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联手起诉、CB端双失利、IPO前景堪忧:MiniMax的AI神话,醒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11:16 1

摘要:一边是迪士尼、环球、华纳三大好莱坞巨头联手起诉,控诉其视频生成应用“海螺AI”严重侵权;一边是其C端产品接连哑火,B端业务止步不前;最关键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它冲刺IPO的节骨眼上。曾经被寄予厚望的“AI独角兽”,这回真的悬了。

曾是“AI四小强”之一、估值超40亿美元的MiniMax,如今跌进了多重泥潭。

一边是迪士尼、环球、华纳三大好莱坞巨头联手起诉,控诉其视频生成应用“海螺AI”严重侵权;一边是其C端产品接连哑火,B端业务止步不前;最关键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它冲刺IPO的节骨眼上。曾经被寄予厚望的“AI独角兽”,这回真的悬了。

MiniMax这次,是真的踢到铁板。

9月16日,彭博社爆出重磅消息:迪士尼、环球影城和华纳兄弟联合起诉MiniMax,指控其“海螺AI”未经授权生成大量知名IP角色——从《星球大战》的达斯·维达,到《神偷奶爸》中的小黄人,再到《神奇女侠》,几乎涵盖了三巨头的“镇馆之宝”。

这不是简单的“粉丝创作”,而是被指“完全无视美国版权法”的商业行为。根据原告律师提供的材料,MiniMax生成的侵权内容多达50个角色,并通过印有“Hailuo AI”水印的视频进行市场推广,性质极其恶劣。

更关键的是,这并非突发事件。早在8月,三巨头就已发函警告,但MiniMax既未回应,也未下架相关内容。如今119页的起诉书正式递交,MiniMax正面迎战地表最强法务部。

在法律层面,这场官司的焦点集中在“合理使用”原则上。但只要输出的作品本质上与原作高度相似,又用于商业推广,MiniMax大概率难以自圆其说。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也敲响了警钟——使用“海螺AI”生成IP角色,如果涉及传播或商业用途,确实存在侵权风险。

如果说版权官司是“明雷”,那产品端的困境就是“暗坑”。

曾一度火爆海外的AI陪聊应用Taikie,几乎靠“擦边”玩法和“精神恋爱”吸粉无数,甚至贡献了MiniMax当时的主要收入来源,年收益一度被业内估算超过7000万美元。但监管的铁拳很快落下:2024年11月,日本应用商店先行下架;12月,美国跟进。Taikie的爆红,仅仅维持了一年。

国内替代品“星野”虽快速推出,但始终不温不火。根据QuestMobile 2025年8月数据,星野虽跻身月活TOP10,但仅排第九,活跃用户在100-500万之间,和“豆包”之类爆款相比,差了几个身位。至于“海螺AI”,更是连榜都没上。

在B端,MiniMax一直坚持标准化,不做定制化项目,也不支持私有部署。虽然这符合其“大模型即服务”的理念,但在国内企业偏好“定制+私有”的现实面前,MiniMax的B端推进进展缓慢。

这也导致了内部动荡不断:今年3月,商业化负责人魏伟离职;7月,副总裁魏瀚曈也走人;9月,产品负责人张前川淡出一线,转任顾问。管理层频繁变动,进一步打击了市场信心。

本该是MiniMax实现“AI第一股”梦想的时间窗口,却成了暴露短板的高压测试。

为了讲好资本故事,MiniMax在2025年6月开启“技术发布周”,一次性推出五款AI产品——包括开源大模型、视频生成模型、智能体、AI音色工具等,全力展示“全栈能力”。

但现实很骨感:无论是“星野”“海螺AI”,还是新推出的“MiniMax Music 1.5”,都没有引爆C端市场。To B也未有实质性突破。产品虽多,但没有一个能成为“第二个Taikie”。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智谱AI正在加速冲刺IPO。7月刚获得10亿元战投,估值飙升至300亿元人民币,10月有望率先登陆资本市场,抢下“国内大模型第一股”的头衔。

对比来看,MiniMax虽也接近完成3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40亿美元(约合287亿元人民币),但声量、进度、信心都在被赶超。

在AI赛道从“讲故事”转向“拼落地”的时代,MiniMax的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已经力不从心。

MiniMax不是没实力,它曾在Taikie时代抓住了一波流量红利;它也不是没技术,海螺AI一度登顶全球AI应用榜首。但当监管、市场、法律三座大山同步压来,一个靠“擦边”起家的AI公司,终归要面对残酷现实。

上市不是终点,是更严峻考验的开始。而MiniMax,或许正在错过它最好的机会窗口。

在这个AI淘金潮进入“下半场”的时刻,能不能讲好“技术+合规+商业化”的三重故事,才是决定生死的关键。MiniMax的神话,还能继续吗?现在看,前路并不明朗。

来源:老闫侃史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