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3月19日,首趟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成功开行,标志着中欧班列的正式诞生。这趟班列的目的是将中国西部地区的电子产品(如惠普笔记本)更快速地运往欧洲市场,比海运节省大量时间。
中欧班列(China-Europe Railway Express)是往来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
它被誉为“钢铁驼队”,是现代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与发展。
2011年3月19日,首趟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成功开行,标志着中欧班列的正式诞生。这趟班列的目的是将中国西部地区的电子产品(如惠普笔记本)更快速地运往欧洲市场,比海运节省大量时间。
此后,成都、郑州、武汉、苏州等多个城市纷纷效仿,开通了前往欧洲不同城市的班列。
为避免恶性竞争、形成品牌合力,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6年6月8日统一启用“中欧班列”品牌标识,将所有开往欧洲的集装箱班列纳入统一管理。
中欧班列被纳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项目,获得了国家层面的强力支持,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开行数量从2016年的年均1702列,迅猛增长到2022年的超过1.6万列。截至2023年底,累计开行已超过8.5万列。
运输时间约为海运的1/3(约15-20天),成本约为空运的1/5。在全球疫情时期海运和空运受阻的情况下,中欧班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生命线”作用,保障了国际供应链的稳定。
中欧班列面临的挑战是轨距差异。 中国和欧洲使用标准轨(1435mm),而独联体国家(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使用宽轨(1520mm),需在边境口岸换装,影响效率。
早期存在“去程多、回程少”的问题,但随着欧洲商品进口需求增大,回程率已显著提高。
国际协调复杂,涉及多国海关、铁路部门,协调难度大,对通关便利化提出高要求。
国际局势的变化可能对班列的稳定运行带来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中欧班列是当今世界里程最长、辐射范围最广、商业价值最高的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是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标志。
来源:我的县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