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发科技全称叫做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在广东省广州市,股票2004年在上交所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都是袁志敏,组织形式属于大型民企,审计机构是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
金发科技全称叫做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在广东省广州市,股票2004年在上交所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都是袁志敏,组织形式属于大型民企,审计机构是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
申万一级行业:基础化工(404家)
申万二级行业:塑料(72家)
申万三级行业:改性塑料(19家)
金发科技主要涉及到的概念有PEEK材料概念,储能,医疗器械概念,合成生物,固态电池,垃圾分类,太阳能,新材料,机器人概念,氢能源,特斯拉,碳纤维,锂电池,降解塑料这些,涉及概念种类众多。
金发科技这家公司,简单说,就是把原油或者丙烷做成塑料粒子,再把粒子改成客户需要的塑料,最后卖掉赚钱。
金发科技2024年605亿的营收里,超过一半营收来自改性塑料,一年卖了320亿元,所谓改性塑料,就是把最普通、最原始的聚丙烯、ABS、PC这些塑料粒子当成毛坯房,再往里加玻纤、阻燃剂、矿物粉、增韧剂等装修料,然后倒进双螺杆挤出机里高温熔融、混炼、切粒,出来的粒子就像精装修房,强度更高、阻燃更好、重量更轻,还能耐高温、抗老化。汽车保险杠、仪表板、家电外壳、手机中框,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公司七成产量直供汽车厂和家电厂,比亚迪、特斯拉、美的、海尔都是长单客户,剩下三成走经销商。
贸易料贡献123亿元,占营收20%,公司自己不生产,靠倒手赚钱:从沙特、韩国批量买通用塑料,加价几十块卖给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小工厂,现款现货,不押账,靠资金效率滚动。
排在第三的是绿色石化板块,收入114亿元,占比近两成。绿色石化板块,其实就是自己炼油、自己造塑料粒子的那一段,它把进口的丙烷加热脱掉氢,变成丙烯;丙烯再聚一聚,就成了PP塑料粒子;另一条线把丙烯、苯乙烯、丁二烯凑在一起,做成ABS粒子,粒子可以直接卖给注塑厂,也能拉回自家改性车间继续加料升级,客户是华东华南的注塑厂和玩具厂,价格跟着石化行情波动,赚的是规模差。
金发科技在产业链里处在“买上游、卖下游”的中间环节,左手是原油炼化出来的通用塑料粒子,右手是汽车、家电、手机、光伏、医疗这些终端厂。
上游原料大部分来自三桶油、大型民营炼厂和进口贸易商,这些大宗商品金发没有议价权,只能随行就市。它唯一能做的,是把采购周期缩到一周以内、用期货套保锁住5成用量,减少波动。剩下不到一成是自己做的聚丙烯粉料,每吨比外购便宜个四五百块,这点成本优势就是它对上游的全部反制力。
下游面对的都是大客户,汽车料卖给比亚迪、大众、特斯拉,家电料卖给美的、格力、海尔,光缆料卖给国家电网和中国移动。这些客户招标时一次拉七八家供应商比价,金发科技通常能拿到50%—70%的份额,但价格每年降幅多在1%—3%,部分竞争激烈品种可达3%—5%,账期90天到180天不等,还要留5%的质保金。
它的议价能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证门槛,汽车料进主机厂要过认证,周期两年,一旦定点,客户换料风险高,所以降价幅度可控;二是就近供给,公司在18个城市有工厂,300公里运输半径内整车当天就能到,可以比对手省1%—2%的运费,客户愿意让出这部分利润,公司的材料应用全流程服务模式以及与头部客户建立的联合研发实验室,也增强了客户粘性,除此之外,公司没有更多筹码。
对更上游的稀有单体、特种添加剂,金发反而有点话语权,它一年采购4万吨阻燃剂、1万吨玻纤、5000吨碳纤,用量占国内细分品种15%以上,可以把采购价压到比小企业低8%—10%,但这类原料只占成本5%,对整体利润影响有限。
总结起来,金发科技在上游大宗商品面前是价格接受者,在下游大客户面前是“被年降”的乙方,它的护城河只有三样:一是规模带来的运费和原料折扣,二是靠技术提前拿到的主机厂认证,三是把几百种配方快速量产的工艺数据库。超出这三样,它跟任何一家改性塑料厂一样,只能靠勤快服务换订单。
竞争对手国内改性塑料行业的山头分三档,金发科技自己独占第一档,年销量200万吨级,营业额600亿元,比第二名到第五名加起来还多。
真正能对金发形成单压力的主要对手只有三家:国恩股份、普利特和道恩股份。国恩股份靠“家电+汽车”双轮跑,青岛、佛山、合肥三地工厂已建成产能约80万吨,长虹、海信、奇瑞、长城都是它大客户,报价通常比金发低2%,服务半径600公里,华东、华南项目经常正面撞车。
普利特在上海、嘉兴、重庆、美国底特律有基地,主打汽车轻量化,尼龙长玻纤材料居国内前列,比亚迪汉、蔚来ET7的尾门内板用它的料,金发想切进去必须降价3%以上。
道恩股份擅长TPV动态硫化弹性体,汽车密封条、发动机罩用量大,给上汽通用配套十年,金发想抢这条线,得先过认证,时间成本两年,难度很大。
第二梯队还有会通股份、南京聚隆、银禧科技、沃特股份,年销量10–30万吨,它们各有尖刀产品,都能在小众领域把金发挡在门外,但规模小,不足以全面抗衡。
在高端特种材料领域,真正的巨头仍是海外化工巨头,比如巴斯夫、陶氏、杜邦等。它们掌握着高温尼龙、PPS、PEEK等顶级材料的核心技术和配方,认证壁垒极高。目前,金发在部分高端产品上已实现技术突破并推进国产替代,但整体上在金字塔尖的竞争仍处于追赶和突破阶段。
总结一句:在国内大规模通用改性料市场,金发真正要拼价格、拼交付的就是国恩、普利特、道恩这三家;在高端特种料市场,要技术追赶的是巴斯夫、陶氏和杜邦。
财务情况2024年公司营收冲上605亿元,同比大涨26%,这增长主要靠改性塑料和新材料板块带动,尤其是车用材料和电子电工材料在新能源、低空经济这些热门领域抢下不少份额,海外工厂投产也贡献了增长动能。
净利润8.2亿元不算高,但同比翻了1.6倍,扣非后更是增长2.4倍。
最亮眼的还是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8.5亿元,比净利润高出一大截,说明公司回款能力和运营效率都不错。
不过,盈利指标这块还谈不上暴利,毛利率11.3%,净利率只有0.4%,也就是说卖100块货,扣完所有成本费用,最后到4毛钱,简直低得可怜,净资产收益率也只有4.8%,虽然比2023年的1.9%改善了很多,但在A股里也就是刚刚及格的水平。
再看偿债能力,这家公司账上总资产618亿,负债412亿,资产负债率67%,在重资产、重投入的化工行业里算正常偏高,公司短期风险可控,货币资金加应收票据能覆盖短期债务,但长期负债规模较大,利息支出对利润的侵蚀不容忽视。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316亿元,较上年同期显著增长35%,显示出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盈利水平提升更为明显,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5.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4亿元,增幅也达到了54%。
化工新材料行业大体分三段:上游炼油厂把原油切成烯烃,中游石化厂把烯烃聚合成树脂,下游改性厂把树脂做成客户专用的料。巴菲特喜欢护城河,可这个行业一眼望去,低端领域护城河又浅又窄,通用牌号产能过剩,高端角落的护城河却窄而深,换句话说,行业本身不具备“天生好命”。
先看需求端。塑料像空气,无处不在,但量的增长已经慢下来,中国一年用一亿多吨树脂,增速从两位数掉到3%到4%,跟GDP差不多,真正的看点在于汽车轻量化、手机更纤薄、无人机更轻巧、光伏产品更耐高温以及机器人更耐磨损。这些新兴应用场景,对塑料提出了更高性能的要求,其价格也相应更高,给行业开出一条提价赛道。可惜提价权并不牢固,只要谁家实验室突破配方,没过几年就被复制,溢价像雪糕一样化得快。
再看供给端。国内通用树脂总量大但结构性短缺:中低端的牌号确实过剩,全球市占率超40%,但高熔指、高透明、医用、航空、光伏级等高端牌号仍靠进口。成本端大家原料、电费、运费差不多,规模优势只能让你多活一口气,却挡不住全行业失血,可一旦切入高认证、高专利的细分,就能把价格战挡在门外。
那这个行业有没有好角落呢,有,但很窄。一种是“配方黏性+认证门槛”细分,比如汽车安全件、航空阻燃材料,认证三年、供货五年,客户换料要重新撞车、重新试飞,这块像小城堡,能挡一挡新玩家。另一种是“原料—改性—制品”纵向一体化,把原料波动锁在体系内,用下游溢价去对冲上游亏损,靠体量熬死单一环节的对手。
综合来看,化工新材料行业需求永续却低增速,供给永远容易过剩,技术迭代快、产品同质化、资产重、周期强。
金发科技的故事始于1993年,当时创始人袁志敏和几位合伙人,带着仅有的2万元启动资金,在广州天河区一个只有2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开始了创业。
他们最初瞄准的是家电行业需要的“阻燃塑料”。普通塑料容易燃烧,而阻燃塑料通过添加特殊助剂,能有效抑制火焰蔓延,这对于电视等电器的安全至关重要。当时这类材料主要依赖从美国、日本进口,价格高,交货也慢。金发科技通过技术攻关,成功研发了自家的阻燃材料,特别是用于电视机背板的材料,打破了国外垄断,很快打开了市场,最高时占据了国内彩电行业90%以上的份额。
到了1998年左右,公司有了一定的发展,甚至收到了外国巨头的收购要约,但创始团队拒绝了收购,提出了“创世界品牌,建百年金发”的目标,并在广州高唐工业区建立了第一个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2004年,金发科技在上交所上市,成为了中国改性塑料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上市之后,金发科技开始布局更多元化的产品线,比如特种工程塑料、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近些年每年的研发费用都在10亿元以上。
2013年,金发科技收购了印度一家公司,开始了其国际化战略,随后在美国、欧洲、马来西亚等地也设立了研发和生产基地,构建全球供应链。
2021年,公司发布了碳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生产100万吨再生塑料。其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也实现了产业化,希望能缓解白色污染问题。2024年,公司还因其在废塑料回收利用技术上的突破,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截至目前,金发科技已经发展成为全球产品种类最为齐全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之一,产品销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天拆解一家上市公司,我们下期见。
来源:深空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