摘要:曾经,在“衣食住行”这四大刚需中,“食”因为极度非标化,一直是互联网难啃的硬骨头,全球渗透率长期徘徊在15%左右。但低基数也带来了高增长,过去十年全球外卖市场扩张超过10倍,如今迈入5000亿美元俱乐部,成为互联网最后的增长曲线之一。
曾经,在“衣食住行”这四大刚需中,“食”因为极度非标化,一直是互联网难啃的硬骨头,全球渗透率长期徘徊在15%左右。但低基数也带来了高增长,过去十年全球外卖市场扩张超过10倍,如今迈入5000亿美元俱乐部,成为互联网最后的增长曲线之一。
随着美国的Uber、DoorDash,中国的美团、滴滴纷纷跑步入场,这场从街头巷尾烧起的外卖战火,已经蔓延到中东、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成为全球科技巨头必争的“本地化硬仗”。
1. 非标化高、本地化强,注定难做
外卖是极端的本地服务——不是你有技术、有流量就行,而是要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地啃,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跑。日本因便利店密布+堂食文化,外卖渗透率仅6%左右;而韩国则高达25%。连东欧的渗透率都比西欧高4个百分点。
再看爆发力,中东、拉美、非洲的年复合增速高达30%-45%,远超全球平均的14.5%。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全球没有统一平台商:西欧是Takeaway、南美是iFood、中欧是Delivery Hero、东南亚是Grab,每家都有自己的地头蛇。
2. 低利润,“高周转”是唯一活路
外卖的本质是“花钱买时间”。消费者愿意为省时间买单,但这类消费升级的支付意愿是有限的。平台要投入运力、补贴、技术,但利润率却低得可怜。
全球主流平台的EBITDA占GMV比例普遍低于3%。中国市场更惨,美团外卖的货币化率不到2%。所以你会看到中美平台都在强调“单量效率”,不是为了虚荣,是为了活下来。
3. 重资产+本地化,才是真壁垒
别以为这是个“烧钱换市场”的游戏,外卖的真正壁垒是:运力调度+商户密度+本地适配。
美国早期Grubhub走轻资产路线,不碰配送,结果体验拉胯。DoorDash靠自建运力逆袭,市占率近70%;Uber Eats借助出行业务复用司机,时薪达到25美元,市占率也冲到25%,两家形成“美式双寡头”。
而中国的美团,则靠铁骑+算法+地推,打下全球最卷的市场。其调度系统、骑手网络、千团大战中练出来的商户拓展能力,都成了出海后最有力的武器。
国内红利见顶,美团、滴滴等本地生活平台开始集体“出海”,目标直指尚未固化格局的新兴市场。
1. 美团KeeTa:用“免运+时效”硬刚中东
美团没有选择收购,而是自建品牌KeeTa,先后落地香港、沙特。
在香港,Deliveroo配送费超过15港元/单,而KeeTa一上来就“全民免运”,迅速占据50%市场份额。
在中东,KeeTa对15-20沙特里亚尔/单的高配送费发起挑战,90%餐厅免运,30分钟送达还准时赔付,很快在利雅得做到日均超10万单。三年内市占率目标50%,预计年利润超50亿。
2. 滴滴:复制Uber模式,深耕拉美
滴滴在拉美的打法与Uber如出一辙,先打网约车,再切外卖。
在墨西哥,滴滴已逆袭Uber,外卖服务随网约车一起上线,司机兼职跑单,用户直接在一个App里下单。通过低价+下沉策略,目前滴滴在墨市占率已超50%。
现在滴滴复活巴西“99Food”,准备在iFood垄断下的市场里撕开缺口,复制墨西哥奇迹。
外卖是全球少有的“没有统一打法”的互联网行业。能否在海外站稳脚跟,拼的不是烧钱能力,而是:深度本地化+精细运营+高效组织力。
1. 本地规则复杂,不能硬套国内模式
比如欧洲骑手必须社保,不能简单搞专送;中东骑手多是外籍务工人员,需配合移民政策;拉美支付手段落后,平台还得兼顾金融生态。
2. 中国企业的优势,恰好在运营和效率
美团的AI调度、无人送餐,滴滴的路径优化、美团的地推组织、商户拓展……这些在国内卷出来的效率和执行力,正在变成全球竞争力。
3. 从“效率之王”到“本地品牌”,还有很长的路
KeeTa和滴滴的初战告捷,证明中国平台完全具备全球作战能力。但从效率领先到文化适配,从占领市场到建立品牌,还需要时间。
全球外卖这门5000亿美元的生意,是一场高门槛、低利润、高强度的马拉松。它不讲故事,不靠流量,而是拼效率、拼组织、拼适配。
中国玩家起步晚,但在全球最卷的市场里练出了一身硬功夫。现在,他们正带着这套能力走出去,挑战全球最复杂的本地化战场。
虽然困难重重,但如果有哪个国家的玩家能在这场跨文化、跨政策、跨模式的战争中胜出,中国企业,值得我们期待。
来源:老闫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