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兵对天镇抗战的回忆(1)(1937年日军入侵山西纪实之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09:35 1

摘要:阎副委员长勋鉴:艳[29日]酉[17点至19点]电悉。张垣与南口既失,各部损失甚重,一时反攻不易为力,请从速作固守晋绥之部署为盼!如何部署?盼覆。中正叩。世[31日]辰。机京印。

李成立整理

控究历史真像,记录历史事件

蒋委员长致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阎锡山,指示张垣与南口既失,速作固守晋绥之部署电

(1937年8月31日)

阎副委员长勋鉴:艳[29日]酉[17点至19点]电悉。张垣与南口既失,各部损失甚重,一时反攻不易为力,请从速作固守晋绥之部署为盼!如何部署?盼覆。中正叩。世[31日]辰。机京印。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二)。见《长城与抗战》

阎锡山与蒋介石往来密电

限一小时到。南京蒋委员长钧鉴:居密。冬[2日]戌[19点至21点]行一电计呈钧览。顷接汤[恩伯]军长冬[2日]辰[7点至9点]参一电开:顷奉委座东[1日]酉[酉时(17点至19点)]侍参京电开,第4[4师师长王万龄]、第89两师[89师师长王仲廉]速开平汗[汉]线顺德,切实整理补充,兄本人及其余部队仍留涞源、蔚县、广灵一带布防为要,等因。已令第89师王[仲廉]师长指挥第4、第89师于江[3日]日开易县,乘车赴顺德整理,84师[师长高桂滋]开广灵、21师[师长李仙洲]开蔚县、94师[师长朱怀冰]开涞源布防,职于江[3日]日向涞源前进,预计于微[5日]日可达。等语。山[阎锡山自称]接阅之后,急迫万分,汤[恩伯]军两师南调,三师撤防,非特第二战区陷于危殆,即第一战区影响亦大,请钧座迅赐电令阻止,钧座如有指示,亦须先电山筹划布置,以免遗误。山叩。江[3日]巳[9点至11点]。行。(岭口)

(2)蒋介石复阎锡山密电(9月4日)

岭口阎副委员长勋鉴:江[3日]巳[9点至11点]行电敬悉。○密。已电令阻止矣,特复。中○。支[4日]。侍参京。印。

——来自《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

【李成立注,其实汤恩伯南撤,并未停止。】

阎锡山致蒋介石密电

(1937年9月3日)

限一小时到。南京蒋委员长钧鉴:冬[2日]侍参电敬悉。○密。敌人此着最辣,此等兵团此等兵团显系欲在山地作战。涞源地形有天然山地要塞之形势,尤为第一、二战区之枢纽,则此地一失,一、二两战区后路均受威胁。钧座前虽指定第八路军在此集中,惟为期尚早,请迅在涞源派得力部队两三师固守,以□县、涞水之间防其东去,并令灵邱之兵堵其西来,此部署如成,并可相机歼敌。请裁酌。山叩。江[3日]酉。行一。印。(岭口)

——来自《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

【李成立注,9月3日,阎锡山给蒋发了两封电报,一个是巳[9点至11点]时发的,另一个是酉时发的】

阎锡山的“行营”设在雁门关下的岭口。

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除在伪蒙军的配合下,继续沿平绥路西进,其先头部队独立混成第15旅团推进至柴沟堡,直指天镇外,又兵分三路向南向西挺进:一部由张家口趋兴和,以图集宁;一部自怀安逼阳原,进攻浑源;一部从怀来扑蔚县,直插广灵。三路大军分进合击,对大同乃至晋北形成了包围之势。

9月1日,山西天镇,归第7集团军傅作义将军节制的第61军直接收到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的电令,“在原线坚守3天,拒敌西进。”

晋军第61军(原军长李服膺,后任军长陈长捷)军长陈长捷在“平型关战役经过”一文中说:

华北抗日战争在第二战区范围的重要战役,最初是南口战役,随着南口战役后的形势推演,应以平型关战役为主。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参与了本战役,以运动战给敌以重创,首开全国抗战斩获的光荣纪录。

当平型关会战进入高潮时,我从晋北代县率第61军投入平型关北翼团城口战场,正在配合八路军,攻夺鹞子涧、东西泡池要点中,战地后方的雁门山线支战场,被雁北之敌突破茹越口,繁峙县城失守,平型关后方主要交通线阻断,形势陡变。主战场胜利在望,竟付流水。于今回首,犹怀余痛!

兹回忆亲身经历与全盘见闻,记述如次:

1,南口抗战后的形势推演

(1)南口弃守后各作战军的转进

1937年8月下旬,南口正面作战我军抗拒着日本侵略军板垣师团的强烈攻击,在等待从河北涿州北来的卫立煌第14军准备反攻中,后方张家口被敌东条英机的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所袭击,第29军刘汝明部作战不利放弃了省会张家口。晋绥军李服膺第61军反攻不力,南口守军陷于腹背受攻的窘境。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在大同负责平绥线的作战指挥,遂令在怀来的前敌总指挥汤恩伯指挥南口前线各部放弃阵地,向山西雁北地区转进。而蒋则迳令汤(恩伯)率部随着到达白洋河(永定河上游)的卫立煌军,退回平汉线。阎锡山要留南口前线各部队仍在第二战区,向蒋力争。其时,汤恩伯已照蒋令率第13军的王万龄第4师、王仲廉第89师和朱怀冰第94师,经小龙门向平汉线而去。只留下“准中央军”高桂滋第84师、李仙洲第21师,和晋绥军陈长捷第72师、马延守独立第7旅等部。于是,阎命马延守旅向大同转进,归第35军序列;高桂滋、李仙洲两师向晋东北的灵邱转进。高、李两师名义上合编为第17军,以高桂滋为军长,归入在浑源、灵邱地区集结的杨爱源第6集团军序列;陈长捷第72师向晋北应县转进,准备扩编为第一预备军,置于战区长官的直辖之下。

(2)策定晋北作战

阎锡山判断侵犯华北西线的日军,攻占南口、张家口后,将循平绥线进犯大同,战场可能局限于雁门山以北的雁北地区。他没估计到日军从察南迳犯平型关,而直抄雁门山后方。

阎根据错误的敌情判断,作了“大同会战”的准备。

会战方针:诱敌进于大同以东聚乐堡地区已设国防工事地带,集结强大兵团于南翼的浑源、东井集一线和北翼绥东的丰镇、兴和间,发动钳击;并以骑兵集团向张家口挺进。这个主观臆想计划,得到蒋介石的欣赏。蒋又从皖北增援刘茂恩第15军[军长刘茂恩]两个师(武庭麟的第64师和刘自兼的第65师(师长刘茂恩兼))入晋,作为拉走汤恩伯3个师的补偿。

基于上述计划,命从张家口退下来的李服膺第61军及其所辖李俊功第101师和刘范黎独立第200旅,共7个团,附属一个山炮营,干山西东北边界的西弯堡、天镇、阳高地区占领既设阵地,拒止西进之敌,以掩护聚乐堡主阵地和南北翼主力军的集结。

以赵承绶、门炳岳两骑兵军为集团骑兵,位置于兴和东北地区;刘奉滨第73师位置于广灵、灵邱东边境,警戒南北两翼军的活动;待机向察省张家口南北挺进。

以王靖国第19军及其所辖田树梅、杜堃、段树华3个旅,共9个团,附属山炮团、野炮营又一个重炮连,于大同以东30里的聚乐堡南北线上,占领主抵抗阵地,吸引敌军于熊耳山和外长城间的南洋河盆地。

杨澄源第34军于东井集、浑源间集结。军辖梁鉴堂第203旅和姜玉贞第196旅,附属一个山炮营。但姜(玉贞)旅在晋南,尚未赶到。第34军与刘茂恩的第15军[军长刘茂恩](正从太原北上)为南兵团,以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为雁门关指挥。

于绥东的丰镇和大同以北得胜堡地区,集结傅作义第35军孙兰峰第211旅、董其武第218旅和马延守独立第7旅,共计9个团,和两个绥远骑兵旅(石玉山等伪军反正的4个骑兵团),又一个山炮团,一个野炮营,为北兵团。并预拟李服膺第61军于天镇、阳高间予敌以层层打击后,北移于长城线镇川堡附近,归入北兵团序列,以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为指挥,在大同指挥北兵团和聚乐堡正面主抵抗阵地作战。

南北兵团乘敌胶着子聚乐堡既设阵地前时,立即包围钳击。

从南口突围撤回的陈长捷第72师集结于雁北应县,增加于镇河新编独立第4旅,编成预备第1军,为大同会战的预备兵团,直辖于战区长官部。

雁门山以南仅以孙楚的第33军所辖孟宪吉独立第8旅位置于雁门关,章拯宇独立第3旅位置于龙泉关、平型关间。

晋绥军第61军独立第200旅第414团团长白汝庸在“第61军天镇盘山抗战经过”一文中说:

抗战开始初,晋绥军第68师改编为第61军,军长李服膺,下辖第101师,师辖第201旅和第213旅;此外,还有独立第200旅。

第201旅旅长王丕荣,辖第401团(团长李锺颐)和第402团(团长刘墉之)。

第213旅旅长杨维垣,辖第425团(团长李在溪)和第426团(团长高朝栋)。

第200旅旅长刘(香覃)馥,辖第399团(团长张敬俊)、第400团(团长李生润)和第414团(团长白汝庸)。

(第61军共3个旅,7个团)

大约是7月末8月初,第200旅(旅长刘(香覃)馥)奉命沿平绥路东进抗战。我团经孔家庄至察哈尔万全县水关与日军遭遇,激战一昼夜,毙敌六七百名,我团伤亡官兵400余人。战斗结束后,奉命回到阳高整顿。此后,日军关东军和伪蒙军继续沿平绥路西进。

【1937】中国军队在平绥线上抗击日军。中华民国历史图片第3卷2。团结出版社2004.01出版。

阎锡山在山西东部南起娘子关,向北沿太行山各要隘地区,经广灵、天镇到丰镇、平地泉、百灵庙一线的防御阵地上,进行军事部署。并把山西划为北、中、南三区。北区以大同为核心,以天镇、平地泉为据点,主要由李服膺军驻守;中区由平型关经茹越口、雁门关各口至利民堡,构成北部国防主线,在广灵、灵邱再设一机动区,将部队主力集中于此;南区由东阳关经娘子关至龙泉关,构成东部国防主线,由中央临时派部队担任。

阎的预想是,若日军主攻雁门关,则在天镇大量消耗其兵力,然后诱敌到大同附近;实行东西夹击;若敌从察南进攻雁门关,则阻敌于雁门关之东,调动绥东主力部队抄敌后路,再由广灵、灵邱机动区出兵,抄袭左侧背,将敌打垮。总之,阎锡山是要把日军阻挡在雁门关之外。

晋绥军61军101师(李俊功)213旅旅长杨维垣在“61军在天镇盘山抗战纪实”一文中说:

抗日战争前,阎锡山的61军所辖101师(两个旅)和独立200旅(3个团)驻防于平绥铁路沿钱天镇、阳高、大同、丰镇和兴和等地,积极修筑国防永久工事,实际上已处于战备状态。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奉命隶属于傅作义的第7集团军。当时,傅作义正率其35军主力(马延守独7旅、孙兰峰独211旅),循平绥铁路乘火车东经大同、张家口向南口驰援中央军汤恩伯部13军与晋绥军陈长捷部72师作战;同时,35军之董其武独218旅,由驻集宁的35军副军长曾延毅(参谋长郗莘田)指挥,向察北商都伪蒙古军李守信部进攻;傅命令60军沿平绥铁路随后向东续进。正当35军主力部队两个独立旅先头已过张家口、下花园东进,61军先头部队独200旅进抵孔家庄车站附近之际,由于日军东条英机旅团与伪蒙古军突由张北向万全、张家口挺进,企图截断绥平铁路南口守军与35军后方联络线与退路,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率其29军(宋哲元)的新2师(已扩充为一个军的实力),自动经察南向南撤退。南口守军也向蔚县、广灵转进。此时,傅作义奉阎锡山电令率其35军主力又经张家口西返晋北大同,令该军之独212旅的421团(刘景新)在孔家庄车站下车,配合61军之独200旅(刘○(左香右覃)馥)向万全城南山地对敌进行阻击,掩护军主力安全西撤。李服膺奉傅、阎电令率61军由柴沟堡等处后撤,于天镇、盘山、阳高占领既设阵地,阻止日军西犯,掩护二战区主力军傅作义35军、王靖国19军、赵承绶骑一军等部在大同等地集结,准备与日军进行会战。绥东仅留中央军门炳岳骑7师与石玉山等部,35军之独218旅撤回大同归建。

8月26日,傅作义部反攻失利,退守柴沟堡。

南口、张家口的失守,使察南丧失屏障,无险可据。傅作义遂令在怀来的前敌总指挥汤恩伯指挥南口前线各部,向山西雁北地区转进。而蒋介石则径令汤恩伯第13军、刘汝明第68军(由第143师扩建),退往平汉线。

阎锡山向蒋介石力争,欲将南口前线各部队留在第二战区。可是,汤恩伯仍按蒋介石的命令率第13军,经小龙门向平汉线退去。只留下所谓“准中央军”高桂滋第17军。

在此情况下,阎锡山只好命晋绥军马延守独立第7旅向大同转进,归第35军序列;高桂滋第17军,向晋东北的灵邱转进,归入在浑源、灵邱地区的杨爱源第6集团军序列;晋绥军陈长捷第72师向晋北应县转进。

此时,日军迅速占领察哈尔全省,战事开始进入山西境地。

日军乘势突破察省平绥路各据点后,兵分两路,向晋绥深入: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约4个旅团偕伪蒙军9个骑兵师,从张家口沿平绥路西进;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从怀来向蔚县进攻,刀锋直指天镇、阳高,叩晋北的门户大同,并出动飞机轰炸大同、太原,山西形势顿趋紧张。

赵承绶所率的晋绥骑兵奉命转进到隆盛庄、丰镇县一带,整顿待命。

27日夜,各部友军相继渡过桑干河;高桂滋军251旅却被敌包围,展开血战。

28日敌机10余架猛烈轰炸高桂滋军阵地。因敌众我寡,高桂滋第17军第251旅(旅长高建白)被截为数段。经横冲直撞,至下午大部先后突围。后卫第501团(团长吕晓韬)之第2营突出,激战至晚多数官兵壮烈牺牲。

1936年,主政绥远的晋绥军将领傅作义与赵承绶,方大曾摄。

8月28日,李服膺接到阎锡山让他在天镇布防的电令后,率第61军全部撤离柴沟堡,向天镇进军。

晋绥军第68师213旅425团团长李在溪在“天镇盘山失守的经过”一文中说:

“七·七事变”后,晋绥军第68师编为第61军,军长李服膺,归傅作义指挥。

1937年8月中旬,日军沿平绥线西犯,与13军汤恩伯部在居庸关展开激战。傅作义率35军一部与我旅的两个团,奉令沿平绥线驰援居庸关。但傅率部东进至距张家口一站的孔家庄,即与大股敌人遭遇。晋绥军初与日本侵略军交锋,一经战斗即溃退下来,且战且退,于8月下旬退到天镇。

我担任阎锡山晋绥军第61军213旅425团团长,奉令在天镇构筑国防工事。军辖200旅、201旅、213旅3个旅,213旅旅长是杨维垣。

傅作义命令61军固守天镇。天镇是雁北东部的门户,天镇能否守住,关系雁北整个战局,当时的兵力部署如下:

第61军第68师213旅426团(团长高朝栋)防守天镇东面平绥路以南的河滩阵地;该团右翼的李家山、罗家山阵地,由团长李在溪率425团防守;李在溪团右翼为201旅刘墉之的402团,李在溪团右翼的盘山主阵地及朱家屯一带,由400团李生润部防守,李服膺(师部)坐镇阳高城内统一指挥。

这是日军地图,左面的圈是天镇县,右面的圈是李家寨。

8月底,时任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亲自指挥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各部及伪蒙军两个骑兵师,从绥远东部攻到晋北要隘天镇城下。

天镇地处晋、察、绥三省边界交会点,西南60多里是阳高县,再往后100余里便是大同,而大同是同蒲铁路起点,若天镇一失,则山西门户大开,侵华日军南下可直接杀向太原。

盘山位于天镇东南约8华里,是一座高峻险要的山峰,也是天镇著名的古迹胜地,既可俯瞰平绥铁路,又能屏障天镇城,可以说,日军进攻天镇,盘山为必争之地。

阎锡山令李服膺先坚守几天,同时急调傅作义第35军、王靖国第19军、赵承绶骑兵第1军赶赴大同,以期在大同与日军决战。

这是天镇到永嘉堡之间的地形图。

由师长李俊功负指挥天镇第一线作战之责。401团驻守天镇城外,414团(白汝庸,浑源人)守天镇城以西30公里的阳高县城。

天镇地处晋、察、绥三省边界交会点,西南60多里是阳高县,再往后100余里便是大同,而大同是同蒲铁路起点,若天镇一失,则山西门户大开,侵华日军南下可直接杀向太原。

所以天镇能否守住,关系雁北乃至山西的整个战局。

李服膺统率的名为一个军,其实是前不久由他率领的68师改编而成的,该军下辖1个师,(即101师,师长李俊功,师辖401,402、425、426团),一个独立旅(即200旅,旅长刘(造字:左香右覃)馥,旅辖399、400、414团),总共7个团。由于在增援防守南口的汤恩伯部,途经察南万全附近时,遭遇日军,其414团、401团损失惨重,兵员未得到补充。认真算来,李服膺的总兵力只不过7000多人罢了。

天镇城北门遗址。

晋绥军第61军第101师第213旅第425团少校团附贾斗魁在“天镇战役中的第425团”一文中说:

第61军第101师第213旅第425团防线的主阵地在李家寨(天镇县北)北的李家山,右翼与第201旅(旅长王丕荣)的第402团(团长刘墉之)衔接,左翼为第213旅的第426团,战斗地境至平绥铁路(线上归第425团)。

第425团的兵力配备计为:第3连守前进阵地,第2营(营长张模)守李家山,第3营守铁路和河谷,第1营(欠第3连)为预备队,控制于李家寨附近,山炮连与迫击炮连均配备于李家山上。

山头上原有的国防工事是1936年至1937年阎锡山将从国民党政府领得的一笔巨款纳入私囊后,命令山西军队在山头上炸开的一些石洞。山炮、迫击炮的阵地就设在这些洞里。其射口之大真是惊人,有的直径竟达3米以上,而且在射口周围是炸去石头的痕迹,在远处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当日军进攻时,它的炮兵压制了这些射口,我们的山炮不能发挥其应的威力。至于步兵的工事,也是该团临时做的一些简易的单人掩体与交通壕。第3营在河谷内砍倒些树木,并敷设了些地雷。这些设施都是在8月底至9月初,用了五六天功夫草草布置的。

在这期间,团长李在溪始终未到阵地上视察过一次,只是派了中校团附何炳和少校团附贾斗魁分别到第2营、第3营和第1营第3连看了看。

第61军第200旅第400团第1营第1连连长杨诚在“据守盘山前沿阵地的第400团第1连”一文中说:

1937年8月下旬,我连奉命开到盘山以东的朱家屯。该村距盘山约10里,盘山西距天镇城约8里左右,都偏南一些。该村面东,右翼沿高塬向南延伸,步步登高,渐上山峰。山地连绵,可达盘山。左翼出村不远,就到平川。平绥铁路,贯通东西。以北约20里,便是外长城,也就是北山。

当时天镇城尚为后方,盘山为天镇右前方的主阵地。平川及其以左的情况,我不了解。我连形成了突出阵线10多里的前哨阵地,右接高山,左连平川。当时营、连间不通电话(无电话机),有事只靠传令兵传达。在上述种种情况下,第1连对敌情况及营、团情况,都不甚了解。

我连到朱家屯后,即在村南高地构筑野战工事。高地是土山头,挖掘较易,先筑单人掩体,以交通壕互相连接。高山顶上,只设有一班人的哨所,用以观察敌情。阵地构筑虽易,但抗击力不强,经不起炮弹及炸弹的轰击。村民已经跑光,四野道路,亦无行人。平绥火车尚通,但车次显著减少。

一天夜间,第399团营长郭熙春,率该营官兵一部,从郭大屯方向撤回来,通过我连阵地,向天镇方向退去。看来敌人已经迫近了。

61军以4个团在盘山为设为第一道防线,其他3个团则相继驻守在天镇,阳高一带作为纵深防线。从军事部署来看,李服膺并没有大的过失,只不过在罗山一带所修筑的所谓国防工事,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这几乎是全军公开的秘密。

晋绥军61军101师(李俊功)213旅旅长杨维垣在“61军在天镇盘山抗战纪实”一文中说:

我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任晋绥军61军101师(李俊功)213旅旅长,下属425团(李在溪)和426团(高朝栋)。抗战初,曾在天镇以东的盘山、罗家山、李家山(也叫李芳山,在天镇城西南35里,与盘山一线相距40多里)、铁路两侧迄北山瓦窑口之线与天镇城抗击日军西犯,浴血战斗,迟滞日军之西进达10余日之久。现就记忆所及,略述61军在天镇盘山一带抗击日军进犯的战斗与李服膺被杀经过于下。

(1)61军在盘山、天镇抗击日军进犯的战斗部署

军长李服膺原本是奉命固守天镇东盘山迄北山之线和天镇城防守3天以上的任务,由于与军参谋长刘金声和独200旅旅长刘○(左香右覃)馥(原系李服膺的老参谋长,关系密切)三人对敌情、任务估计不够充分周详,在匆忙撤退中,率尔作出如下的一线式消极防御的兵力配备:以独200旅的400团(李生润)占据盘山制高点,固守尚未竣工的国防工事阵地,以101师占领盘山以北罗家山、李芳山、铁路两侧迄北山瓦窑口之线阵地(临时构筑野战工事),由李俊功师长负统一指挥天镇第一线作战之责。李师长率其201旅旅长王丕荣及402团驻于天镇城内,第一线之兵力计有我213旅和401团、400团共4个团,独200旅之399团驻守天镇城防工事,军司令部与独200旅旅长及其414团(白汝庸,浑源人)驻于阳高县城内。

李服膺军长此时曾发出《告全军官兵书》,大意记得是:值此国家民族存亡关头,我辈军人,御侮守土,责无旁贷,希望全军官兵精诚团结,同仇敌忾,英勇抗战,不怕牺牲,完成抗日战斗任务……

李服膺像。

李服膺(1890——1937),字慕颜,又名兴菴,山西崞县(今原平县)兰村人,1890年出生在一户贫苦农民家中,少时读过几年私塾。稍长,他独自赴太原,进工艺传习所学织布,自谋生路。

1909年,大批山西籍留日学生归省,鼓吹反满革命。李服膺在革命宣传影响下,遂弃工从戍,考入山西陆军小学,为该校第4期学员。由于同盟会员在该校的活动,学员普遍倾向革命。

1911年10月29日,山西陆军小学学生响应辛亥革命,被编为学生军,接受义军指挥。其后,李服膺、续范亭、赵承绶、李生达、史宗法、张德枢、续延梅、樊赓灿等若干同窗好友听说续西峰在崞县组织忻(州)代(县)宁(武)公团,将起兵攻打大同,他们即相约脱离学生军,前往投奔,面谒续西峰,参加了攻打大同的战斗。

南北议和后,阎锡山返回太原,出任都督,借口整军,将“忻代宁公团”解散。

民国成立后的1914年,李服膺考入北京清河陆军第一中学深造,继而又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为该校第5期步兵科学员。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期间,李服膺与傅作义、楚溪春、赵承绶、鲁英麟、李生达、张荫梧、王靖国、柴子尚、杨耀芳、武尽英、杨效欧、陈长捷12位同期学友结拜金兰,号称“十三太保”。

1918年,李服膺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适其时,阎锡山正扩充兵力,他急召山西籍毕业生归省工作。李服膺与其12位盟友中的山西籍及外省籍兄弟商量后,决定一同赴并,投阎锡山门下。从此,李服膺遂成为晋军将领之一。

后来山西省主席赵戴文爱其才干,收李服膺为义子。保定系的唐生智也是李服膺的同班同学,甚至何应钦也和他私交不错。

不过,人无完人,而且,官做大了人也会有变化。他在太原曾因一夜输掉14万大洋而轰动省城,据说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该币种退出流通无人能破。后人评论说他是长于“外交”,短于军事,对所属中级以下官佐大半不相识;而对于用人,又是一贯抓陆大牌子,拉同乡、旧部关系,练兵耍表面,作战重私情。

9月3日,阎锡山在太和岭口日记中说:必须能知人之长,始能补人之短。

日军混成第15旅团侵入山西省天镇县永嘉堡。

9月3日电报:

从这张民国地图看,当时蔚县和涞源是属山西的。

8月底,时任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亲自指挥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各部及伪蒙军两个骑兵师,从绥远东部攻到晋北要隘天镇城下。

9月1日,阎锡山在太和岭口的日记中说:谋国要忧深思远,施政要知易行简。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为迎击沿平绥路西进之敌,拟在大同以东的聚乐堡地区组织大同会战;命令第61军在天镇、阳高布防,拒止西进之敌;第19军集结于聚乐堡以南地区;第35军集结大同以北德胜堡地区;第34军集结于浑源、东井集间;第33军布防于广灵、平型关、雁门关一带。

晋绥军第61军第200旅第399团中校团附边普禾在“第399团天镇守城记”一文中说:

我是河北省任丘县人,也是山西学兵团毕业。抗日战争开始时,任晋绥军第61军第200旅第399团中校团附。第399团团长张敬俊,字毅民,山东峄县人,也是山西学兵团毕业。(李成立注:张敬俊,1898年生。1939年2月,他任第33军第71师第205旅旅长。1946年升为中将。)团辖12个步兵连,还有机枪和迫炮连,共有1400多人。下级军官和士兵大多是直、鲁、豫人,都很勇敢强悍,加上团长有股不怕死的虎劲,所以当时人们称它是一个敢打敢拼的团。

抗日战争开始后,第399团奉命在察哈尔省万全县阻击敌人,由于当时从前线退下来的刘汝明部和第29军的部队很乱,使得这次阻击战没有打好,反而受了些损失,第4连连长王同林阵亡。随后董其武旅的刘景新团抄袭敌后,敌人大败,不支溃逃。

之后,第200旅旅长刘(左香右覃)馥命令第414团随军部进驻阳高,第399团进驻天镇待命。第400团团长李生润率全团配合第101师师长李俊功的两个旅,固守盘山及以北阵地。

盘山在天镇县城东南,是那一带群山的主峰。由于盘山的防守工事没有完成,加上400团战斗力不强,又没有纵深配备,被敌人冲了几次就冲垮了,遂使全线撤退。

在这紧急情况下,刘旅长(第200旅旅长刘(左香右覃)馥)口头命令第399团固守天镇7天,以便后方从容布防。团长接受了任务后,他和营长们都感到兵力和装备都比敌人差,虽说旅长(第200旅旅长刘(左香右覃)馥)给我团配备了平射炮两门,但能不能固守7天,缺乏信心。

不过,由于张团长有股虎劲,加上官兵勇敢,士气高昂,大家都挺起胸膛发誓:就是和敌人拼到最后一人,也要保证固守7天。

大家积极修筑工事,准备死战。

来源:山西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