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乙烯作为全球石油化工行业的核心平台化合物,年产量超过两亿吨,其主流生产工艺——乙烷蒸汽裂解——长期以来面临高能耗、高碳排放和严重结焦等问题。受限于反应器材料的耐温性能,传统工艺无法实现高于1000°C的均匀高温操作,导致反应效率低下和副产物增多。随着化工行业绿
乙烯作为全球石油化工行业的核心平台化合物,年产量超过两亿吨,其主流生产工艺——乙烷蒸汽裂解——长期以来面临高能耗、高碳排放和严重结焦等问题。受限于反应器材料的耐温性能,传统工艺无法实现高于1000°C的均匀高温操作,导致反应效率低下和副产物增多。随着化工行业绿色转型需求的日益迫切,开发一种能够突破温度限制、提升反应选择性与能效的新型裂解技术,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
论文概要
2025年9月10日,特拉华大学研究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Short contact time, high temperature, internally-heated ethane crackers"的研究论文。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内部焦耳加热的无催化剂乙烷裂解新策略,通过直接电加热方式实现反应体系内快速、均匀的超高温(1000~1150°C)和超短停留时间(。研究结合集总动力学与微观动力学模型优化反应路径,依托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与碳纤维纸反应器实验验证,成功将乙烯产率提升至56%,优于工业基准水平(53%),并显著降低甲烷与芳烃副产物的生成。技术经济与生命周期评估表明,该工艺可降低约23%的投资成本和40%的碳排放,为下一代低碳烯烃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路径。
图文解读
图1 乙烷热裂解模型计算。(a)1 atm下,纯乙烷进料时平衡组分随温度变化;(b)基于800~900 °C和约100 ms停留时间实验与工业数据的集总反应网络;(c)900~1400 °C、1 atm、[C2H6]入口浓度为1 mol/m³时的Levenspiel图;(d)1000 °C、1 atm下不同入口[C2H6]的Levenspiel图;(e)835 °C、1.9 atm、0.4 kgsteam/kgC2H6、τ = 0.2 s条件下实验与模拟出口组分对比;(f)900 °C、1 atm、0.3 kgsteam/kgC2H6时PFR中出口组分随停留时间变化(e和f为干基数据)。
图2 采用集总动力学模型预测的PFR反应器性能图谱(干基数据,进料:70 mol% C2H6和30 mol% H2O,1 atm)。(a)乙烷转化率(XC2H6);(b)乙烯收率(YC2H4);(c)甲烷收率(YCH4);(d)苯收率(YC6H6)。黄圈:工业条件(T~800~900 °C,τ ~0.1 s);蓝星:目标条件(T~1000~1500 °C,τ ~5~10 ms)。
图3 基于微观动力学模型(MKM)预测的PFR反应器性能(干基数据,进料:70 mol% C2H6和30 mol% He,1 atm)。(a)乙烷转化率(XC2H6);(b)乙烯收率(YC2H4);(c)甲烷收率(YCH4);(d)苯收率(YC6H6);(e)常规条件(900 °C,0.1 s)下的反应路径分析;(f)目标条件(1100 °C,2 ms)下的反应路径分析。
图4 CFP焦耳加热反应器中乙烷热裂解实验与采用调优集总动力学模型的CFD预测。(a)CFP热分布:(i)CFD模拟(宽侧视图);(ii)~18 V下实验红外成像;(iii)CFD模拟的温度分布与流线叠加(旋转窄侧视图);(b)不同流速与70 mol% C2H6进料下实验出口组分随温度变化;(c)XC2H6、(d)SC2H4及(e)产物收率的CFD预测与实验数据对比;(f)1100 °C、L=1 cm、总流速300 sccm时CFP反应器内C2H6与C2H4质量分数分布(前视图与侧视图)。
图5 本研究与现有技术的乙烯收率(YC2H4)和选择性(SC2H4)对比。(a)高温短停留时间下预测与实测数据(CFP,T=1000 °C,τ=10 ms);(b)工业蒸汽裂解(750~900 °C)与Pt泡沫催化氧化脱氢文献数据。
图6 实验CFP反应器加热模式性能对比。(a)乙烷转化率随温度变化;(b)乙烷转化率随功率输入变化;(c)产物选择性随转化率变化;(d)产物收率随功率输入变化(虚线为脉冲加热(RPH),实线为连续焦耳加热(CJH))。
图7 工业基准、MKM预测理想PFR收率及实验达成收率的技术经济分析。(a)总投资(TCI)、总制造成本(TCM)与最低售价(MSP);(b)运营成本分解;(c)公用工程消耗;(d)净能耗。
图8 工业基准与焦耳加热反应器的生命周期评估。(a)全球变暖潜能(GWP)分解;(b)不同电力来源下MKM-XC2H6 scenario的MSP;(c)不同电力来源下MKM-XC2H6 scenario的GWP。
总结展望
总之,本研究通过开发内部焦耳加热策略,实现了对乙烷裂解反应过程的高精度热控制,突破了传统外加热方式因器壁材料限制而无法达到的高温瓶颈。基于集总动力学与微观动力学模型的耦合分析,揭示了在超短停留时间(在实际体系中测得乙烯产率达56%,高于工业基准的53%,而模型预测在等温PFR和单通道反应器中可实现66%和64%的产率。连续焦耳加热在选择性与产率方面优于脉冲加热,因其可避免短时高温暴露导致的结焦和副反应加剧。经济与环境评估表明,该技术可降低约23%的资本支出和40%的碳排放,若采用可再生或核能电力,更可兼具经济竞争力与低碳效益,从而为低碳高强度烯烃生产提供了可靠路径。未来可探索结焦行为与加热元件在高温弱氧化气氛中的长期稳定性,以推进其工业应用。
素材来源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