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U16的小伙子们全运会夺冠,主教练王长庆在场边哭得稀里哗啦,那场面,看得人心里也跟着一酸。
北京U16的小伙子们全运会夺冠,主教练王长庆在场边哭得稀里哗啦,那场面,看得人心里也跟着一酸。
可你再切到网上看看,画风就变得诡异起来了——评论区里,一堆人齐刷刷地喊着:“感谢董路!”
嘿,这叫什么事儿啊?
正主儿在这儿抹眼泪呢,满堂的喝彩却送给了隔壁老王。
这块滚烫的金牌,到底该算在谁的账上?
这笔糊涂账,比解一道高数题还让人头疼。
想把这事儿捋清楚,就不能平铺直叙,得从一锅“神仙汤”说起。
几年前,当各路中超豪门的青训还在琢磨着怎么教孩子传球不摔跤的时候,董路,这个媒体圈里最会聊球、足球圈里最会搞直播的男人,已经开始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了——熬一锅属于中国足球09年龄段的“神仙汤”。
他搞的那个“足球小将”,压根就不是一支球队,那是一个现象。
他像个拿着藏宝图的探险家,把全国各地最有灵气、脚底下能绣花儿的小家伙,有一个算一个,全给“骗”到了北京清华附中的大本营里。
解决了户口,提供了当时国内独一档的训练比赛条件。
那支09足球小将,简直就是少年版的“银河战舰”,在国内横着走,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也正是这条凶猛的鲶鱼,把整个青训的浑水彻底搅动了,逼得那些后知后觉的职业梯队赶紧下场,提前开启了“掐尖儿”大战。
可成年人的世界,合伙生意最难做,尤其是两个都特有想法的合伙人。
董路的江湖气、媒体玩法,和清华附中那套严丝合缝的学院派体系,终究是“八字不合”。
没过多久,这对曾经的“神仙眷侣”就因为孩子到底该“野蛮生长”还是“圈养”的问题,一拍两散。
董路带着他的嫡系部队,比如最有名的邝兆镭,另立山头。
而剩下的大部分孩子,就成了这支北京U16队的家底。
接盘的,就是王长庆。
一个在北京足球圈里土生土长的老炮儿,根正苗红。
但他接手的,也是个烫手的山芋,因为这帮孩子脑门上,都刻着“董路制造”四个大字。
王长庆后来有句话,让他几乎成了球迷的靶子:“全国掐尖儿的孩子,谁带成绩都不会差。”
好家伙,这话一出,“长庆摘桃”这顶大帽子,直接就焊在他头上了。
球迷们的心里有杆秤,但这秤砣有时候也偏得厉害。
他们感谢董路,是因为董路画出了那张最美的蓝图,是他把这些散落在天涯海角的珍珠串了起来。
没有他当初那个疯狂的想法和执行力,这支冠军之师压根就不存在。
但王长庆就真的只是个坐享其成的“摘桃人”吗?
恐怕未必。
竞技体育的残酷就在于,它只认结果。
天赋异禀的少年天才,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咱们还见得少吗?
要知道,当年那支人员最齐整、号称“宇宙队”的09足球小将,在国内最顶级的赛事里,最好的成绩是亚军。
而王长庆手里这支“残阵”,硬是拼下了一个分量最重的全运会冠军。
你要说这里面全是靠天赋,没有教练的功劳,那真是把竞技体育想得太简单了。
从一支球队的凝聚力、战术执行力来看,这块金牌,王长庆绝对配得上拥有姓名。
你看,这事儿的拧巴之处就在这。
它活脱脱就是一部中国足球青训的现实版“罗生门”。
董路的模式,像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电影,轰轰烈烈,吸人眼球,但根基不稳。
王长庆和清华附中的模式,则更像一部按部就班的纪录片,踏实,稳健,但少了点激情和想象力。
所以,这冠军到底是谁的?
是董路的“生恩”,还是王长庆的“养恩”?
咱们这些局外人,吵得面红耳赤,其实吵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中国足球的未来,到底在哪条路上?
是需要一个振臂一呼的草莽英雄,还是需要一个稳扎稳打的体系?
可悲的是,我们总喜欢搞这种二元对立。
为什么这两者就不能是朋友,而非敌人呢?
当王长庆在场边喜极而泣时,他心里会不会也有一丝无奈?
而董路在屏幕前看到这群昔日的弟子登顶时,又会是何种心情?
这块金牌,映照出的,或许就是中国足球最真实的模样——充满了天赋、争议、内耗,以及永远让人意难平的叹息。
来源:台球有料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