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爱好打架,47岁手握天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11:33 1

摘要:这是十分正确的政治动作,毕竟从一开始打出的口号就是清君侧,他自己没有把自己定义为反贼,那他进入开封之后,他的身份则照旧是后汉的臣子。

(后汉 李太后)

刘承祐死了,郭威带兵入京,他第一件事儿不是别的,而是直接拜见了李太后,也就是李三娘。

这是十分正确的政治动作,毕竟从一开始打出的口号就是清君侧,他自己没有把自己定义为反贼,那他进入开封之后,他的身份则照旧是后汉的臣子。

郭威的想法是,自己先以辅政大臣的身份自居,拥立后汉刘氏中的青年才俊,选来选去。郭威选中了刘赟。

刘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养子,刘知远弟弟刘崇的生子。

刘崇当时是河东节度使,手握重兵,郭威控制开封之后,某种程度上也要看刘崇的脸色,刘崇不反对郭威,一切还好说,刘崇要是反对郭威,郭威还不一定打得过刘崇。

河东军的核心是河东牙兵,这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强大,最有战斗经验的军事集团之一,想一想,河东军的前身可是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沙陀军事集团,从唐朝末年一直历练到现在,这可以说是中原王朝的武力支柱。

我们再看地形,太原地区表里山河,易守难攻,是著名的龙城,历史上只要是占据太原的势力都极难被击败,历史上发生于太原的战争也无一例外,都是苦战。

对于当时的刘崇来说,他进可以南下争夺中原,退可以割据河东自立,他甚至有一个郭威最忌惮的选择,那就是联合北方的契丹。

刘崇是沙陀人,他和契丹人的关系是复杂的,是既有对抗又有合作,一旦刘崇效仿当年的石敬瑭,你郭威怎么办?

因为有刘崇存在,郭威进入开封之后也难以直接登基称帝,他必须慢慢来,行安抚之计,所以他才说要拥立刘崇的儿子刘赟。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但忍耐是最好的武器,在大功告成之前,郭威必须有十足的耐心。

至于刘崇,听说郭威要拥立自己的儿子为帝,他老开心了,还派使者到开封去拜见郭威,郭威演技更强,面对刘崇的来使,他指着自己脖子上的纹身说:

自古岂有雕青天子?幸公无以我为疑。

从古到今哪儿有身上有纹身的人做皇帝的,请刘公不要再怀疑我了。

(上当受骗 刘崇)

刘崇深信不疑,那是刘崇智商低,但刘崇的身边还是有能人的,他身边一个叫做李骧的谋士就劝刘崇,说郭威必有称帝之心,您千万不要被他骗了,唯今之计,只有翻越太行山,占据孟津,只要把这个渡口守住了,既可以扼守中原咽喉,还能威胁开封,这么一来,郭威是不敢擅动的。

以后人视角来看,李骧之计策,是一种看穿政治本质的洞见型谋略,如果刘崇采纳,五代史未必不会改写,可偏偏刘崇已经完全沉浸在了儿子要做皇帝的喜悦中,他听李骧这么一说,他很生气,认为李骧是在故意挑拨自己和刘赟的关系,立刻就下令要把李骧给杀掉。

屠刀悬颈,李骧倒是十分冷静,他哈哈大笑,说我身怀康济斯民,经邦纬国之才,却跑来辅佐蠢人,死也是自找的。

李骧慨然就死,临死前还要求刘崇把自己的妻子也杀掉,理由是,如果自己死了,妻子吃不上喝不上,也早晚饿死,还不如一同就死。

刘崇手起刀落,夫妻二人双双殒命。

为了表明自己无意和郭威起争执,他还把李骧之死上报朝廷,实在是蠢到家了。

李骧的遗言,某种程度上不失为是死谏,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你会遇到很多人,朋友,领导,上司,爱人,亲戚,甚至是陌生人,他们都会告诉你很多话,但无论如何,一个人在临死之前的话,往往是最值得你倾听的。

毕竟,这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教训和道理。

但刘崇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在五代乱世,最大的奢侈品不是兵马,而是一个能听懂人话的脑子。

郭威一边在开封做出要拥立刘赟的架势,另外一边,突然莫名其妙的不知道从哪里传来了紧急军报,说契丹南下了,情况十分危机,郭威说这不行啊,我必须保家卫国,他马上带着大军就北上了。

可以说,郭威的每一步行动都充满了精心的算计。

第一步他控制京师,是在掌握主动权。

第二步他假意拥立刘赟,是在树立幌子,麻痹刘崇。

第三步说契丹南下,搞不好就是郭威让手下谎报军情,目的就是制造契机,金蝉脱壳。

为什么要说契丹人来了,为什么郭威要领兵北上呢?很简单,这是郭威在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理由带领自己效忠的军队离开京师,目的是为了到自己更容易操作的军事前线上去。

相比在开封城里称帝,在战场上用兵变的方式称帝肯定是更好。

(黄袍加身 郭威)

所以,郭威带兵出发,明着是抗击契丹,实际上大军走到澶州,将士们立刻发动兵变,掏出黄袍披在郭威的身上,拥戴郭威做了皇帝。

可以说,这场戏码,应该是郭威策划的,他用将士们的兵变把自己谋逆变成了迫不得已,变成了众望所归,一下子他的合法性就立起来了。

战场之上如此仓促,黄袍哪儿来的?总不能是现缝的,只能是提前准备好的。

仓促澶水变军时,岂料黄袍可自披?

非是丹忱输汉祚,由来天命岂无期。

办法是好办法,计谋是好计谋,这一出黄袍加身成就了郭威的帝王大业,也开启了五代最后一个政权——后周。

郭威不知道,自己黄袍加身的行为给后世另一个年轻人提供了范本,不到十年之后,这一幕将会再次上演,只不过,到那时被夺走的,将会是郭威留下的一切。

任何打破旧秩序的手段,都会成为新秩序最大的潜在威胁,开创者定义的规则,最终会成为继承者的阿喀琉斯之踵。

广顺元年,正月丁卯,郭威称帝,开国大周,史称后周。

事实证明,郭威是一个很合适做皇帝的人,他即位之后,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改革,而且都行之有效,显示出了他治国的能力。

在经济和农业方面,郭威有三项改革:

第一,废除牛租。

第二,撤销营田务。

第三,废除杂税。

首先我们说这个牛租,这其实是一种税收,这项税收起源于后梁太祖朱温时期,朱温在战争中缴获的耕牛以租借的形式给百姓使用,并且按月收取租金。

这个税收,一开始用意是好的,牛在古代是重要且昂贵的生产力工具,老百姓通常是买不起的,朝廷牵头租给他们,既方便了百姓,又在经济上创收。

但是,后梁才存在多少年呐,很快就灭亡了,五代纷乱,数朝过去,当年后梁朝廷租借给百姓的牛,要么死了,要么丢了,百姓已经不使用了,可偏偏后来的朝廷照旧收这个牛租。

这就很不合理了,我已经没有牛了,你收我租金干什么?

莫名其妙,这不是对不存在的东西征税么?

(废除牛租)

郭威即位之后,马上就把这个牛租给取消了。

其次,我们再说这个营田务。

什么叫做营田务呢,就是在后周之前,中原政权有很多土地,这些土地属于朝廷,或者说属于户部,属于皇帝,而负责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民,与其说他们是农民,倒不如说他们是农奴。

因为无论是土地耕牛还是种子农具,都不属于这些农民,他们卖力气干活,一年到头,土地上产出的大部分收益都要上交给朝廷。

那对于这些农民来说,种地就完全没有积极性了,因为不管干多干少,到最后收益都是一样的,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土地上农作物的产出越来越少,种地的农民收益也越来越少,日子则更加贫困。

郭威登基之后,他立刻就把营田务给取消了,转而把这些土地全都分配给了农民,让他们自行耕种,让土地成为了他们自己的产业。

有很多大臣对郭威的改革还持反对意见,说这些土地就这么白白给农民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把这些土地卖掉,就能得到很多的钱,足以充实国库。

对此,郭威的回答是:

让百姓得到利益,就是让朝廷得到利益,把土地卖掉,的确是能得到很多的钱,可问题是,朕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可以说,郭威通过营田务的改革,他重塑了社会生产关系,还解放了生产力,这在极大程度上使新生的后周政权获得了民心。

最后,郭威还亲自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官员们不许以任何借口向百姓加收赋税,并废除了普遍存在的正税以外的各种杂税,这又为天下百姓减轻了不少负担。

要不说人家能当开国皇帝呢,这种远见和胸怀,那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因为出身底层,所以郭威更了解底层,也更为了解底层生活的不易,好如门扉开合,从来无关对错,所以过客也不必在门槛前徘徊太久,推开一扇门,意味着告别身后的所有可能,但当他走入新天地后便会领悟,所谓的“失去”不过是换得立锥之地的必须,而真正的拥有,始于第一次放手。

皇帝放弃一切,就等于拥有所有。

来源:左右图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