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对女儿的教育一直很严格,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她必须考进班级前三。
“今天你敢让我住这,你就等着给我收尸吧!”
女儿歇斯底里的吼叫声刺得我耳膜生疼。
去年7月,我13岁的女儿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
医生建议住院疗愈。
可接下来的事情,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住院第一天就出事了。
护士要收走女儿的手机,她突然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又踢又咬。
“滚开!你们都是骗子!想害死我是不是?”
那狰狞的表情我从来没见过。
最后没办法,几个护士只能用约束带把她绑在床上。
医生让我去给她做一下思想工作。
我小心翼翼地走进病房,想摸摸她的手安慰她。
谁知她直接狠狠打过来:
“别碰我!你和他们是一伙的!”
看着眼前这个满眼仇恨的女孩,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那个稚嫩的声音:
“妈妈抱抱~”
可现在,那个会甜甜地说“妈妈我爱你”的小姑娘,到底去哪了?
01
弟弟出生后,女儿就变了
我和她爸都是体面工作,我是初中老师,她爸在银行做信贷经理。
我们对女儿的教育一直很严格,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她必须考进班级前三。
她小学班主任是我师范同学,我私下特意嘱咐:
“帮我多盯着点,作业完成不好就罚她重写。”
那时候女儿确实很争气。
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她都能捧着奖状回来。
客厅的墙上专门留出一块地方贴她的奖状,从“三好学生”到“数学竞赛一等奖”,密密麻麻贴了十几张。
亲戚来家里做客,总要夸几句:
“你家闺女真出息,将来肯定能考上重点大学。”
那时的她虽然性格内向,但至少是个懂事的孩子。
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写完还会主动练钢琴。
周末我带她去补习班,她也从不抱怨。
直到弟弟出生,一切都变了。
记得那是女儿五年级的寒假,我们迎来了第二个孩子。
女儿表面上没说什么,但我发现她开始有意无意地避开弟弟。
起初只是不愿意抱他,后来发展成连看都不愿意看一眼。
最让我心惊的是那天下午。
我刚从超市回来,推开婴儿房的门,看见女儿正用脚踩着弟弟的肚子。
才八个月大的弟弟疼得小脸通红,哭得都快喘不上气了。
我冲过去一把拉开她,她踉跄着摔倒在地,却仰着头恶狠狠地瞪着我:
“你们眼里只有他!我做什么都是错的!”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让姐弟俩单独相处。
女儿看我的眼神越来越冷,经常故意在弟弟睡觉时摔门,或者对着婴儿车吐口水。
有一次我甚至听见她对才一岁的弟弟说:
“你怎么不去死?”
后来家里又遭遇变故。
她爸投资失败,欠了六十多万外债。
讨债的电话从早响到晚,我们几乎天天吵架。
我白天要备课上课,晚上要照顾哭闹的弟弟,根本顾不上女儿。
直到上了初中,女儿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她开始整夜不睡觉打游戏,白天在课堂上打瞌睡。
班主任给我看她的作业本,上面全是鬼画符一样的涂鸦。
她的房间像个垃圾场,穿过的衣裤扔得到处都是,吃剩的泡面盒里都长了霉斑。
最让我心痛的是去年冬天。
我发现她手腕上有一道道划痕,问她怎么回事,她冷笑着说:
“试试看疼不疼。”
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重度抑郁症伴随焦虑障碍,需要住院。
住院期间,因为护士要收她的手机,她彻底崩溃,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02
原来女儿的抑郁
是在提醒我未疗愈的伤痛
女儿已经三周没去学校了。
她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游戏声。
最近还开始报复性消费,逼我们给她买各种二次元手办。
有天她外婆来看我们,刚在饭桌上说了句:
“要听妈妈的话。”
女儿突然就掀翻了饭碗:
“她不是我妈!”
陶瓷碗在地上摔得粉碎,汤汁溅得到处都是。
“我妈早就不要我了!”
那天晚上,我躲在浴室里打开水龙头,让哗哗的水声盖住自己的啜泣。
镜子里的我眼睛红肿,额前的白发又多了几根。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母女会变成这样?
朋友听了我家的事,推荐我找心理咨询。
当天下午,我就坐在了王老师的咨询室里。
刚说完女儿的情况,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
王老师轻轻推来纸巾盒: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在替父母表达那些未被疗愈的伤痛?”
见我一脸困惑,她继续解释:
“心理学上这叫'创伤的代际遗传'——
家族中未被疗愈的创伤会代代传递,直到有人愿意疗愈它。
研究显示,70%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在三代人中保持相似。”
接着,王老师又讲了父母未疗愈创伤对孩子的三大影响:
1情绪传染
心理学中的“情绪感染理论”揭示:
父母的负面情绪会像病毒一样传染给孩子。
这让我想起那次因为债务争吵后,发现女儿躲在衣柜里,手臂上全是指甲掐出的血痕。
2行为复制
孩子是父母言行的镜子。
父母遇事隐忍,孩子就学会压抑;
父母习惯爆发,孩子就学会攻击。
我这才意识到:
自己作为长女从小被教育要坚强,
现在女儿用"暴怒"掩盖脆弱,本质上是相似的防御模式。
3关系重演
爱是需要练习的能力。
没被温柔爱过的人,往往也不懂如何爱别人。
记忆突然闪回童年,我撒娇时母亲那句“别这么娇气”。
如今面对女儿的情感需求,我同样不知所措。
“所以女儿的抑郁,其实是在提醒我面对自己未愈合的伤口?”
“是的。”王老师眼中带着鼓励,
“但看见问题就是治愈的开始,这个循环可以从你这里终止。”
03
女儿返回校园
我们家破茧重生
王老师说:
“父母的成长和自我疗愈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她的指导下,我先开始了自我成长与疗愈:
1情绪觉察训练
• 准备一个情绪记录本
• 每天早中晚各记录一次当下的情绪状态(1-10分)
• 记录触发情绪的具体事件
• 观察身体反应(如手抖、胃紧等)
我开始每天记录自己的情绪状态。
起初我总写着“正常”。
直到有次女儿发脾气时,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手在发抖——原来这就是焦虑。
2接纳不完美练习
• 每天早晨对着镜子说三遍:“我允许自己不完美”
• 回忆一个自己犯错的具体事件
• 写下当时自己的感受和现在的理解
• 对自己说:“那时的我已经尽力了”
“试着对着镜子说'我允许自己犯错'。”这个练习让我哭得不能自已。
我终于明白,这些年对女儿的苛求,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3建立健康边界
• 列出自己经常干预孩子的事项
• 区分哪些是真正的危险,哪些只是自己的焦虑
• 逐步放手非危险事项(如作息时间、饮食选择)
• 观察孩子的自主表现并记录
我开始学习区分“关爱”和“控制”。
女儿玩游戏到几点、吃不吃晚饭,我不再干涉。
奇怪的是,当我放松后,她反而会主动说:
“妈,我饿了。”
在自我疗愈的路上,我也逐渐理解了我的母亲。
父亲当年的背叛给母亲造成了巨大创伤。
这些年,母亲常常无故胸口痛,现在想来都是情绪积压的躯体反应。
以前我会顶撞她:
“你就知道骂我!”
如今我学会了温和地回应:
“妈,我知道你心里苦。”
上个月我42岁生日时,她竟然主动给我发了红包,说:
“女儿辛苦了。”
这是我成年后第一次感受到母爱。
王老师教的“非暴力沟通法”让我和女儿的相处有了全新突破:
01.观察事实
先深呼吸保持冷静,
只描述具体行为,不加评判。
比如:“我注意到你今天一直没出房门。”
02.表达感受
用“我”开头的陈述句,
准确命名情绪。
比如:“我感到很担心。”
03.说明需求
明确表达内心期待。
比如:“我希望我们能好好沟通。”
04.提出请求
用商量的语气,
请求要具体可行。
比如:“你愿意和我聊聊发生了什么吗?”
实施两周后,女儿反而开始主动收拾书桌。
有天甚至问我:
“这件外套配哪条围巾好看?”
这是青春期以来第一次征求我的意见。
最让我触动的是那次深夜谈心。
女儿突然说:
“你们总说弟弟小要让着他...那我呢?”
她的声音让我想起30年前,躲在被窝里哭的小女孩。
那时的我,也是这样问母亲的。
那天我举着年级第二的奖状冲回家,看见母亲正给发烧的弟弟喂药。
“别吵,”她头也不抬,“没看见弟弟难受吗?”
我低着头跟女儿道歉:
“对不起,是妈妈错了……”
“烦死了!”她抓起枕头砸过来,声音却带着哭腔,
“早干嘛去了!”
但当我起身要走时,她突然拽住我的衣角:
“那你今晚能陪我睡吗?”
她的声音带着细微的颤抖,像是怕被拒绝,又补充道:
“就像我小时候那样。”
“好。”
我掀开被子躺下,她立刻像小时候那样贴过来,额头抵着我的肩膀。
不仅对女儿,我对老公的态度也改变了很多。
“夫妻是家庭的情感中枢。”
王老师的话点醒了我。
她建议:
每天15分钟专属对话时间
(不聊孩子和家务)
我们每天会在睡前留出15分钟专属对话时间。
不聊孩子成绩,不谈家庭琐事,就说说今天看到的云,或者公司楼下新开的奶茶店。
用“我感到...”代替“你总是...”
我开始练习用“我感到”开头:
“今天你忘记回微信,我感到有点失落。”
而不是从前那句"你总是忽视我!"
神奇的是,老公的眉头不再紧锁,反而会解释:
“今天客户有点多,没来得及回复,下次一定改正!”
每周一次“感谢清单”(记录对方做的三件暖心小事)
每周日晚上,我们会在茶几上放一张“感谢清单”。
上周我写着:
“谢谢周三帮我按摩肩膀”
“谢谢下雨天绕路来接我”
老公的字迹歪歪扭扭:
“谢谢没骂我打碎花瓶”
“谢谢记得买我爱的花生酥”
前天加班回来,看着水池里的碗碟,我没像往常一样憋着气洗到哐当作响。
而是靠在厨房门框上说:
“一会要备课和改卷,碗可以交给你吗?”
老公擦干手接过围裙时,我分明看到他嘴角上扬。
这个以前宁可看球赛重播也不进厨房的男人,今早居然煎了心形鸡蛋。
虽然形状歪歪扭扭,蛋黄的流心还沾到了盘边。
家里不再像以前那样紧绷绷的。
女儿甚至敢和她爸开玩笑了:
“老爸,你煮的面居然能吃了!”
弟弟也敢往他怀里钻了。
今年,家里还剩5万外债就还清了。
因为经济压力,我们很久没带女儿出去玩。
我提议带她去她一直想去的迪士尼,怕她不高兴,故意没叫弟弟。
没想到女儿破天荒地说:
“带着他呗,不然谁给我拎包。”
经过星黛露的周边店时,弟弟突然拽住我的衣角,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小布袋——
里面是他攒的压岁钱,皱巴巴的纸币整整齐齐叠着。
“我要给姐姐买那个兔子,”他小声说,“姐姐最喜欢那个紫色的兔子。”
当女儿接过弟弟买的星黛露玩偶时,她把脸埋进蓬松的绒毛里。
阳光透过她的发梢,在地面投下温暖的影子。
她装作不经意地牵起弟弟的手。
上次复诊,医生说女儿的抑郁情绪已有所减轻,可以减少药量。
如今她已重返校园。
班主任发来照片,晚上十点,她还在教室自习。
我跟她说:
“不管你学习怎么样,不管你变成什么样子,妈妈永远最爱你。”
“爸爸和弟弟也是。”
女儿低头划着手机,半晌才闷闷地“嗯”了一声。
那天深夜,我推开她房门送牛奶时,
发现她把这句话写在了课本扉页上,
旁边还画了一颗歪歪扭扭的爱心。
原来,真正的治愈不是改变过去,而是让过去的伤痛不再延续。
当我学会爱自己,爱才真正流向了我的孩子。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