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AI医院”“紫荆AI医生”在虚拟世界24小时不间断看病数天诊完上万名“患者”并以其快速成长和自我进化的能力努力提高现实世界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这并非科幻小说的剧情而是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执行院长计算机系教授刘洋团队历时两年的研究成果通过“闭
走进“AI医院”
“紫荆AI医生”在虚拟世界
24小时不间断看病
数天诊完上万名“患者”
并以其快速成长和自我进化的能力
努力提高现实世界
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
这并非科幻小说的剧情
而是清华大学
智能产业研究院(AIR)执行院长
计算机系教授刘洋团队
历时两年的研究成果
通过“闭环式”的虚拟医院
让AI医生实现自我进化
为智能医疗领域智能体研究及应用
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和发展路径
加速AI医生自我进化!
2023年
研究团队将目光聚焦到
研制包含多个智能体的协作网络
通过不同角色智能体的协作
解决相关医疗问题
期间,研究团队发现
可以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
构建虚拟的医疗世界
实现智能体的自我进化
2024年5月
智能产业研究院和计算机系合作完成论文
《智能体医院:基于可进化
医疗智能体的虚拟医院模拟系统》
这一研究的核心理念
是通过建立“闭环式”医疗虚拟世界
实现AI医生的加速进化
智能体医院(Agent Hospital)
“闭环式”是指智能体医院
覆盖了发病、分诊、问诊、检查
诊断、治疗、取药、康复的完整流程
加速进化则指智能体医院
是一个时间加速器
虚拟世界内的时间流逝速度
是真实世界的约100倍
AI医生可以在真实世界的较短时间内
完成虚拟世界中的漫长进化
智能体医院中,患者、护士、医生都由AI扮演
通过医生、患者、护士等
不同角色的智能体自主交互
虚拟世界可以像真实的医院一样运行
刘洋表示
“这可能是未来人工智能的新范式
不依赖大量人工标注数据
而是训练它适应环境
探索更多可能性
在模拟环境中提升疾病治疗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对约万名虚拟患者的诊疗
诊断系统覆盖
21个科室的300多种疾病
2024年11月
基于智能产业研究院团队研发成果的
“紫荆AI医生”内测系统上线
42位来自不同科室的
AI医生正式亮相
诊断系统
从5月份仅支持呼吸科的8种疾病
扩展到覆盖
21个科室的300多种疾病
科室概况
对每种疾病
“紫荆AI医生”系统都依据最新的
权威医学教材、学术期刊
和诊疗指南
进行精准的分类诊断和治疗
充分发挥AI擅长
在短时间内“阅读”和“理解”
海量医学文献的优点
为每一种疾病提供
前沿、权威、成熟的诊疗方案
在研究团队的定义中
AI医生与人类医生
是协同工作的关系
在供给端
AI医生会成为人类医生的助手
帮助人类医生减少工作负荷
提高工作效率
在需求端
AI医生将提升诊疗质量
降低误诊率
为公众提供低廉、便捷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AI医生能力测试
当前
研究团队正在进行
“紫荆AI医生”全套能力系统的建设
包括问诊、开具检查单
提供诊断建议、推荐治疗方案
随访环节的咨询问答等功能
预计全新升级的系统
将于今年上半年在试点医院推行
未来已来
AI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
与医疗领域深入融合
从生物医药到病理大模型
清华大学已在AI+医疗领域
开展长期研究
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智能产业研究院联合其孵化的
北京水木分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开源可商用多模态生物医药
百亿参数大模型BioMedGPT
该大模型可用于
提升药物研发各个环节的效率
包括新药立项评估、药物设计和优化
临床试验设计、适应症拓展等
今年1月
智能产业研究院兰艳艳研究员
与国外学者合作的论文
《跨人类细胞类型的基因转录基础模型》
(A foundation model of transcription across human cell types)
在《自然》(Nature)正式发表
团队开发的“通用表达转换器”(GET模型)
能够在此前从未见过的细胞类型中
实现实验级别的基因表达预测准确性
scFoundation模型及下游应用场景
自动化系张学工教授
智能产业研究院马剑竹副教授
和相关公司合作
建立了一个名为scFoundation的细胞大模型
该模型基于5000万个细胞的
基因表达数据进行训练
拥有1亿参数
能够同时处理约20000个基因
拓展了单细胞基础模型边界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何永红教授团队
与空军军医大学等团队联合发布
国内首个病理大模型PathOrchestra
该模型利用国内最大规模的
数字病理图像数据集(约30万张切片、300TB数据)展开训练
可应用于百余项临床任务
实现了病理AI从“单模专病”
到“一模多病”的突破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武剑教授团队
发布我国首个脑血管病
医学人工智能大模型——
灵犀血管病专病大模型
该模型具备复杂推理和逻辑判断能力
可匹配最优循证医学证据
提升规范化诊疗建议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
清华大学逐步在AI+医疗领域构建起
覆盖基因、细胞、病理、临床的
全链条技术矩阵
持续突破相关领域认知边界
不断实现应用转化
助力AI+医疗向可预防性、普惠化跃升
让前沿科技真正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基石
更多重磅研发、落地成果
敬请期待
文|杨雪文
排版|王志雄
编辑|吕婷 刘书田 陈韩梅
责编|苑洁
审核|刘蔚如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精选
喜欢清华,请点👍↗️❤️
来源: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