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片警郭威”这四个字,在小区微信群里一出现,比“发红包”还管用。
“片警郭威”这四个字,在小区微信群里一出现,比“发红包”还管用。
谁家狗丢了、两口子吵翻天、电动车电瓶被偷,第一反应不是打110,而是@郭威。
别误会,他不是超人,只是那种你半夜两点打电话过去,他会先问“人没事吧”的人。
去年冬天,顶楼老刘家婆媳大战,锅碗瓢盆全飞出来,邻居们缩在门口看热闹。
郭威赶到,先把老太太扶到楼道避风,再把媳妇拉到厨房递杯热水,一句“您先暖暖手”,火就降了一半。
半小时后,婆媳俩坐沙发上看春晚重播,他蹲在茶几边给老太太贴膏药,顺手把地拖了。
第二天,老太太拎着两斤自己灌的腊肠送到警务室,嘴里念叨:“这孩子,比我亲儿子还贴心。
”
当辅警队长,他管着二十多号人,工资条上却没比普通队员多几块钱。
有人替他鸣不平,他笑笑:“多睡俩小时,不如多巡两条街。
”数据摆在那儿:他负责的片区,三年里打架斗殴从每月十来起降到两三起,电动车被盗案直接腰斩。
秘诀?
他把巡逻路线画成“贪吃蛇”,专挑监控死角钻;又把社区大爷大妈发展成“银发情报队”,谁家吵架、谁家孩子夜不归宿,大爷遛弯儿就顺嘴告诉他。
别以为他只会“哄人”,遇到硬茬也硬得起来。
去年夏天,几个小混混在夜市收“保护费”,摊主们敢怒不敢言。
郭威穿着便衣蹲了三天,第四天直接把人堵在巷子里,一句“我是郭威”报完名号,对方愣是丢下钱箱跑了。
后来审讯才知道,那帮人打听过:“这片儿别惹郭威,他记人脸跟记车牌一样狠。
”
回到家,他秒变“端水大师”。
养父母许妈姚爸被网上谣言气得直掉泪,他一边给老太太擦眼泪,一边把老爹的降压药掰成两半:“您先吃药,剩下的我来。
”转头在群里发长文,不骂不吵,只甩时间线、贴证据,最后一句“我父母养我小,我护他们老”,群里安静得只剩点赞。
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掰着指头算:“我妈爱喝豆浆,我早上多跑五百米就能买到不兑水的;我爸腰疼,我巡逻顺路给他带盒膏药。
这点事儿,比抓小偷简单多了。
”
月底所里评先进,他把名额让给了刚入职的小徒弟,理由是:“年轻人得攒点‘荣誉感’,我攒的够多了。
”转头把奖金买了五十个保温杯,印上“别熬夜”,塞给夜班同事。
现在,小区孩子写作文《我最敬佩的人》,十个有八个写“郭威叔叔”。
他老婆笑他:“你快成小学生偶像了。
”他挠头:“那得让他们先写完作业,再来找我签名。
”
说到底,郭威没啥惊天动地的大案子,只有一串细碎的小事儿。
可正是这些小事儿,让“安全感”三个字在街坊心里有了具体模样——不是警笛刺耳,而是深夜回家,看见警务室那盏灯还亮着,你就知道,郭威还没下班。
来源:酱子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