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困境:陈义红接手Kappa品牌的豪赌之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00:03 1

摘要:北京秀水街,李宁公司的高层会议室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争吵声一浪高过一浪,焦点都集中在一个烫手的山芋——Kappa 品牌。

北京秀水街,李宁公司的高层会议室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争吵声一浪高过一浪,焦点都集中在一个烫手的山芋——Kappa 品牌。

那会儿的 Kappa,在李宁手里,简直就是个赔钱货。设计老土,市场反应冷淡,经销商纷纷退货,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衣服。谁提起 Kappa,都直摇头,恨不得赶紧甩掉这个包袱。

就在一片愁云惨雾中,一个声音却显得格外突兀:“我来接手 Kappa 吧!”

说话的人叫陈义红,当时在李宁公司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但他这个决定,让在场的人都傻眼了,觉得他是不是疯了。

要知道,当时的 Kappa,在李宁眼里,那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李宁的领导们都想赶紧止损,把这个赔钱货卖掉算了。

陈义红却主动请缨,说要自己接手 Kappa,还立下军令状,自负盈亏。这一下,会议室里炸开了锅,大家都觉得他简直是异想天开。

当时的 Kappa 到底有多糟糕呢?这么说吧,那时候的运动品牌,都讲究“专业性”,强调运动性能。Kappa 的设计,却偏偏不走寻常路,花花绿绿,款式老气,根本不符合当时的市场需求。

经销商们拿到货,一看这设计,直接就懵了,谁愿意进这样的货啊?结果,Kappa 的衣服只能堆在仓库里,眼睁睁地看着过期。

那陈义红为啥要接这个烂摊子呢?他心里其实早就有一盘棋。

首先,他觉得当时的运动服饰市场,过于强调“专业性”了,忽略了年轻人对潮流的追求。他相信,运动服饰不仅仅是运动时穿的,也可以是平时休闲、耍酷的装备。

其次,他看中了 Kappa 品牌本身的潜力。那个“背靠背”的 logo,在他看来,就是一种潮流的象征,只要稍加改造,就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再者,陈义红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想在潮流运动领域大展拳脚。他不想一直待在李宁的庇护下,想自己闯出一片天地。

说起陈义红,他的经历也挺传奇的。他出身军人家庭,从小就养成了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性格。后来,他进了鞋厂做销售,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很快就崭露头角。

再后来,他加入了李宁公司,一路升迁,做到了副总裁,还成了李宁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那时候,他风光无限,可以说是人生赢家。

但是,随着李宁公司规模的扩大,陈义红和管理层在品牌发展战略上出现了分歧。他觉得李宁应该更加注重年轻人的市场,更加大胆地尝试新的设计。但是,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管理层的支持。

渐渐地,陈义红在公司里被边缘化了。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业的决心。

接手 Kappa 之后,陈义红成立了中国动向公司,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动向的条件非常艰苦。办公室简陋,团队规模也很小。最让陈义红头疼的是,代工厂根本不信任他。

那时候,中国动向的订单量很小,代工厂觉得跟他们合作风险太大,不愿意接他们的单子。陈义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家小代工厂愿意合作。

为了说服代工厂的老板,陈义红把自己对产品设计的独特见解和对市场的预判,一股脑儿地都说了出来。他甚至亲自跑到生产线上,指导工人生产。

就这样,在陈义红的努力下,中国动向的第一批 Kappa 服装终于生产出来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衣服生产出来了,怎么卖出去呢?

那时候,中国动向的资金非常紧张,根本没有钱做广告。陈义红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大学校园里摆摊卖衣服。

他带着团队,跑到北京的各个大学校园,支起帐篷,摆上 Kappa 的衣服,开始叫卖。

大学生们对 Kappa 的设计非常感兴趣,纷纷过来围观、购买。就这样,中国动向在大学校园里打开了销路。

随着销量的增加,一些经销商也开始注意到 Kappa 这个品牌了。他们主动找到陈义红,要求代理 Kappa 的服装。

就这样,中国动向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打开了市场。

为了进一步扩大 Kappa 的影响力,陈义红决定在营销上搞点创新。他打破了传统运动品牌请体育明星代言的模式,选择了当时非常火的娱乐明星谢霆锋作为 Kappa 的代言人。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都觉得,Kappa 作为一个运动品牌,应该请体育明星代言才对,请娱乐明星代言,简直是“不务正业”。

当时,《中国纺织报》还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质疑陈义红的这个决定。但是,陈义红却对自己的判断充满信心。

他觉得,Kappa 的目标用户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对娱乐明星更加感兴趣。请谢霆锋代言,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提升 Kappa 品牌的知名度。

事实证明,陈义红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谢霆锋代言 Kappa 之后,Kappa 的销售额直线飙升,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运动品牌之一。

在 Kappa 发展势头正猛的时候,陈义红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买断 Kappa 品牌的所有权和永久经营权。

要知道,当时中国动向只是 Kappa 在中国的代理商,每年都要向 Kappa 的母公司支付高额的代理费。

陈义红觉得,这样下去不行, Kappa 的命运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只有买断品牌的所有权,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但是,买断 Kappa 品牌的所有权,需要一大笔钱。那时候,中国动向的资金并不充裕,很多人都觉得陈义红这个决定太冒险了。

当时,舆论也对陈义红的这个决定一片质疑,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觉得他是在“送钱”。

但是,陈义红却力排众议,坚持要买断 Kappa 品牌的所有权。他坚信,只有这样,Kappa 才能摆脱被动局面,实现自主发展。

最终,陈义红成功地买断了 Kappa 品牌的所有权和永久经营权。这个决定,为 Kappa 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运动服饰行业一片惨淡。安踏、李宁等品牌纷纷降价促销,以求度过难关。

但是,陈义红却反其道而行之,提高了 Kappa 的价格,还推出了限量款。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在金融危机下,大家都在降价促销,你却涨价,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但是,陈义红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Kappa 的定位是“潮牌里的运动服”,而不是纯粹的运动品牌。在金融危机下,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但是,他们对个性化的需求并没有改变。

推出限量款,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的需求,提高 Kappa 品牌的价值感。

事实证明,陈义红的判断是准确的。Kappa 的限量款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销售一空。

就这样,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Kappa 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实现了逆势增长。

随着 Kappa 品牌的发展壮大,陈义红开始考虑将中国动向推向资本市场。

他引进了摩根士丹利作为战略投资者,推动中国动向在香港上市。

当时,资本市场对运动服饰行业信心不足,很多投资者都不看好中国动向。

但是,陈义红却坚持了下来。他相信,只要 Kappa 品牌足够优秀,就一定能够获得投资者的认可。

2007 年,中国动向成功在香港上市。上市之后,中国动向的股价一路飙升,市值突破 300 亿港元。陈义红的身家也随之暴涨,成为了亿万富翁。

在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陈义红却选择了退居二线,将管理权交给了团队。他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

退居二线之后,陈义红开始涉足影视圈,投资了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他觉得,品牌不仅仅要有好的产品,还要有好的文化内涵。投资影视,可以提升 Kappa 品牌的“软实力”。

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陈义红也收获了爱情。他与演员苗圃喜结连理,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对苗圃的事业非常支持,经常陪她出席各种活动。

回顾陈义红的创业历程,他每一次关键的决策,都充满了风险,都“不被看好”。但他凭借着敢于“赌”和“扛”的品质,最终取得了成功。

陈义红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机遇,离不开他不服输的劲头,也离不开一些运气的成分。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有可能创造奇迹。他的财富之路令人羡慕,而他的爱情故事也同样温馨动人。

来源:钓鱼聚宝盆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