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5 :早期人类语言如何产生与发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1:47 2

摘要:语言是区分智人与其他动物的核心特征之一,且与模拟认知共同构成智人独特性,同时因多数思想以文字呈现,了解语言发明与演化是研究早期人类智力的基础。不过研究语言前需先探究其产生原因,能人脑容量增长与石器技术关联,部分石器原料来自十公里外,说明能人具备提前规划的智力,

1、语言是区分智人与其他动物的核心特征之一,且与模拟认知共同构成智人独特性,同时因多数思想以文字呈现,了解语言发明与演化是研究早期人类智力的基础。不过研究语言前需先探究其产生原因,能人脑容量增长与石器技术关联,部分石器原料来自十公里外,说明能人具备提前规划的智力,而捕猎大型猎物需群体协作,南方古猿群体规模60-70只,能人约80只,扩大的群体刺激社会智力增长,语言能帮助区分群体成员,只是乔治·夏勒指出狮子无语言也能群体捕猎,对此提出反例。

2、旧石器时代晚期技术与捕猎技巧的改变,若缺乏语言难以实现。欧洲出现带柄工具、鱼叉、投掷矛等,刀片可作“标准坯料”加工成多种工具;非洲南部科拉西斯河口(6万-12万年前)与纳尔逊湾洞穴(2万年前)遗址对比显示,后者大型危险猎物遗骨多、有弓箭和鱼骨,而前者无鱼骨,当时已发明鱼叉,这种捕猎与工具使用的合作,以及倒钩概念的传达,都让人质疑无语言能否完成。

3、西伯利亚寒冷环境为语言起源提供推测依据,克服寒冷是农业前人类的伟大成就,也是迁美洲的起点。西伯利亚20万年前的遗址引出火与衣服问题,古生物学家认为人类需“缝制的衣服”才能在此生存,意味着针发明早,2004年德国研究发现体虱由发虱进化而来,推测7.5万年前人类已穿衣服,而征服西伯利亚和澳大利亚还需漂流筏、复杂社会结构,这些都依赖个体复杂交流,即语言。

4、人类迁徙至美洲的过程需语言支撑,1万-2.5万年前白令海峡为陆地(白令陆桥),人类可从欧亚步行至阿拉斯加,当时北美被两大冰盖隔离,后来全球升温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分隔新旧大陆。实验表明超过六人集会群体决策效力减弱,更大群体需等级制度,而等级制度的建立与维护离不开语言,早期人类语言可能无时态和从句,仅为原始语言。

5、直立人在亚洲的活动与语言发展存在关联,70万-80万年前直立人在亚洲出现并使用奥杜威文化工具,35万-40万年前开始用火,洞穴内烧焦的动物遗骨证明火用于取暖和烧烤,但不确定其是生火还是保存天然火种。而智人能适应极寒环境,蒙古人种有适应寒冷的生理特征,如双层上眼睑、短四肢等,相比之下美洲及北纬53°以北无直立人或尼安德特人踪迹,凸显智人适应能力与语言协调的关系。

6、人类两次迁离非洲的路线与语言传播相关,第一次约9万年前经西奈半岛至黎凡特后停止,第二次约4.5万年后经红海海口,经美索不达米亚至中东、欧洲,沿海滨到东南亚,另有证据显示5万-6万年前人类抵澳大利亚,与第二次迁徙推论不完全吻合。迁徙中群体协作、路线规划需语言交流,而不同迁徙路线上的文化差异,也可能影响语言的早期分化。

7、语言存在解剖学证据,现代人类大脑中布洛卡氏区(负责词汇能力)和韦尼克氏区(负责理解力)与语言相关,研究发现能人有布洛卡氏区,南方古猿无,无布洛卡氏区的猩猩无法控制语音信号,而黑猩猩能学美国手语显示初期语言能力。以色列斯胡尔和卡夫泽9万-9.5万年前的头骨有完整现代喉前声道,推测其可能使用语言,古生物解剖学家也未发现早期人类无法掌握现代语法的证据。

8、舌骨与耳骨化石进一步佐证语言能力,1983年以色列凯巴拉洞穴发现6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舌骨,与现代人类舌骨构造和大小类似,证明其具备说话的解剖基础;2004年西班牙尼安德特人耳骨化石显示,其听觉能捕捉人类说话频率的声音,这些化石证据从生理结构上支持早期人类可能拥有语言能力的观点。

9、工具标准化与亲属系统发展依赖语言,部分古生物学家质疑无语言能否实现石器工具标准化,认为教授工具准确形状需语言;灵长类有基本亲属系统但不完善,人类复杂亲属系统需语言描述不同亲属关系,如区分亲属与非亲属、不同辈分亲属等,语言在此过程中成为传递亲属认知的关键载体。

10、FOXP2基因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遗传证据,2002年德国研究发现与语言相关的FOXP2基因,约20万年前发生两次重要突变,能提升早期人类对脸部、嘴部和喉部肌肉的控制能力,为语言所需的多样声音提供基础。该基因在现代人类迁徙中迅速扩散,1万-2万年间取代原始基因,扩散速度表明其对人类生存有显著优势。

11、学者对早期语言起源有不同推测,一种认为语言源自非洲南部部落的咂嘴音,便于捕猎时交流不吓跑猎物;另一种认为起源于30万-40万年前(甚至175万年前)早期人类的有节奏哼唱,最初用于吸引异性,后成为社会联结纽带。东安格利亚大学威廉·萨瑟兰推测人类迁美洲、人口达一千万时,语言种类与如今相当,约6809种。

12、早期语言重构存在争议,美国约瑟夫·格林伯格识别出美洲土著语言的三种基本群体,与三次迁美潮对应;丹麦霍尔格·彼得森等认为欧亚非多种语言源自“诺斯特拉语系”,推测人类历史提前1.2万-1.5万年,还存在德内—汉—高加索语系的争议,部分学者甚至尝试重构“原始全球语”,如多尔戈波利斯基发布115个原始诺斯特拉语词源,鲁伦发布45个“全球词源”,但这些重构的科学性仍受质疑。

13、语言与意识、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密歇根大学理查德·亚历山大认为,早期人类社会智力发展促使意识产生,自我/非自我、现在/未来的区分是意识和道德基础,也推动幽默、艺术等活动发展;梅林·唐纳德则提出思维模式过渡理论,认为语言先用于创造宇宙概念模型(神话思维),后过渡到理论思维,语言的发展伴随人类思维从模仿到神话再到理论的演进。

来源:小鲨鱼看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