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是中广核洛浦万亩沙漠治理示范项目的员工,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一半是电站一半是绿洲,说出来估计不少人得惊讶。
9月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还飘着沙尘,但热伊汗古丽・图逊尼亚孜早觉出不一样了。
以前站这儿一会儿满身沙,现在再看,蓝色光伏板铺到天边,底下还冒出了狼尾草。
她是中广核洛浦万亩沙漠治理示范项目的员工,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一半是电站一半是绿洲,说出来估计不少人得惊讶。
说实话,这项目能成,先得靠政策和老天爷赏饭。
2023年6月国家提“三北”工程那三大战役,“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就是其中一个。
差不多同一时间,中广核跟新疆政府签了合作协议,要一起推进南疆产业发展,这事儿算有了政策底。
到2024年1月,洛浦万亩项目正式启动,另一个50万千瓦的光伏治沙项目也跟着规划起来。
和田这地方的气候帮了大忙,它属于极端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能有2470到3000小时,比不少地方都多。
光伏板靠太阳发电,有这条件在,项目从一开始就占了优势。
我查过新疆气象局的数据,这日照时长在全国都算靠前的,难怪选在这儿搞光伏治沙。
对比以前库布其沙漠的早期光伏项目,洛浦这两个项目规模大多了。
万亩项目占地2.2万亩,相当于2054个标准足球场;50万千瓦项目总投资13.5亿元,装了104万块光伏组件。
更重要的是,它不只是治沙或发电,还搞“农光互补”,把种地也掺了进来,这思路比早期项目要全面不少。
万亩项目负责覆绿,种了狼尾草、苜蓿这些耐旱植物,还建了防风林;50万千瓦项目专攻发电,2024年9月核准,10月开工,2025年5月就并网了,推进速度挺快。
两者结合,治沙和能源利用都没落下,挺合理的。
塔克拉玛干这地方,治沙可不是简单活儿。
它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面积33.8万平方公里,85%以上都是流动沙丘,一年能挪几米到几十米。
项目场长杨健说,施工时麻烦事儿一堆。
夏天温度飙到40多度,工地跟烤炉似的,工人干活遭罪不说,设备运进来都费劲,有时候协调半天才能把材料送到位。
更头疼的是地质问题,沙漠里的土太松软,打井的时候老塌陷。
最糟的是沙尘暴,种个草苗能遭遇18次,补种苗子补了20多回。
“草苗刚种上就被埋,只能从头再来”,杨健这话听着就无奈。
无奈之下,团队只能想各种辙应对,施工前先在周围铺草方格和密目网,挡住流沙,不让沙子把工地吞了。
还跟地方气象局联动,每天看天气信息,知道要刮沙尘暴就先停手,等天气好了再接着干。
这办法虽然耽误点时间,但总比种苗被埋强。
种植物也得讲究策略,本来想直接种苜蓿,但后来发现这草幼苗扛不住晒。
团队就先种狼尾草,这草耐晒耐旱长得快,等它长起来割了之后,再播苜蓿种子。
狼尾草的根茎能固沙,还能给苜蓿幼苗遮阳,这样苜蓿就能好好长了。
说实话,这种“先护后种”的思路,挺聪明的。
这项目最牛的不是光治沙,是把好几件事拧到一块儿了。
它用了国内自主研发的“沙膜”技术,在沙子20厘米深的地方加植物纤维粘合剂,松散的沙子就变成能保水保肥的土,种东西就容易了。
我查过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资料,这种技术能改善土壤条件,还能促进微生物繁殖,对沙漠里的作物生长帮助很大。
光伏板也没闲着,它不光能把太阳能转成电能,还能挡风。
沙漠里风大,光伏板一排排立着,风就被挡住不少,沙尘自然少了。
而且板底下的土壤水分蒸发得慢,植物能吸收到更多水,长得就好。
项目监测过,板下土壤的含水率比裸沙区高不少,这等于光伏板既发电又帮着养植物,一举两得。
现在效果已经很明显了,万亩项目去年6月就实现覆绿,沙尘次数少了很多,以前少见的麻雀、乌鸦都来了,有时候还能看到鸟群在苜蓿地里找食。
热伊汗古丽说,现在看着苜蓿长势越来越好,心里特别踏实。
她从小在沙漠边长大,能看着家乡变绿,估计比谁都高兴。
经济账也算得过来,万亩项目一年能产1000吨干草饲料,够140头牛或者1660只羊吃一年;50万千瓦项目一年能发9.63亿千瓦时电,够和田差不多10万户家庭用一年。
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减少碳排放,一年少烧28.96万吨标准煤,少排80.51万吨二氧化碳,对环保太有好处了。
如此看来,这项目还帮当地人解决了就业。
和田当地政府有数据,类似的光伏治沙项目,差不多一万亩能带动20到30人就业。
热伊汗古丽就是靠着这项目有了稳定工作,不用再担心没活干。
对沙漠周边的居民来说,这可比单纯治沙更实在,既护了生态,又能赚钱养家。
现在再看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蓝色光伏板和绿色植物交相辉映,跟以前的漫天黄沙比,完全是两个样。
“光伏+治沙”模式,不光治好了沙,还搞起了清洁能源和农业,给“三北”工程提供了个好例子。
以后要是能再优化下耐旱植物品种,升级下光伏技术,这模式估计能在更多沙漠地区用起来,到时候会有更多沙漠变成绿洲。
来源:安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