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活人假面”背后,互联网为何越来越死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2:35 1

摘要:2024年,一个令人心惊的统计数据引发热议:全球互联网流量中,人类只占不到一半。另一半是谁?是“机器”。这个结论来自网络安全公司Imperva的报告,也是近十年来,机器流量首次超过真人流量。

2024年,一个令人心惊的统计数据引发热议:全球互联网流量中,人类只占不到一半。另一半是谁?是“机器”。这个结论来自网络安全公司Imperva的报告,也是近十年来,机器流量首次超过真人流量。

这不是危言耸听。你刷微博、小红书、抖音时,看到的热评、点赞、互动,很多都是AI操控的“社交机器人”在表演。

微博的“评论罗伯特”、小红书的“点点”,甚至引导吃瓜、挑起争议的“鲶鱼账号”,都已是公开的秘密。

机器账号批量制造互动、生成内容、营造热闹,甚至催热一条本来无人问津的动态——你以为自己“火”了,其实可能只是“被算法造梦”。

而这一切,正是“死互联网论”的现实注脚。

这个曾经被当作阴谋论的概念,如今开始被主流科技圈正视。连OpenAI创始人萨姆·奥特曼也在今年9月公开表示,他过去从未认真看待“死互联网论”,但现在发现大量社交平台账号已由大型语言模型操控。它们不是简单的“僵尸号”,而是能抓取数据、生成内容、自动发布的AI账号,仿真度极高,难以识别。

它们不累,不需要睡觉,可以无限复制,随时上线“表演生活”。而真正的“人”,反倒变得稀缺。

过去我们相信互联网是“连接一切”的工具。但30年过去,它更像一个巨大舞台,机器在狂欢,真人却在退场。你很难再与一个“鲜活的人”产生真实对话,反而被无数标准化、模板化的内容包围。有人形容现在的互联网像一场“信息幻觉”:热闹是假象,真实的情感和经验正在消失。

问题不是AI太强,而是人类太孤独。

社交平台上的互动越来越像“快餐”:点赞、转发、评论,都是算法喂给你的选择。你以为是共鸣,其实是推送。你以为在表达,其实是被引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我到底是在和人交流,还是对一个程序倾诉?

于是,“活人感”成了当下最稀缺的互联网品质。

“活人感”不是说话幽默、用词接地气,而是一种打破模板、带有温度的表达。它能让人感受到:屏幕背后是真实的人,有喜怒哀乐、有独立思考,不是在执行一套预设脚本。

很多人开始主动寻找这种表达:写长文、发日记、晒手写字、讲个亲身经历……哪怕只是一点点人味,也比无数AI生成的流畅内容更能触动人心。

比如,有媒体曾记录一群癌症病人如何在厨房里“顽强生活”:有人坚持用矿泉水煲汤,有人吵架也要放葱花调味,有人明知忌辣也要炒一盘爆辣五花肉给妻子“吃过瘾”。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们不是谈“生死大义”,而是执念于一顿饭的味道——这不是生理需要,而是心理尊严。你很难想象,这种细节是AI能凭空编造的。

现实中的“活人感”,不是靠技术模拟的,而是来自真实经历和细腻情感。它可能是一个母亲与精神障碍共处的挣扎,也可能是县城小老板春节不歇业的执拗——这些生活中的碎片,才是构成社会纹理的真实材料。

面对AI的泛滥与算法的操控,人类唯一的抵抗方式,是继续记录身边的“真实”——不是为了成为流量中心,而是为了不被同化。记录日常、表达自我、与朋友深聊、写下一段亲历的故事……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动作,其实是在为互联网留住人类的存在感。

AI可以模拟语气、模仿文风、预测行为,但它无法复制人类的“活着”。而互联网是否真的“死去”,关键不在于机器是否更强,而在于我们是否还在坚持做一个“活人”。

来源:墨兰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