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7年的上海提篮桥监狱,高墙电网笼罩着阴森气息。46岁的丁默邨躺在潮湿的牢房里,咳嗽声在铁窗间回荡。这个曾经在汪伪政权里呼风唤雨的汉奸,此刻因肺结核病奄奄一息。自1945年抗战胜利被捕后,他已熬过两年审判,最终被南京高等法院判处死刑,只等司法部核准执行。
1947年的上海提篮桥监狱,高墙电网笼罩着阴森气息。46岁的丁默邨躺在潮湿的牢房里,咳嗽声在铁窗间回荡。这个曾经在汪伪政权里呼风唤雨的汉奸,此刻因肺结核病奄奄一息。自1945年抗战胜利被捕后,他已熬过两年审判,最终被南京高等法院判处死刑,只等司法部核准执行。
牢房外,看守们常听见他用江浙口音喃喃自语,有时是抱怨监狱伙食,有时又提起早年在国民党军统的旧事。丁默邨的妻子赵慧敏四处奔走,凭借昔日人脉向上海地方法院申请保外就医。1947年5月,法院竟批准了这个请求,理由是“病情危重,需外界治疗”。
5月12日清晨,丁默邨穿着长衫,戴着墨镜,在两名看守陪同下走出监狱。外面的阳光刺得他眯起眼,妻子早已备好轿车,直奔上海虹桥疗养院。说是就医,可他住进疗养院后,不仅每日大鱼大肉,还频繁接见访客,全然不见病容。
一周后的5月19日,南京玄武湖畔游人如织。丁默邨忽然提出要去南京“散心”,妻子和看守竟都没反对。他换上笔挺的西装,坐着轿车来到玄武湖公园,在湖边租了条画舫,叫上几个旧日狐朋狗友,泛舟湖上。湖水波光粼粼,岸边垂柳依依,他靠在船舷上,竟哼起了京剧选段。
船上众人有说有笑,全然忘了眼前这人是被判死刑的汉奸。画舫经过一处码头时,岸上有几个中学生认出了他。其中一个学生回家后,把看到丁默邨游湖的事告诉了父亲——那是位报社编辑。第二天,南京某小报竟登出消息:“巨奸丁默邨保外就医,逍遥玄武湖”。
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时,他正在南京总统府批阅文件。侍从室主任陈布雷拿着报纸,犹豫着要不要递上去。蒋介石抬头看见报纸标题,脸色瞬间铁青,手中的钢笔“啪”地摔在桌上:“岂有此理!死到临头还敢招摇过市?”他站起身,来回踱步,鞋跟在地板上敲出急促的响声。
原来,丁默邨虽被判死刑,但判决尚未执行,司法程序还在走流程。蒋介石早就对汉奸深恶痛绝,尤其丁默邨曾任汪伪政府特工总部主任,双手沾满抗日志士鲜血。如今听说他竟敢在保外期间游湖享乐,简直是对法律的公然践踏。
“马上给司法行政部发电!”蒋介石厉声下令,“丁默邨怙恶不悛,着即枪毙,无需再等核准!”当天下午,司法部紧急行文南京高等法院,要求立即执行死刑。法院接到命令,连夜准备相关文件,连辩护律师的申诉机会都没给。
5月20日清晨,丁默邨还在疗养院的床上睡觉,突然闯进几个法警。他睁眼看见明晃晃的手铐,瞬间脸色煞白,结结巴巴地问:“这、这是干什么?”法警冷冷地说:“奉总统令,立即执行死刑。”妻子赵慧敏冲进来哭闹,被强行拉开。
当天上午10点,南京雨花台刑场戒备森严。丁默邨被押下囚车,双腿发软,几乎站不住。行刑前,他对着监刑官说:“我要给家人留句话。”监刑官看了看表,点点头。他颤抖着说:“告诉慧敏,把家里的书都烧了……”话没说完,枪声响起,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汉奸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丁默邨的死讯传开后,百姓们拍手称快。有人说他是咎由自取,保外就医还不知收敛;也有人说蒋介石此举是为了整顿法纪,震慑汉奸余孽。其实,丁默邨的悲剧早有伏笔:抗战期间,他背叛国家民族,投靠侵略者,早已注定了灭亡的结局。哪怕临终前短暂的“逍遥”,也不过是命运对他的最后嘲弄。他用生命证明:任何背叛祖国的人,终究逃不过历史的审判。
文献来源:《民国司法档案汇编》《汪伪政权史话》《蒋介石年谱长编》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