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大地涌起了一股气功热潮,仿佛一阵神秘的旋风,席卷了各个角落。在那个充满探索与好奇的时代,人们对未知的渴望如同干柴,而气功的出现,恰似一把点燃热情的烈火。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大地涌起了一股气功热潮,仿佛一阵神秘的旋风,席卷了各个角落。在那个充满探索与好奇的时代,人们对未知的渴望如同干柴,而气功的出现,恰似一把点燃热情的烈火。
张宝胜,这位原本普通的辽宁本溪某铅矿工人,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这股热潮中激起了层层波澜。他声称自己拥有 “耳朵识字”“隔空取物” 等令人惊叹的特异功能,这些说法如同魔法咒语,瞬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那时的人们,对科学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敬畏和好奇,张宝胜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大家对神秘力量的想象。
他开始在各地进行表演,每一场都像是一场盛大的魔法秀。在表演 “耳朵识字” 时,他会让观众写下文字,密封在信封里,然后他把信封放在耳边,稍作冥想,就能准确说出里面的内容,这让台下的观众惊叹不已。而 “隔空取物” 更是他的拿手好戏,他能在众人的注视下,让远处的物品瞬间出现在眼前,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听从他的指挥。这些神奇的表演,让他名声大噪,迅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 “神人”。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引起了官方的注意。1980 年 6 月,在一系列看似 “严格” 的测试后,张宝胜的 “特异功能” 得到了肯定,他正式出山,开启了自己的 “传奇” 之旅。此后,他的表演足迹遍布各地,从政府要员的府邸到知名科学家的实验室,从著名演员的聚会到知名歌星的演唱会,他的身影无处不在,成为了当时社会上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 。
张宝胜的 “走红”,离不开他对自己的精心包装。他大肆宣扬自己拥有 “五大神技”,即遥感、意念移物、透视、治病和穿墙 ,每一项都被他描绘得神乎其神,仿佛他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极限,成为了拥有超能力的 “超人”。
他的 “遥感” 能力,能让他远距离感知其他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现象,就像拥有了一双千里眼;“意念移物” 更是神奇,他声称可以利用自己的意念,改变物品的原有位置,实现隔空取物,甚至能让物品变形,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 “念力大师”;“透视” 能力则让他可以隔着物体,看到背后的东西,无论是人体内部的疾病,还是墙壁另一侧的景象,都逃不过他的 “法眼”;“治病” 方面,他号称能通过发功,将自己的功力传输到病人身上,祛除病灶,让病人恢复健康,仿佛是一位拥有神奇魔力的神医;而 “穿墙” 这一绝技,虽然他很少表演,但传说他能让身体在不触碰墙的情况下,直接穿墙而过,这无疑为他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为了让这些说法更具可信度,他还四处寻找 “案例” 来证明自己。他说自己小时候走夜路不需要手电筒,因为眼睛能在夜里看得一清二楚,几百米远的地方都能看见,这是 “遥感” 能力的体现;还说小时候家里穷,父母把吃的锁进柜子,他想吃的时候,就用意念将东西从柜子里取出来,以此展示自己的 “意念移物”。他还讲了很多给人治病的故事,比如台湾某位女作家身体不舒服,慕名来找他,他看了一眼就说女作家肚子里长了瘤子,让她去医院检查,结果真查出子宫旁边有肉瘤,动了手术切除后恢复健康,女作家夫妇到处宣传,让他的名声更响亮了。
1983 年 6 月 3 日,是张宝胜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天,他被调到北京 507 所,参与人体特异功能研究。507 所是专门研究超自然现象等的机构,下面还有 “北京人体特异功能应用研究所”,对人体特异功能展开深入研究。进入 507 所后,张宝胜仿佛披上了一层官方认可的 “光环”,他的地位急剧上升,成为了备受瞩目的 “国宝” 级人物。
他出行有专车接送,享受着贵宾般的待遇;身边还有警卫员保护,确保他的安全,仿佛他是一位重要的国家领导人;想看他表演的人,都得提前预约,而且一票难求,他的表演成了众人竞相追逐的 “稀缺资源”。他去观看春晚时,被安排坐在贵宾席上,与各界名流同坐一堂,享受着无上的荣耀;他接触的都是政府高官、知名科学家、演艺明星等重量级人物,他的社交圈子瞬间变得无比高端。他回老家时,家里装了十几部电话,方便他与各方人物联系,这足以证明他当时的忙碌和炙手可热。
他的故事被写成了书,名叫《超人张宝胜》,书中把他的成长经历和各项奇异功能描写得天花乱坠,让更多人对他的 “特异功能” 深信不疑。他还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接受采访和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在那个信息相对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被他无限放大,他的名字和 “特异功能” 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他也因此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 “神人” 。
随着张宝胜的名气越来越大,质疑的声音也开始悄然出现。毕竟,他所展示的 “特异功能”,实在是超出了人们对科学的认知范围,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让一些理性的人开始思考其中的真相。
1988 年 5 月,一场重要的汇报表演成为了张宝胜命运的转折点。这场表演原本是他展示自己 “特异功能” 的绝佳机会,却没想到成为了他的 “滑铁卢”。当时,中科院的何祚庥院士等一众专业人士都来到了现场,他们带着科学的严谨和怀疑的态度,准备一探究竟。
表演开始后,张宝胜首先进行的是 “意念取药片” 的表演。他拿着一个密封的药瓶,里面装着药片,声称可以用意念将药片从瓶中取出。他对着药瓶发功,脸上露出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某种神秘力量进行沟通。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药瓶里却毫无动静。观众们都屏住呼吸,眼睛紧紧地盯着药瓶,期待着奇迹的发生。可是,很长时间过去了,药片依旧稳稳地待在瓶子里,没有任何要出来的迹象。
何祚庥院士一直紧紧地盯着张宝胜的一举一动,他敏锐地发现,张宝胜手中的药瓶似乎有些不对劲。仔细一看,原来这个药瓶是事先被标记过的,而且封口处有被打开过的痕迹。这一发现让现场一片哗然,观众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对张宝胜的 “特异功能” 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紧接着,张宝胜又进行了 “透视识字” 的表演。他拿起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写有字的纸条,他要在不打开信封的情况下,说出里面的内容。他把信封放在眼前,反复查看,时而闭上眼睛,时而又睁开眼睛,做出一副在努力感知的样子。可是,过了好一会儿,他却始终说不出信封里写的是什么。面对观众的质疑,他显得有些慌乱,为了挽回局面,他声称可以将一个撕毁的名片复原。然而,他的这个举动却让他的破绽更加明显。台下的观众清楚地看到,他所谓复原的名片,其实是早就掉包好放在那里的,根本不是原来被撕毁的那张。
这场表演可谓是漏洞百出,张宝胜的 “特异功能” 在众人面前彻底露出了破绽。他的失误,就像一把锋利的剑,刺穿了他精心编织的 “神话”。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他的 “特异功能” 产生怀疑,曾经对他深信不疑的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所谓的 “神人” 。
还有一次,张宝胜在表演 “隔空取物” 时,意外地将自己藏在身上的道具掉落在地。那一瞬间,全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惊呆了。随后,观众们恍然大悟,原来他的 “隔空取物” 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魔术表演,那些神奇的现象,都是通过道具和手法来实现的。这个失误让他的骗局彻底暴露在众人面前,他再也无法继续伪装下去。
这些失误和破绽,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连锁反应。曾经对他追捧有加的媒体,开始对他进行批判和揭露;曾经视他为偶像的粉丝,也纷纷感到失望和愤怒;曾经支持他的机构和组织,也开始重新审视他的价值。他从一个备受瞩目的 “神人”,瞬间沦为了众人唾弃的骗子,他的 “特异功能” 神话,也在一片质疑声中彻底崩塌 。
何祚庥院士是最早站出来质疑张宝胜 “特异功能” 的科学家之一。他深知,科学是基于实证和理性的,任何违背科学原理的现象都值得怀疑。何祚庥院士凭借自己深厚的科学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张宝胜的表演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发现,张宝胜的 “特异功能” 表演,完全可以用魔术手法和心理暗示来解释。
何祚庥院士四处奔走,呼吁科学界对张宝胜的 “特异功能” 进行深入调查。他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阐述自己对张宝胜骗局的看法,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他还积极与媒体合作,通过报纸、杂志等渠道,发表文章揭露张宝胜的骗局。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他们纷纷加入到揭露张宝胜骗局的行列中来 。
1995 年,何祚庥院士将 1988 年张宝胜在汇报表演中的失败经历写成文章《奇人张宝胜败走麦城》,公开发表在《中国科学报》上。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了张宝胜在表演中的种种失误和破绽,如药瓶被调包、名片复原是骗局等。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
这篇文章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张宝胜 “特异功能” 的真相,也让人们对伪科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许多曾经对张宝胜深信不疑的人,在看到这篇文章后,开始反思自己的盲目信仰。他们意识到,自己被张宝胜的表演所迷惑,忽略了科学的理性和证据。
除了何祚庥院士,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对张宝胜的 “特异功能” 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判。他们通过科学实验和分析,用确凿的证据证明了张宝胜的 “特异功能” 是不存在的。这些科学家的努力,让张宝胜的骗局逐渐失去了市场,也让伪科学的泡沫开始破裂 。
随着科学界的质疑和揭露,张宝胜的 “特异功能” 骗局逐渐被人们所识破。曾经对他趋之若鹜的人们,开始对他敬而远之。他的名声一落千丈,从一个备受瞩目的 “神人”,变成了人人喊打的骗子。他的 “特异功能” 表演,再也无法吸引观众的目光,曾经的辉煌也已成为过眼云烟 。
张宝胜的 “特异功能” 骗局,就像一场荒诞的闹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让我们看到了伪科学的危害,也让我们更加明白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那个气功热潮的时代,人们对未知的渴望和对神秘力量的向往,让他们轻易地相信了张宝胜的骗局。他们缺乏对科学的深入了解,没有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判断,只是盲目地跟风和追捧。这种盲目性,不仅让他们自己成为了骗局的受害者,也让伪科学有了滋生的土壤。
从社会层面来看,张宝胜事件反映出当时科普教育的不足。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匮乏,使得他们无法辨别真伪,容易被虚假的宣传所迷惑。同时,媒体的过度渲染和一些机构的盲目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伪科学的传播。这些都提醒我们,科普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在面对各种看似神奇的现象时,不要轻易相信,要保持怀疑的态度,通过科学的实验和分析来验证其真实性。我们要不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被伪科学所欺骗。
张宝胜的 “特异功能” 骗局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伪科学的幽灵依然存在。我们要从这个事件中吸取教训,时刻保持警惕,让科学精神成为我们抵御伪科学的有力武器,共同营造一个崇尚科学、反对伪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