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提醒:黑痣长在这3个部位,或与癌症息息相关,及时处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0:31 1

摘要:张阿姨最近有些坐立难安。不久前,她无意中发现自己脚底的一颗黑痣,原本只是芝麻大小,短短几个月却突然变大,还有些隐隐作痛。为了安心,她到医院做了检查。面对检查结果,医生神色凝重:“幸亏您来得及时,这颗痣有恶性黑色素瘤的嫌疑,需要尽快处理。”这一消息让亲朋好友们震

张阿姨最近有些坐立难安。不久前,她无意中发现自己脚底的一颗黑痣,原本只是芝麻大小,短短几个月却突然变大,还有些隐隐作痛。为了安心,她到医院做了检查。面对检查结果,医生神色凝重:“幸亏您来得及时,这颗痣有恶性黑色素瘤的嫌疑,需要尽快处理。”这一消息让亲朋好友们震惊不已。

毕竟在大家印象中,黑痣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难道它真的会和癌症扯上关系吗?尤其是黑痣长在一些特殊部位,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所有的痣都会“变脸”?背后的健康风险究竟有多大?很多人常常忽视了“黑痣变大、出血、颜色变深”等信号,殊不知,及时识别和处理,或许能守住健康的底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黑痣长在这3个部位,需要引起足够警惕。

“黑痣不是都是天生的吗?为什么偏偏这几处会有特别的风险?”事实上,大多数黑痣是良性的,医学上称为色素痣,其本质是皮肤下黑色素细胞团块。但值得注意的是,极少数黑痣存在恶变可能,尤其变成我们常说的“黑色素瘤”时,危险指数直线上升。

黑色素瘤是一种极为凶险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约有32万人新发病例。中国虽然总体发病率较欧美低,但近年来数据呈现“每年3%~5%的高增长”(国家癌症中心数据参考)。其特点在于:生长快、早期易转移,全球五年生存率约为60%,若发现过晚,治疗窗口会迅速缩窄。

那么,哪些部位的痣尤其需要留意?

脚底(和手心)——高摩擦区风险最高

王女士的经历并不罕见。足底、手心因频繁受摩擦、压迫,外力刺激会增加黑痣的病变概率。有研究显示,亚洲人近一半的黑色素瘤都发生在这些位置,一旦发生恶变,容易因被忽视或延误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若发现位于手心、脚底的痣:突然变大、变深、变色、边缘模糊、表面粗糙、渗血或有疼痛感,务必提高警惕。

指甲沟、甲下——最易被误诊的“隐匿型”

不少患者分享到,指甲边缘突然多出“一条黑线”,刚开始以为是普通瘀血,结果却被确诊为黑色素瘤。指甲沟(甲下)区域的痣或色素沉着若增宽、变深、外形不规整,尤其无明显外伤史,还伴随指甲变形、断裂——需及时就医。统计数据显示,指甲下黑色素瘤占亚洲人黑色素瘤比例可达20%以上,且多因隐蔽晚期才被发现。

黏膜部位:口唇、外生殖器等——恶变率更高,难及早察觉

黏膜黑痣(如嘴唇、口腔、包皮、外阴等),表面看似无害,却因潮湿、摩擦、多细菌环境,更易生变。且因位置羞于启齿,常被忽略。相关数据表明,黏膜黑色素瘤恶性程度和转移率均比一般皮肤型更高。如出现相关部位黑痣出现形态变化、疼痛、溃破、出血等症状,切莫讳疾忌医。

何为“痣变”预警?科学分辨,记住这几招

并不是所有黑痣都有风险,但有些“异常信号”一定要记住。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中华医学会皮肤科权威指南,均推荐使用“ABCDE”法则来判断一颗痣是否有恶性倾向——

A(Asymmetry)对称性:良性痣多是对称、圆形或椭圆形,恶性多不规则。

B(Border)边缘:良性边界清楚、光滑,恶性呈锯齿状、模糊不清。

C(Color)颜色:正常黑痣颜色均匀,出现颜色多样(黑、褐、红、蓝等)、变深或变浅则需警惕。

D(Diameter)直径:多数良性痣小于5毫米,癌变者常超过5毫米。

E(Evolution)演变:痣在短期内变大、形态或颜色变化,甚至瘙痒、红肿、出血,要高度警惕。

需要特别强调的还有:如原本多年不变的痣突然“暴走”,或出现周围炎症、溃破等症状,请立即就医,切勿抱侥幸心理。

摩擦/刺激:如手心脚底、肩部、腹股沟等部位日常受力、磨擦多,易对痣造成长期刺激,这被证实会损伤皮肤细胞,诱发基因突变,增加癌变风险。

隐蔽性:如指甲下、黏膜等位置,患者自检难及早发现,一旦察觉往往已进展到中晚期。

特殊生理环境:黏膜位置湿润、菌群繁杂,微环境更容易诱发细胞异常增生,恶变概率显著高于普通黑痣。

临床统计显示,恶性黑色素瘤有近25%生发于上述3类高危部位。由于早期黑痣与普通良性痣难以“肉眼辨识”,一旦发现异常变大、边缘变化、出血或破损,马上去专业医院皮肤科就诊,是预防癌变的关键。

黑痣“点掉”就安全吗?千万别盲目自行处理!

在社交平台,不少妇女、美容爱好者热衷“点痣美颜”,尤其是通过民间偏方、非正规机构小诊所操作。医学界反复提醒:盲目处理痣,不光可能留下难看的瘢痕,更可能加重黑痣恶变倾向。

真正安全的去痣方式,只有2种:

手术切除:通过整形外科等专业医院实施,切除下来的痣会做病理检查,可判定良恶性。若遇异常,可进一步处理,最大程度降低复发和并发症风险。

激光点痣:适合表浅、面积小的色素痣。如果激光治疗2-3次后未见改善,需果断转为手术切除,杜绝反复刺激。

务必警惕:千万不能对已经出现异常迹象的痣做激光、冷冻、电灼等操作,以免刺激恶变加速。有相关美容需求的朋友,也一定选择正规医院、专业皮肤科医生,由专家评估风险后决定处理方式,切忌自行解决。

日常防护与复查,教你降低癌变风险

除了及时识别高危痣、科学处理,日常防护、定期健康体检同样重要。

注重防晒:研究显示,过量紫外线照射是黑色素瘤的重大诱因。尤其春夏季节,长时间晒太阳、暴露在紫外线灯下要适度防护。可以佩戴宽檐帽、太阳镜、使用SPF30+防晒霜

关注变化,及时复查:养成每月自我皮肤检查习惯,尤其关注上述风险位点。不确定时,建议每年至少一次由皮肤科专科医生做全身皮肤体检,对高危痣可考虑拍照存档,动态对比变化。

谨慎点痣、祛痣行为:强烈建议杜绝非正规美容点痣、美容乱治。任何出现变大、变深、边缘模糊、疼痛或出血的痣,第一时间到三甲医院皮肤科做活检,避免贻误最佳治疗机会。

家有黑色素瘤病史、免疫力低下、长期美黑者,风险更高,应每半年专科复查

掌握健康主动权,从关注微小变化做起

身上的痣,大多时候是皮肤“小标记”。但一部分位于高危部位的黑痣,正悄悄成为健康隐患。不要小看那一颗看似不起眼的黑痣——它的变化,或许是身体早期癌变的信号。及时识别、快速反应、科学处理,比任何侥幸更安全。

请牢记:健康,其实就是关注生活里那些你习以为常的小细节。不放过每一处“异常信号”,从自我检查和定期体检做起。即便发现高危痣,也不要惊慌——医学发展已经让恶性黑色素瘤的整体存活率大大提升,“早发现、早处理”,仍是守护健康的最佳法则。

如果你或家人正被“特殊部位黑痣”困扰、出现不适,请立即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面诊。毕竟,每个人具体的健康状况不同,专业的评估与科学的治疗,才能让身体的每一处信号被真正看见和重视。点滴行动,呵护健康,从现在开始。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王敏剪辑;于彩祥编审. 痣变癌早期症状可发现. 我是一棵小草:祝您健康长寿 第3集[M]. 2004

《看到痣就是黑色素瘤?大咖带你搞清楚!》.医学界皮肤频道.2021-10-22

《这样的“痣”要当心!说说“黑色素瘤”那些事儿……》.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22-03-30

《黑痣会转变成黑色素瘤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中心.2020-03-22

来源:科普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