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假期刚过,全国多地高速突然被“慎用智能驾驶”的标语刷屏。从安徽到江苏,从“请勿过于依赖”到“路况复杂勿用”,警示语层层加码,甚至直接喊出“关闭辅助驾驶”的硬核提醒。
高速标语刷屏,智驾“真香”变“真险”?
清明假期刚过,全国多地高速突然被“慎用智能驾驶”的标语刷屏。从安徽到江苏,从“请勿过于依赖”到“路况复杂勿用”,警示语层层加码,甚至直接喊出“关闭辅助驾驶”的硬核提醒。
这波操作背后,是一场由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引发的全民反思——当车企狂吹“自动驾驶”时,高速管理者却在拼命“泼冷水”。技术与人命,究竟该信谁?
一、事故敲响警钟:智驾不是“免死金牌”
1. 致命7分钟:小米SU7事故还原
3月29日,一辆开启NOA辅助驾驶的小米SU7以116km/h行驶在安徽高速上。面对施工改道的临时路障,系统虽检测到障碍物并减速,但最终车辆仍以97km/h撞上隔离带水泥桩,致3人遇难。这场事故撕开了智驾技术的“遮羞布”:面对突发路况,机器反应远不如人类果断。
2. 高速事故档案:过度依赖的代价
- 湖南包茂高速上,司机开启辅助驾驶后打瞌睡,追尾货车;
- 浙江某隧道内,摄像头被灰尘遮挡致车辆误判车道;
- 江苏雨雾天,传感器失灵导致连环追尾。
交警直言:“现在的L2级智驾,连施工锥桶都可能认不全!”
二、技术短板VS人性弱点:谁才是真凶?
1. 智驾的“致命盲区”
- 光线陷阱:进出隧道时强光切换,传感器瞬间“失明”;
- 施工黑洞:临时路障、改道标识,系统常误判为“背景噪音”;
- 夜间危机:部分研究显示,低光照环境下视觉系统误判率显著升高”。
汽车工程师坦言:“车企宣传的‘全天候适用’,水分比车玻璃的雨还多。”
2. 车主的“蜜汁自信”
- 调查显示:73%用户认为“开启智驾后无需紧盯路面”;
- 有车主晒图:“连续开300公里智驾,手都没碰方向盘”;
- 更魔幻的是,某车企直播间公然演示“躺平开车”,被网友怒喷“教唆犯罪”。
三、博弈升级:车企狂吹VS交管猛踩
1. 营销话术的“文字游戏”
- 某新势力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全场景自动驾驶”;
- 宣传视频刻意模糊“人机接管”边界,暗示“解放双手”;
- 理想CEO李想疾呼:“必须统一术语!别让‘L3’忽悠消费者”。
2. 法规重拳出击
- 2024年11月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明确L2级责任归属。
- 工信部新规:未规范使用智驾功能时,系统需强制锁定;
- 多地交警启动专项整治:抓拍“脱手驾驶”最高扣6分。
四、生存指南:如何与智驾“安全共生”?
1. 高危场景黑名单
- 施工路段:提前1公里关闭智驾;
- 隧道/弯道:手动接管更靠谱;
- 夜间/雨雾天:降速+紧盯雷达图。
2. 保命三件套
- 手不离盘:方向盘感应到压力才不会被强制退出;
- 脚悬刹车:遇到异常先点刹再接管;
- 定期校准:每月清洁传感器,避免“白内障”。
3. 车企该背什么锅?
- 停止夸大宣传,明确功能边界;
- 强制新手完成“智驾安全考试”;
- 升级传感器冗余,施工路障识别率需达99%。
结尾:技术无罪,但人性需要敬畏
智驾本应是安全的“护航者”,却因过度营销变成“隐形杀手”。当我们为10分钟充电、1000公里续航欢呼时,别忘了:再聪明的算法,也算不出生命的重量。
记住这句话:方向盘在你手里,命就在你手里。
来源:一心一意豆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