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9月19日(周五),英国《泰晤士报》与《星期日泰晤士报》联合发布2026年优秀大学指南。这份拥有32年历史的权威排名中,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首次双双无缘前三。
当地时间9月19日(周五),英国《泰晤士报》与《星期日泰晤士报》联合发布2026年优秀大学指南。这份拥有32年历史的权威排名中,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首次双双无缘前三。
此次排名显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继去年首次登顶后,今年再度蝉联榜首,实现“两连冠”;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稳居第二;此前排名第五的杜伦大学一举跃升至第三,同时斩获“2026年度大学”称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牛津与剑桥,这两所建校数百年的顶尖名校首次并列第四。回溯去年排名,牛津尚处于第三位置,剑桥则已跌至第四,今年两所高校同步下滑,彻底退出前三阵营。
该指南编辑海伦·戴维斯在解读排名时表示:“在竞争白热化的前十榜单中,杜伦大学一年内跃升两个名次,这是极具分量的成就。”
“杜伦大学今年在教学质量与学生体验上的显著提升,助推自身排名攀升,直接将牛津、剑桥挤出前三,改写了榜单32年的历史格局。”
排名变动背后,是英国政府持续推进的高等教育“社会调控”政策。近年来,英国多届政府不断向高校施压,要求扩大招生范围,增加贫困背景学生的入学比例。
今年初,涵盖牛津、剑桥在内的英国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UK)推出“弱势群体入学提升计划”,核心举措之一便是推行“背景化录取”政策:针对在福利机构长大、就读低绩效学校、来自低收入家庭的申请者,降低录取分数线。即便是医学等竞争激烈的专业,这类学生的录取要求也可能比常规标准低3个等级。
英国还向高校提供“免费校餐学生数据”,辅助筛选经济困难申请者。早在三年前,就有统计数据显示,贫困学生的大学录取率已超过富裕家庭学生,这一政策效果当时便引发争议。
对于排名变动与政策关联,白金汉大学教育与就业研究中心主任艾伦·史密瑟斯教授表示,英国强行要求高校将社会背景纳入录取考量,是“不幸的政治干预”。
史密瑟斯在接受采访时,批评这项政策是“平等理念的错位实践”:“教育质量才是高等教育的基石,而非学生的家庭背景。那些未充分发展自身能力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仅难以适应,学业表现也大概率不及中学阶段就成绩优异的同龄人。”
他指出,高校为获取英国资金支持,只能违背教育规律满足政策要求,最终导致排名下滑。
英国“优质教育运动”主席克里斯·麦戈文将矛头指向高校“多元化录取”政策,认为牛津、剑桥为追求“包容指标”,招收学术能力不足的学生,同时校园觉醒文化影响言论自由,双重因素导致学生满意度下降。
要知道,这两所高校历史上共培养出198位诺贝尔奖得主与45位英国首相。
杜伦大学校长卡伦·奥布莱恩教授表示:“该校始终致力于为所有学生提供成长平台,校友的职业成就证明,多元化招生并未影响教育质量,反而丰富了校园生态。”
每日邮报证实,不同机构发布的大学排名存在显著差异。上个月《每日邮报》互动大学指南中,帝国理工学院位列第一,牛津、剑桥分获二、三名;上周发布的《卫报》2026年大学指南里,牛津重回榜首,剑桥则排在第三。
此次《泰晤士报》排名中,帝国理工学院位列第六,巴斯大学、华威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布里斯托大学紧随其后,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以微弱差距错失前十,获“年度大学亚军”。榜单首次增设“地区年度大学”奖项,LSE、杜伦大学、剑桥大学等分别斩获伦敦、北部及东北部、东部等区域冠军。
海伦·戴维斯解释,增设区域奖项是为应对当前招生新趋势:“顶尖高校竞争加剧,低录取分数线高校面临招生难,越来越多学生选择住家通勤上学,区域化评价能更好反映高校服务本地教育的能力。”
《泰晤士报》与《星期日泰晤士报》2026年优秀大学指南完整结果,将在9月21日随《星期日泰晤士报》同步发布,配套96页增刊将详细解读各高校评价指标与招生政策。
来源:土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