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与品牌之众泰汽车2025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1:18 1

摘要:全面停产与资产崩盘截至2025年9月,众泰汽车已连续6年亏损,累计亏损超250亿元,2024年净资产从12.35亿元骤降至2.34亿元,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缩水至1.31亿元。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无法复工复产,2025年全年销量仅依赖库存车出口(如向阿尔及利亚发

众泰汽车2025年现状与挑战分析

一、现状与困境:停产危机与退市倒计时

全面停产与资产崩盘 截至2025年9月,众泰汽车已连续6年亏损,累计亏损超250亿元,2024年净资产从12.35亿元骤降至2.34亿元,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缩水至1.31亿元。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无法复工复产,2025年全年销量仅依赖库存车出口(如向阿尔及利亚发运14辆),国内整车产量为0。 2025年9月,重庆分公司T300车型生产线因司法拍卖流拍被强制拆除,标志着其最后的生产能力丧失,彻底丧失复产可能。财务与经营危机亏损加剧: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48亿元,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暴跌533.5%,预计年底净资产可能转负,触发退市风险。 债务与诉讼:到期未偿债务达3.4亿元,股东股权被司法冻结,银行账户多次被查封,与浙商银行等债权人的纠纷持续恶化。技术与品牌崩塌研发投入不足:2024年研发费用仅570万元(同比下降94%),远低于行业头部企业水平,导致新能源“三电技术”及智能驾驶技术严重滞后。 质量口碑恶化:长期质量问题(如发动机漏油、方向盘脱落)导致售后体系瘫痪,消费者信任彻底丧失。

二、战略调整与尝试:未达预期的转型努力

新能源与智能化布局众泰曾计划通过合作开发重振业务,包括与轻橙时代合作推出U系列新能源车型(如江南U3/U5/U6),并与百度合作研发智能驾驶技术(L4级自动驾驶、车联网系统TYENET)。然而,因资金短缺和技术储备不足,这些项目未能实现量产。海外市场拓展 公司试图通过俄罗斯出口基地及中东、欧美市场拓展海外业务,但2025年出口量微乎其微(如T600计划出口但未实际落地),难以支撑整体业务。资本运作与重整失败 2021年江苏深商控股集团入主后承诺的“无人驾驶概念股”包装仅推高股价,未带来实质复产;2025年浙商银行等债权人冻结资产,导致重整专户资金无法用于生产经营。

三、市场与行业背景:新能源浪潮下的淘汰赛

行业趋势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50%,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超60%,而众泰因技术落后(如续航虚标、电池寿命短)被排除在主流竞争之外。政策与竞争压力国内政策:新能源补贴退坡后,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难以生存;欧盟“电池碳身份证”制度进一步限制其出口。 竞争格局:比亚迪、吉利等头部车企通过技术迭代挤压市场,特斯拉Model 2等入门车型冲击众泰原有价格带。

四、未来展望:退市风险与潜在转机

退市风险加剧 若2025年末净资产为负,众泰将触发退市条款,目前其市值仅剩约106亿元(截至6月24日),更多反映“壳资源”价值而非实际经营能力。可能的转机资产处置与债务重组:若通过司法拍卖或债务和解获得资金,或可尝试恢复部分产能,但当前债权人态度消极。 海外订单续命:依赖中东、欧美等地的零星订单维持基本运营,但规模不足以支撑长期发展。

总结:众泰汽车的困境是中国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失败的缩影。其过度依赖模仿策略、研发投入不足、管理层动荡等问题,在行业变革中暴露无遗。尽管曾尝试通过国际合作与技术合作自救,但资金链断裂与市场信任崩塌使其复苏希望渺茫。若无法在2025年底前解决债务与复产问题,退市或成定局。

众泰汽车2025年股权变更、销量与盈利深度分析

一、股权变更:控制权频繁更迭与司法冻结危机

1. 控股股东的崩塌式减持2021年江苏深商通过重整成为控股股东后,其持股经历了从56.83%到13.88%的断崖式缩水。截至2025年9月,江苏深商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被司法拍卖15.59%股份,仅剩6.99亿股(占总股本13.88%),且全部被冻结。2025年9月10日,其持有的1.3亿股(2.58%)二拍流拍,进一步削弱控制权稳定性。这种股权崩塌直接导致公司战略执行失序,2021年重整计划中承诺的"无人驾驶概念股"包装和复产资金注入均未兑现。

2. 实际控制人真空化与宝能系介入2023年9月,公司实际控制人由黄继宏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随后深圳深商鹏程实业通过股权穿透成为间接控股方,但其四位主要投资人(胡泽宇、罗依迪等)均无汽车行业背景,被质疑为代持操作。同期,宝能系高管尹雪峰、王磊等通过津烁贸易进入管理层,占据营销、生产、财务等核心岗位,但宝能集团始终未正式公告入主,形成"业务托管"的灰色状态。这种控制权真空导致重大决策停滞,如重庆基地复产谈判因股东意见分歧无法推进。

3. 股权激励失效与高管利益输送2021年重整协议中承诺的"核心团队股权激励"未能落地,反而在2024年出现高管逆势涨薪:董监高薪酬总额从591万元增至954万元(+61.45%),董事长胡泽宇年薪达196万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发投入从9784万元暴跌至570万元(-94%),81名研发人员仅相当于2019年水平的50%。这种利益分配失衡加剧了团队离心力,2024年以来已有5名高管离职。

二、销量困境:从产能瘫痪到市场信任崩塌

1. 生产体系全面瓦解2025年9月,重庆分公司T300生产线因司法拍卖流拍被强制拆除,标志着最后产能丧失。公司整车产量连续两年为0,2024年销量仅14辆(同比-98.74%),2025年上半年仍无整车下线,仅通过消化库存车完成14台阿尔及利亚订单。供应链数据显示,2025年一级供应商供货量同比下降92%,模具开发投入归零,已丧失基本生产条件。

2. 海外市场的虚假繁荣公司宣称获得伊朗1200台订单订金、阿尔及利亚120台年度订单,但实际执行率不足10%。2025年8月发运的14台样车耗尽库存后,海外渠道再无新增订单。中东经销商反馈,众泰T300因排放不达标被当地政府限制销售,实际交付量存疑。更严峻的是,欧盟"电池护照"新规导致其新能源车型出口资质失效,2025年规划的东南亚电动车项目胎死腹中。

3. 品牌价值归零曾以"高仿策略"年销33万辆的众泰,2025年品牌认知度暴跌至行业倒数。第三方调研显示,72%消费者认为其产品"质量不可靠",65%经销商选择终止合作。社交媒体舆情监测显示,"众泰"关键词关联负面评价占比达89%,主要投诉集中在售后服务缺失(43%)、车辆自燃(27%)和零部件供应中断(19%)。

三、盈利恶化:债务黑洞与会计操纵疑云

1. 财务指标触目惊心

- 营收萎缩:2025年上半年营收2.8亿元(同比+12.6%),但全部来自门业和配件销售,整车业务贡献为0。

- 亏损持续:归母净利润-1.4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收窄41.7%,但净利率-52.75%创历史新低,每收入1元亏损0.53元。

- 偿债危机:资产负债率97.28%,流动比率0.19,速动比率0.12,已资不抵债。2024年审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2. 债务重组的数字游戏2025年4月自曝2.54亿元留债漏记,导致2021年净利润虚增,暴露财务造假嫌疑。重整专户33.47亿股(占总股本6.64%)被司法冻结,直接影响"以股抵债"方案实施。债权人浙商银行冻结账户资金超5亿元,使公司丧失最后融资能力。

3. 成本控制的反噬效应为压缩开支,公司裁员率达73%(2021年员工数1.2万降至2025年3200人),但人均产值从115万元暴跌至8.7万元。供应链管理混乱导致采购成本上升28%,库存周转天数从35天延长至180天,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足引发审计质疑。

四、深层矛盾:股权结构缺陷与行业转型错位

1. 股权代持与治理失效深商系通过多层SPV架构控股(深商控股→深商极越→四位自然人),实际表决权分散且缺乏制衡。2023年"无主"状态后,股东会决议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导致重大事项长期僵局。例如2024年重庆基地复产方案因股东投票分歧被否决。

2. 新能源转型彻底失败2016年重组时规划的"年产20万辆新能源车基地"从未建成,研发投入不足行业头部企业的1/100。2025年仅存的81名研发人员中,72%为传统燃油车工程师,智能驾驶团队仅剩3人。与百度合作的L4级自动驾驶项目因资金链断裂终止,专利申请量从2019年峰值127件降至2025年0件。

3. 政策红利的错失2020-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窗口期,众泰因资金问题未能推出合规车型,错失补贴红利。2023年欧盟碳关税实施后,其传统燃油车出口成本增加18%,彻底丧失价格优势。2025年国内"以旧换新"政策中,众泰因信用评级D级被排除在补贴名单外。

五、未来展望:退市倒计时与潜在转机

1. 退市风险迫在眉睫截至2025年6月,公司净资产仅剩1.37亿元,若Q3无法实现盈利或债务重组,年末净资产可能转负。根据深交所规则,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将触发退市条款,目前距离触发仅剩3个月窗口期。

2. 可能转机分析

- 司法重整重启:若浙江高院批准"预重整"申请,可能引入战投进行债务重组,但当前债权人态度消极。

- 资产证券化自救:将商标权(估值约3.2亿元)、专利池(估值0.8亿元)打包发行ABS,但流动性不足难以实现。

- 地方政府介入:金华市政府曾于2024年提供2亿元纾困基金,但要求以控制权为交换条件,遭深商系拒绝。

3. 行业警示意义众泰的困境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中的典型矛盾:过度依赖资本运作忽视技术积累、家族式治理导致战略短视、产能扩张脱离市场需求。其案例为其他边缘车企敲响警钟——在新能源革命中,没有核心技术和用户价值的企业终将被淘汰。

总结:众泰汽车的困境是股权结构缺陷、战略执行失误与行业变革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截至2025年9月,其退市风险已达临界点,若无法在四季度实现技术突破或引入战略投资者,恐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中的首个"退市标本"。

来源:胡晓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