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苍溪:探索农业现代化之路 书写特色产业发展新篇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3:54 1

摘要:九月的梨乡大地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群山之间,嘉陵江畔,一辆辆满载猕猴桃的冷链车在乡村路上穿梭,园区车间,人们在流水线上对新鲜采摘的猕猴桃进行严格筛选分级处理,确保果品完好无损,细心呵护着区域品牌价值……

九月的梨乡大地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群山之间,嘉陵江畔,一辆辆满载猕猴桃的冷链车在乡村路上穿梭,园区车间,人们在流水线上对新鲜采摘的猕猴桃进行严格筛选分级处理,确保果品完好无损,细心呵护着区域品牌价值……

近年来,苍溪县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粮油、“猕梨”、畜牧、水产养殖等山区现代农业,构建立体种养体系,持续擦亮“两果”金字招牌,在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标杆。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回顾苍溪在农业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成就,一幅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的农业现代化画卷徐徐展开。

粮经复合:一田双收 “算清”土地效益账

图为环嘉陵江特色产业带

图为环嘉陵江特色产业带

金秋时节,正值梨树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走进亭子镇长江村的百亩梨园,挺拔舒展的梨树枝繁叶茂,一行行大豆长势旺盛。村民们穿梭其间,有的除草,有的忙着栽种白菜、萝卜等蔬菜。

“今年摘了300斤梨子卖了1500块钱,我们还分季节在梨园里套种了小麦、大豆,再加上我就近务工的收入和土地租金,今年全家收入能有6万多块,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亭子镇长江村村民李正淑笑着说。

“梨、麦、豆间作”模式正是苍溪县探索丘陵山区农业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围绕“千斤粮、万元钱”目标,积极推行‘果粮菜药’套种、‘水旱粮经’轮作等模式,发展粮经复合种植32万亩,实现“一地多收”。2025年,全县粮油播种面积达166.4万亩,产量突破53.8万吨。白鹭湖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获评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下一步,我们将引进更多加工型企业,实行‘加工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模式,与种植大户、专合社签订粮油订单,支持相关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改造生产线,开发新产品,推动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苍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钟定富介绍。

“两果”升级:科技赋能“结出”致富金果果

图为永宁镇平兰村金兰园区猕猴桃迎来丰收季 赵洪文摄

图为红心猕猴桃挂满枝头 赵洪文摄

除了种好粮,作为世界红心猕猴桃发源地、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和中国雪梨之乡,近年来,苍溪县以“数字驱动、育强特产”为重点,加快低效园改造,科技赋能提升管护水平,不断擦亮猕猴桃“金字招牌”。

眼下,永宁镇平兰村金兰园区迎来丰收季,猕猴桃架上藤蔓缠绕,枝头挂满一串串饱满圆润的猕猴桃,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的采收、分拣和打包场景,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流转了15亩土地种猕猴桃,有专人指导水肥一体化、‘一杆两蔓’、高拉牵引等技术,果品质量提高了。我们的园子全部采用无公害栽培,只施有机肥,今年初挂果达到亩产2000斤!”村民杨作牟说。

近年来,永宁镇积极引进业主,对园区改造升级,建成果园255亩,完成标准化设施避雨大棚、水肥一体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预计今年产果20万斤,不仅提升了果园的产量和品质,还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体验。

“这个秋天,我们相约在苍溪,把枝头最新鲜的果实亲手装进竹篮,将北纬32°的甜蜜寄给味蕾,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好了!”来自成都的游客唐丹说。

从小庭院到大园区,从一株苗到种植面积超39万亩,从2010年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到2024年苍溪猕猴桃品牌价值达80.99亿元,再到近日“苍溪红心猕猴桃”正式通过“天府名品”质量认证,拿下广元市首张“天府名品”认证证书,猕猴桃作为苍溪的一枚金字招牌,近50年的发展历程,伴随并见证了苍溪农业从传统、低效向现代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蝶变。

苍溪雪梨同样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截至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16.5万亩,年产量12万吨,综合产值超28亿元。近年来,苍溪县不断加大对雪梨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在品种培育、规模种植、品牌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成为推动县域农业经济增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健康养殖:“种养加销”谱写生态致富经

图为四川尚绿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生态肉牛食品加工基地

图为“苍溪鳖”生态养殖基地

元坝镇大坪村的清晨,是在牛群低沉的“哞哞”叫声中苏醒的。一大早,村民王华忙着驾驶喂料车将秸秆饲料逐一投放到圈舍食槽中,等50多头肉牛都低头啃食拌料,他这才抽空吃上早饭。

“以前养牛的饲料都得去外地买,肉牛销路也得自己找。现在附近就有肉牛加工厂,还回收玉米秸秆加工成牛草料,不愁饲料来源和销售问题,我们干养殖的信心就更足了。”王华感慨道。

近年来,苍溪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通过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引进扶持龙头企业,推动畜禽养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如今在苍溪,越来越多村民当起了“牛倌儿”“羊倌儿”,“苍溪鳖”养殖产业发展也势头正旺。9月的一天,在白驿镇盛达水产养殖家庭农场,一口口池塘纵横相连,正午时分,农场主仲新华和工人们正给塘内养殖的鳖投喂新鲜鱼块。

“我们采取鱼鳖混养、稻鳖共生模式,让苍溪鳖在自然环境中生长,保证其品质和口感。”业主仲新华介绍,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的养殖方法,提高了苍溪鳖的品质,让其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全国各地,该农场鱼鳖年产量6000多斤,产值达160万元。

2025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对“苍溪鳖”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并实施保护。“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打造‘苍溪鳖’品牌,连片修建生态水产养殖园区,抓好规模养殖场提质增效。”苍溪县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魏洪介绍,目前全县已建成省级苍溪鳖原种场1家,养殖场300余家,年产优质稚鳖50万只,商品鳖10万只。

从亭子镇的梨麦、梨豆共生,到永宁镇的丰收满园,再到元坝镇的肉牛腾飞,在农业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梨乡人民立足本地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各具特色的种养模式,不仅展现了他们因地制宜的创新智慧,更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奏响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交响曲,走出了一条具有苍溪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四川行业动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