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石:一枚铜钱浮水面,三声鼓响见血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23:20 1

摘要:宋仁宗年间,端州城外青山环抱,溪水潺潺,本是一方安宁之地。可这一年夏末,一场突如其来的命案,打破了小镇的宁静。

宋仁宗年间,端州城外青山环抱,溪水潺潺,本是一方安宁之地。可这一年夏末,一场突如其来的命案,打破了小镇的宁静。

城郊李家村有个卖油炸糍粑的张老汉,靠这门手艺养活一家老小。他有个十岁的小儿子,名叫小友,生得伶俐乖巧,常帮父亲在集市上卖糍粑。

这日午后,小友挑着空篮子回家,路过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时,忽觉困倦,便在树荫下打了个盹。醒来时,篮中卖糍粑所得的几十文钱竟不翼而飞!

小友吓得大哭,一路跑回家中。张老汉闻讯,心急如焚——那点钱是家中数日口粮,更是给老母抓药的救命钱!他拉着儿子直奔县衙告状。

可那县令昏聩无能,只问了几句便打发他们回去:“钱丢了便丢了,又没见人,叫我如何捉贼?”

父子二人失望而归,村中百姓也纷纷摇头叹息。就在这时,恰逢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包拯奉旨巡视岭南,途经端州。

包拯素来体察民情,听闻此事,便微服私访至李家村。他见张老汉满脸愁苦,小友眼含泪光,心中已生怜悯。他蹲下身,温和地问小友:“你可记得睡着时,周围可有人经过?”

小友摇头:“只听见蝉鸣,还有……还有一股淡淡的药香味。”

包拯眉头微蹙,药香?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不远处一座小庙前的石阶上。

那是一块青石,因年久被人踩踏,光滑如镜,当地人称“血印石”——传说古时曾有冤魂在此滴血鸣冤,故得此名。

“你睡在树下,那石阶离你不远,贼人若来,必经此处。”包拯沉吟片刻,忽而起身,对随从道:“传令下去,明日午时,本官要在村中祠堂‘审石’!”

消息一出,全村哗然。审石头?莫不是包大人疯了?可包拯威名远播,百姓将信将疑,纷纷赶来围观。

次日午时,烈日当空。祠堂前人山人海,连邻村的人都闻讯赶来。包拯身着官袍,端坐公案之后,神色肃穆。他命人将那块“血印石”抬至堂前,又令差役击鼓三通,宣告升堂。

“带——血印石!”包拯一声令下,众人哄笑。可笑声未落,只见包拯正色道:“此石乃案发现场关键之物,昨夜小友在此处失钱,贼人必经此石。本官今日要审此石,看它是否知情!”

说罢,他拍案喝道:“血印石!你可知昨夜有人在此行窃?若不招供,本官便命人打你三十大板!”

话音未落,差役已举起板子,作势欲打。围观百姓无不瞠目结舌,有人窃笑,有人摇头,更有甚者以为包拯故弄玄虚。

然而,就在这哄闹之中,包拯锐利的目光扫过人群,忽然锁定一个中年汉子。

那人衣衫普通,却袖口沾着几点暗红油渍,额角微汗,眼神闪烁,正频频往祠堂外张望,似欲逃离。

包拯不动声色,继续喝道:“来人!既然石头不语,本官便换一法。传本官之令:凡村中之人,无论老少,每人须向堂前铜盆投一枚铜钱,以示对公道之支持。若有藏匿赃款者,铜钱必有异象!”

百姓虽不解,但见包拯威严,只得依令行事。一人接一人上前投钱,铜盆中叮当作响。

轮到那汉子时,他脸色微变,勉强挤出一枚铜钱投入盆中。包拯亲自上前查看,忽然冷笑:“好一个‘无声之贼’!你投的钱上,竟有油膜!”

众人惊呼。包拯命人取来清水一盆,将所有铜钱倒入其中。只见其余铜钱沉底无异,唯独那汉子所投之钱,浮于水面,表面泛着一层薄薄油光。

“此乃炸糍粑所用之油!”包拯厉声道,“小友卖糍粑,钱必沾油。你若未偷,何来此钱?且你袖口油渍未净,额角出汗,心虚之态,早已暴露!”

那汉子面如死灰,扑通跪倒,叩首如捣:“大人神明!小人……小人名叫刘三,是村中药铺学徒。

昨夜我采药归来,见小友熟睡,一时贪念,偷了钱。那药香,正是我身上所带!”

包拯冷然道:“你既知药香暴露,为何还敢来观审?只因你心中有鬼,想看官府如何处置,是否牵连于你。却不料,本官以‘审石’为饵,诱你现身!”

刘三伏地痛哭,交出赃款。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高呼“包青天”!

此案告破,可包拯并未就此罢休。他深知,一桩小案背后,往往藏着更大的隐情。

那刘三不过一介学徒,平日安分守己,为何突然行窃?且他所言“一时贪念”,语气仓促,似有隐情。

包拯命人暗中查访刘三背景,果然发现端倪:刘三之父原是村中郎中,因得罪了城中药铺掌柜,被诬以“庸医害命”,含冤而死。

刘三母子被逐出村,流落街头,幸得药铺掌柜收留,才得以活命。可那掌柜名为收留,实为奴役,每月仅给几文钱,还时常打骂。

刘三之母近日病重,急需药材,掌柜却不肯施药。刘三无奈,只得偷钱买药,又恐事发连累母亲,故而心神不宁。

包拯听罢,怒不可遏。他当即传唤那药铺掌柜。起初,掌柜还百般抵赖,称刘三“忘恩负义”。

包拯冷笑,命人取来刘三父亲当年的医案与村民证词,一一对照。又请来城中名医鉴定,证实当年病人之死,实为重症难医,与刘父无关。

证据确凿,掌柜只得认罪。包拯当堂宣判:掌柜诬告良医,逼死人命,杖责八十,流放三千里;另罚银五十两,赔偿刘家;并责令其药铺免费为刘母医治,直至痊愈。

判决一出,百姓无不称颂包拯“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可包拯却在回衙途中,久久不语。

夜深人静,他独坐灯下,翻阅此案卷宗。忽然,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刘三所投铜钱上的油膜,极薄而均匀,不似刚从糍粑上沾来,倒像是……被人特意涂抹过。

他心头一震:难道,刘三并非真凶?

包拯立即下令彻查。次日,他命人秘密提审刘三。面对包拯的质问,刘三起初仍坚持认罪。

包拯却道:“你若真为救母而偷,为何不向邻里求助?为何不向掌柜哀求?你分明是被人利用!”

刘三闻言,浑身颤抖,终于崩溃痛哭:“大人……小人是被逼的!那钱,不是我偷的!”

原来,真凶另有其人。

那日,真正偷钱的,是村中一个游手好闲的赌徒,名叫王五。他见小友睡着,便悄悄摸走钱袋。

可他刚走不远,便被药铺掌柜撞见。掌柜本欲揭发,王五却灵机一动,将钱袋塞给路过的刘三,谎称是“测试其品性”,并威胁若不配合,便告他偷药。

刘三为保母亲,只得答应,将钱藏起。次日,他见包拯要“审石”,吓得魂飞魄散,以为真能审出真相,便主动承认,甘愿替罪。

包拯听罢,怒火中烧。他立即下令缉拿王五。王五闻风欲逃,却被早已埋伏的差役擒获。经审问,王五对偷窃一事供认不讳。

而那药铺掌柜,不仅逼死刘父,还与王五勾结,利用刘三的孝心设局,企图将罪名转嫁,自己则坐收渔利。

包拯当庭重审此案。他命人将王五、掌柜一同带上,厉声质问:“你二人狼狈为奸,一个行窃,一个构陷,可还有何话说?”

王五跪地求饶,掌柜却仍嘴硬:“大人,刘三已认罪,岂能出尔反尔?”

包拯冷笑:“本官审案,只问真相,不问口供!刘三虽认,却是被胁迫;你二人虽狡辩,却逃不过天理昭昭!”

他转身对刘三道:“你虽未偷,但替罪之举,亦是违法。念你孝心可悯,且被胁迫,本官免你刑罚,但须在祠堂前跪香一炷,以示悔过。”

又对王五判曰:“盗窃钱财,构陷无辜,杖责一百,流放五千里!”

对掌柜则判得更重:“你身为医者,却无仁心,害命夺产,罪大恶极!本官判你——斩立决!”

一声令下,刽子手手起刀落,恶人伏法。百姓见包拯连破两层迷雾,从“审石”到“识油”,从“抓贼”到“挖根”,无不震撼,齐声高呼:“青天!青天!”

案结之后,包拯并未居功。他将刘三母子安置妥当,又命人整顿端州吏治,严查欺压百姓之徒。临行前,他再次来到那块“血印

石”前,轻抚石面,喃喃道:“石本无言,人心有迹。百姓之冤,不在石上,而在官心。”

数年后,端州百姓为纪念此案,在“血印石”旁立碑,上书:“包公审石,智破迷局;一钱见心,万民称青天。”

而那块青石,历经风雨,依旧静静躺在村口。每逢月圆之夜,据说能听见低语声,仿佛在诉说那个夏日的真相——**石头不会说话,但公道,永远在人心深处回响。**

此案之后,包拯之名,更传遍岭南。民间有歌谣唱道:

“包公审石不打板,

一枚铜钱浮水面。

油膜识贼惊四座,

真凶跪地喊青天!”

可谁又知,这看似神机妙算的背后,是包拯对细节的执着、对人心的洞察,更是对“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坚守。

他常说:“吾心如秤,不偏不倚;吾法如镜,不染纤尘。”

正因如此,他才能在纷繁世相中,拨开迷雾,让真相如月破云,照亮人间。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