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男子查出肝硬化,天天吃鸡蛋白,1年后体检,医生:干啥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7 09:48 1

摘要:2016年,广州某三甲医院近期接诊了一位患有肝硬化中年男性,复查时医生发现他的肝功能多项指标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结构趋于稳定,甚至有部分纤维化区域出现逆转。

2016年,广州某三甲医院近期接诊了一位患有肝硬化中年男性,复查时医生发现他的肝功能多项指标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结构趋于稳定,甚至有部分纤维化区域出现逆转。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患者并未接受特殊治疗,而是每天坚持食用鸡蛋白。医生感叹:“你到底做了什么?”这起案例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也让公众对肝硬化这种高发慢性疾病的认知出现反思。

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终末阶段之一,被视为“沉默的杀手”。它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肝脏疾病长期反复损伤、修复过程中形成的弥漫性肝纤维化状态。

在临床上,肝硬化的形成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一经确诊,多已处于中晚期,治疗难度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医学上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代偿期肝功能基本维持正常,常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期则伴有腹水、黄疸、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导致肝硬化的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长期大量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

肝硬化的传播途径并不直接,但其主要病因乙肝、丙肝具有明确传播性。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以及母婴传播;丙型肝炎则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因此,控制肝炎病毒的传播,是预防肝硬化发生的关键措施。

肝硬化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患者可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腹胀、下肢水肿、牙龈出血、皮肤瘙痒等。失代偿期则常伴随腹水、黄疸、出血倾向、意识模糊等严重表现,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肝功能检查(包括ALT、AST、白蛋白、胆红素等)、影像学(如B超、CT、MRI)、肝纤维化指标(如FibroScan)以及必要时的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手段。

在治疗方面,肝硬化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控制病因、延缓纤维化进展、预防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

乙肝相关肝硬化需长期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肝则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实现高效治愈。

酒精性肝病需戒酒为主,非酒精性脂肪肝则强调减重、控制代谢异常。中医药治疗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调理肝功能、减轻症状。

营养支持在肝硬化治疗中至关重要。长期肝功能损害导致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患者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肌肉减少症、免疫力下降。

有研究表明,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白、豆制品、鱼类等,有助于改善营养状态,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肌肉流失。

正因如此,广州这位患者坚持每日食用鸡蛋白,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体内蛋白质代谢,为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肝硬化的康复过程需长期、系统管理。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控制原发病、规范用药,严防诱发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腹水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服用利尿剂并监测电解质;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者应服用β受体阻滞剂并定期内镜检查;肝性脑病患者应控制蛋白摄入、服用乳果糖等药物降低氨水平。

疾病预防是降低肝硬化发病率的关键。首先是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手段。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疫苗接种率超过95%,使新发乙肝感染率大幅下降。其次是避免高危行为,如不共用注射器、不接受不规范医疗操作、不滥用药物、避免长期酗酒等。

对于有肝病家族史者,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在饮食方面,肝硬化患者应遵循“高能量、优质蛋白、低盐低脂”的原则。推荐摄入富含支链氨基酸的食物,如鸡蛋白、豆腐、鱼肉等;限制动物脂肪摄入,控制酒精摄入为零;

维持电解质平衡,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运动方面,适量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慢跑、游泳等可改善肝脏血流、促进代谢、增强免疫力。

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和再生医学的发展,一些新技术逐步应用于肝病治疗。

如肝纤维化特异性标志物检测(M2BPGi)、人工肝支持系统(如PE、MARS)、干细胞移植等为终末期肝病患者带来希望。

国内多项研究显示,干细胞疗法可促进肝组织修复、延缓疾病进展,虽尚处于临床验证阶段,但前景可期。

国家《“十四五”肝病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实现乙肝和丙肝新发感染率分别下降到千分之一以下,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显著下降。

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在肝病防控方面将更加精准、系统。公众也应提升健康意识,主动接受筛查、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远离高危因素。

在家庭护理方面,肝硬化患者应重视基础护理与情绪管理。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减少情绪波动,有助于稳定病情。

一旦出现意识模糊、呕血、便血、持续发热等应及时就医。日常饮食中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生水,防止感染弓形虫、肝吸虫等寄生虫病。

结语部分,肝硬化并非“绝症”,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饮食结构调整、营养支持、运动干预、心理疏导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广州这位患者的“鸡蛋白营养干预”虽无法替代药物治疗,但在合理指导下,确实为其肝功能改善提供了辅助支持。未来,公众应树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把握健康主动权。

具体建议如下:坚持定期体检,特别是肝功能与肝脏B超检查;高危人群(如乙肝携带者、酒精依赖者)需每半年复查一次;

科学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是防治肝硬化的核心;出现不明疲乏、腹胀、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兰娟, 王福生, 魏来, 等. 中国肝炎防治现状与“十四五”规划目标[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 29(3): 161-165.
[2]王贵强, 刘士军.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指南(2022年版)[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2, 40(6): 325-336.
[3]解放军总医院肝病研究所. 肝硬化营养治疗与饮食干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43(8): 657-66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陈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