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上将解放军若“东风洗地”,美军应发动“空中游击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10:37 1

摘要:2024年8月,美国空军参谋长大卫·阿尔文上将公开表示,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在台海地区发生的潜在冲突,美国空军正计划在亚太地区采取更为分散的军事基地部署策略。

2024年8月,美国空军参谋长大卫·阿尔文上将公开表示,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在台海地区发生的潜在冲突,美国空军正计划在亚太地区采取更为分散的军事基地部署策略。

这一举措的核心目的,是避免一旦冲突爆发,美军基地因遭受密集打击——尤其是来自被形象地称为“东风洗地”的攻击——而陷入瘫痪。

美军所谓的“空中游击战”,是否有用?

大卫·阿尔文将军的军事思想,特别是他对“敏捷作战部署”理念的推崇,深深植根于他数十年的军旅生涯,尤其是他早期在后勤与作战支持领域的实践经验。

2003年,身为上校的阿尔文正指挥着美国空军第379空中远征联队,驻扎在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

在这片中东的炙热土地上,阿尔文的团队面临着支援“持久自由行动”和“伊拉克自由行动”的巨大压力。

在一次任务高峰期,该联队创下了单日保障各类军机,包括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加油机等,完成高达430架次作战起降的惊人纪录。

在高强度的实战环境下,维持如此高频次的起降循环,是对整个基地运作体系,特别是后勤保障链条的极致考验。

这种对后勤保障极限和潜力的切身体验,成为了他日后战略思考的重要基石。

当他逐步晋升至美国空军领导层后,便不遗余力地推动“敏捷作战部署”改革。

ACE的核心,正是要将这种在高压环境下验证过的“机动”与“弹性”制度化、普及化,目标是将传统模式下可能需要48小时才能完成的战机与配套人员物资的转场部署时间,大幅压缩至短短6个小时。

这要求部队具备在极短时间内,携带着必要的维护设备、弹药和支援人员,从一个主基地快速分散部署到多个简易或前沿机场,并迅速形成作战能力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提升,被视为美军在未来潜在冲突中,特别是面对拥有强大远程打击能力的对手时,保持生存能力和作战主动性的关键所在。

阿尔文将军关于亚太地区基地分散化的公开表态,是对解放军军力发展的深度关注。

他明确将台湾海峡列为中美之间潜在冲突风险最高的区域,并指出该区域未来走向充满了复杂的不确定性。

他发出了一个清晰的警告:一旦美军介入台海冲突,其目前在亚太地区经营多年的大型、集中式军事基地,如日本的嘉手纳、三泽,乃至距离更远的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等,都将失去往日的“避风港”地位。

这些基地规模庞大、设施完善,但也因此目标特征明显、地理位置固定,极易成为对手实施首轮精确打击的重点目标。

阿尔文的观点代表了美军内部的一种共识,即解放军的常规导弹和远程火箭炮等火力投射系统,其射程、精度和威力已经足以覆盖第一岛链乃至第二岛链上的关键美军节点。

过去那种依托少数几个大型枢纽基地辐射战力、控制广阔空域的作战模式,在日益增强的“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面前,显得越来越脆弱和危险。

美军对于中国“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从早期可能存在的低估到如今高度重视的转变过程。

随着近年来东风-17高超音速滑翔导弹的问世,以及东风-21D、东风-26等型号的不断成熟和部署,美国军方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这构成了一个实力强大且不断壮大的打击体系,绝非虚有其表。

这些导弹不仅对海上移动目标构成威胁,其打击地面固定目标的能力同样不容小觑。

如果再考虑到东风-11、东风-16等短程弹道导弹,以及据称存在的东风-25和东风-100超音速巡航导弹等其他众多型号。

一旦形成多波次、多方向、不同弹道的饱和式攻击,即便是美国及其盟友部署了先进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也难以确保能够有效拦截大部分来袭导弹。

面对日益严峻的基地生存挑战和对手强大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美国空军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大卫·阿尔文将军力推的“敏捷作战部署”概念,正是其核心应对策略。这一概念的精髓,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概括,即“化整为零”,带有一种“空中游击战”的色彩。

其核心思想是打破过去长期依赖少数几个大型、设施完备的“超级基地”的传统模式。

转而构建一个由数量更多、规模更小、地理位置更分散的机场和简易起降点组成的分布式作战网络。

这些节点可能包括盟国的次级机场、经过最低限度改造的民用机场,甚至是在偏远岛屿上预先建设的简易跑道和停机坪。

如果将战机、人员和保障设备分散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潜在的起降点,那么对手即便拥有强大的导弹打击能力,也难以在冲突初期就通过一次性打击瘫痪美军的主要空中作战力量。

按照ACE的构想,美军的作战单元需要具备在接到命令后,能在极短时间内携带必要的装备和物资,快速机动到预定的分散部署点,并迅速恢复作战能力。

为了提高生存性,这些分散部署的战机可能会利用预先构筑的加固掩体、伪装措施,甚至可能如资料中所提及的,隐藏在地下机库中。

将这种战术比作“空中游击战”,主要是因为它强调了机动性、隐蔽性和生存性,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对手进行硬碰硬的基地防御战。

而是通过灵活的移动和分散部署,保存有生力量,在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发起反击,从而在对手的A2/AD体系下维持有效的空中作战能力。

美国空军对“敏捷作战部署”理念的重视和加速推进,受到了近年来现实冲突,特别是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的深刻影响和警示。

这场在欧洲腹地发生的、规模和烈度空前的现代化战争,为美军观察和评估未来潜在冲突场景提供了宝贵的,尽管是残酷的“实验室”。

阿尔文将军通过各种途径密切关注战场动态,尤其是针对机场等关键基础设施的攻防情况。

这些观察团队收集并带回了大量关于乌克兰空军基地在冲突初期遭受俄军精确打击的影像资料和战况报告。

其中,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典型案例发生在乌克兰南部的尼古拉耶夫州库尔巴基诺空军基地。

报告详细记录了俄军如何运用包括“伊斯坎德尔”战术弹道导弹在内的精确制导武器,对该机场的跑道、机库、指挥塔台以及停放在机坪上的飞机进行了快速而猛烈的打击。

据称,部署在该机场的一个中队的米格-29战斗机,在俄军导弹攻击开始后的极短时间内——仅仅23分钟——就基本丧失了作战能力,大部分飞机被摧毁或严重损坏。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传统的、缺乏足够防护和疏散措施的大型空军基地是何等脆弱。

俄乌冲突的经验教训,成为了推动美军加速从理论构想转向实际部署和演练ACE作战模式的重要催化剂。

尽管“敏捷作战部署”和所谓的“空中游击战”概念听起来颇具吸引力,旨在通过灵活性和分散性来抵消对手的导弹优势,但在实际执行层面,这一战略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现实难题。

第一个是后勤维护的巨大困难。分散部署对于后勤保障的要求呈几何级数增长。

如果部署的都是像F-16这样相对皮实、维护要求不那么苛刻的战斗机,或许还能勉强应对。

但美军现役的主力战机中包含了大量如F-22“猛禽”和F-35“闪电II”这样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

这类飞机对维护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例如需要恒温恒湿的机库来保护其精密的隐身涂层和航电系统。

将这些“娇贵”的战机分散部署到条件简陋的小型机场或野战基地,如何保证它们的妥善维护和战备完好率,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第二个是分散部署带来的指挥控制难题。

部队“化整为零”后,虽然提高了生存性,但也意味着各个作战单元之间的物理距离被拉远。维持这些分散单元之间的有效通信和协同作战,将高度依赖复杂的电子通信网络。

在现代战争中,电子战是常态,通信干扰甚至中断的风险极高。一旦指挥链路被切断或严重干扰,分散部署的部队很可能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司令部将难以实施统一有效的指挥调度。

这对于强调体系作战的现代空军而言,可能是致命的。

美国空军参谋长阿尔文将军提出的亚太基地分散化和“敏捷作战部署”战略,在现实中面临着后勤保障和指挥控制两大核心难题。

尤其是对于依赖高技术装备和体系化作战的美国空军而言,如何在分散部署与保持战斗力、确保有效指挥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参考资料:

[1]刘新华.美国印太军事基地体系调整的特点、动因与趋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4(3):19-45

来源:古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