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餐饮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2025年初,艾媒咨询发布的《中国餐饮行业市场现状及消费洞察报告》显示,超六成消费者表示对“预制菜”存在担忧,而近七成用户更愿意为“现炒”体验买单。随着AI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现炒正成为餐饮赛道的新变量。这场以“锅气”
中国餐饮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2025年初,艾媒咨询发布的《中国餐饮行业市场现状及消费洞察报告》显示,超六成消费者表示对“预制菜”存在担忧,而近七成用户更愿意为“现炒”体验买单。随着AI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现炒正成为餐饮赛道的新变量。这场以“锅气”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到底能否撼动预制菜的江湖地位?每道菜背后的技术与资本角力,正悄然改变着中国餐桌。
2025年9月,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身着七鲜小厨围裙,直播炒家乡菜“黄狗猪头肉”,吸引百万观众围观。与此同时,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引爆网络。越来越多餐饮品牌开始公开自家后厨、直播现炒流程,试图重塑消费者信任。就在同一时间,炒菜机器人成为赛道新宠,资本与科技巨头纷纷下注。
橡鹿科技、京东、乡村基等头部企业,已将机器人炒菜系统落地门店。橡鹿科技官方数据显示,单台机器人日均出餐量提升30%,人力成本降低40%,且口味稳定度几乎可控在1%以内。餐饮业的“锅气”正在被代码与算法重塑,厨房变成流水线,炒锅背后是万亿级供应链和数据系统。
七鲜小厨业务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餐饮流程。合伙人负责菜谱创意与研发,京东主导食材采购、中央厨房处理、门店运营。炒菜机器人承担标准化烹饪任务,精密传感器实时监控温度、调味料投放,实现菜品高度一致。
门店透明厨房、摄像头实时直播,让消费者可随时监督。每位员工可同时管理3-4台机器,单台机器人3-5分钟内出餐,远超人工效率。2023年京东向橡鹿科技注资2亿元,助力其炒菜机器人迭代升级。入门款售价约3万元,高端款达8万元,半年即可收回成本。
供应链端,京东基于自身冷链物流和生鲜渠道,为机器人现炒门店提供高频次食材配送。中央厨房集中切配净菜,门店只需简单投料。配送效率与库存管理由大数据系统全流程掌控。七鲜小厨主打10-20元一餐,价格直逼预制菜外卖,却能实现“现炒”体验,吸引大批消费者尝鲜。
中国餐饮行业的“工业革命”早已悄然展开。欧美、日本等国预制菜渗透率高,但中国消费者对“现做”“锅气”有着独特执念。2024年美团外卖用户调研显示,过半用户反感“料理包”,即便口味尚可,依然难以建立信任。餐饮企业大多不敢明言使用预制菜,消费者也不愿相信所谓“100%现炒”。
炒菜机器人的出现,绕开了预制菜争议,选择用科技满足中国式情怀。橡鹿科技、乡村基、大米先生等企业迅速部署机器人现炒系统。部分高校、社区食堂也开始引入自动炒菜设备,效率提升显著。AI数字菜谱与大模型技术应用,支持食材、调味、火候等参数自动优化,有效保证菜品口味一致性。
行业内专家观点出现分化。部分分析认为,机器人现炒大幅提升人效与出餐速度,对传统外卖“幽灵店”构成降维打击。也有声音担心,机器人烹饪难以复刻“功夫菜”的极致口感,无法完全替代顶级厨师。但在大众化、标准化的快餐领域,机器人的渗透率正持续攀升。
餐饮赛道的资本战役正在加速。京东计划三年内开设10000家七鲜小厨门店,投入百亿规模,合伙人菜谱激励高达百万分成。嘉和一品、朴大叔、紫燕百味鸡等连锁品牌也在与机器人现炒平台深度合作,试图抢占“低价现炒”新高地。
外卖平台则迎来新一轮洗牌。机器人现炒模式下,传统依赖料理包的“幽灵店”面临淘汰压力。数据监测机构QuestMobile指出,2025年上半年,外卖市场“现炒”门店订单同比增长超40%,预制类外卖订单增速放缓。行业巨头纷纷调整战略,强化供应链与自动化技术布局。
消费者端,现炒机器人模式带来的价格红利与食品安全保障逐渐积累口碑。透明厨房、可视化后厨、智能定制口味等创新体验,成为新一代餐饮门店的标配。越来越多用户在社交平台晒出“智能锅气”体验,推动行业风向转变。
来源:钦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