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背后:曾经的东北噩梦,今天必须说出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09:08 1

摘要:78%——这是侵华日军第731部队使用中国人进行“干燥实验”,以热风烘烤至人体失去最后一滴水,如此得出的数据。

原创风物菌地道风物

人体内水分的含量是多少?

78%——这是侵华日军第731部队使用中国人进行“干燥实验”,以热风烘烤至人体失去最后一滴水,如此得出的数据。

731,这个数字象征着丑恶的罪行、深重的灾难,是所有中国人记忆中极其痛苦的一页。9月18日,电影《731》上映,银幕上的微光有如一把钥匙,将历史幽深的大门推开一条缝隙,让我们看到了人间地狱的一角:冰冷的手术器械、高耸的焚尸炉、被剥夺姓名只剩编号的生命……伴随着东北凛冽的寒风吹卷而来的,是比任何艺术加工都更为沉重和残酷的真相。

《731》电影中展现日军暴行的片段。

动图来源/电影《731》官方宣传片

二战前的日本,将侵略扩张作为基本国策,并将细菌战视为“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新式作战办法进行开发。为了便于获取活体实验材料、转嫁细菌传染的风险,日军将细菌实验场地放在了遭受侵占的中国东北。

1936年6月25日,为掩饰罪行对外伪称“关东军防疫给水总部”731部队正式创设,但早在1933年,该部队的前身已在五常县(今五常市)背荫河建立细菌实验基地。这支披着“防疫”外衣的恶魔军团,在东北大地上肆虐12年,以活生生的中国人作为实验样本,进行细菌注射、干燥实验、饥饿实验、人马血交换注射、活体解剖……

我们无法不记住这些苦难,我们更无法遗忘历史!

731陈列馆入口处“反人类暴行”字样。

摄影/张嵩IRONZ

“恶魔工厂”的诞生

1932年2月5日,除夕。

这本应是个团圆的日子,该有年夜饭的香味、孩子的笑声,还有噼里啪啦的爆竹响。然而就是在这一天,日本多门师团开进哈尔滨城,宣告了哈尔滨的沦陷。随后,宾县、海伦相继沦陷,东北大地完全落入日军的铁蹄之下。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内“解剖实验室”场景。

摄影/林俊威W

同样是在1932年,一个恶魔被派遣到哈尔滨,组建“关东军防疫给水部”——他就是731部队的创始人、日本战犯石井四郎。

石井四郎是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的医学博士,曾在1928年-1930年远赴欧洲进行考察,归国后大肆鼓吹细菌战。其实国际组织早已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但在石井四郎的极力煽动下,日本军政高层支持了他恶魔般的计划。

上图:1945年3月,石井四郎(中)与家族成员在哈尔滨吉林街合影。

下图:731部队在进行实验。

图/视觉中国

1933年,日军的第一个细菌实验场在哈尔滨东部的一个因拉滨铁路修建而兴起的小城镇——背荫河——建立起来。《731》电影中提到的“中马城”,正是这座基地的别称。

“周围阴森森地矗立着围墙,围墙顶上外侧遍架电网。两扇黑色的大门,白天常是紧闭着。围墙四角是石砌的堡垒。日本岗兵立在门旁,枪上的刺刀闪着冷光,围墙内高耸着烟囱,烟里带来了使人恐怖、害怕的死人气息。”

背荫河基地已不存在,

如今我们只能透过想象图感受当年的恐怖气氛。

动图来源/纪录片《七三一》

这栋建筑引起了由赵尚志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警觉,然而第三军数次派遣侦察员都未曾顺利进入基地,得不到其内部情况,只知道“敌人戒备很严、附近敌人不少”。

1934年9月23日,背荫河基地人体实验的秘密终于第一次有了被揭露的机会——16名人体实验受试者发动越狱行动,撕破囚笼、抢走钥匙、打死打盹的卫兵,逃出了背荫河基地。这次越狱共有12人成功逃出,并加入了东北抗联,《731》电影中反复提及的抗日英雄“真正的王子阳”的原型即在其中。

由此,人们才知道,“中马城”是日军建立的细菌战实验基地,自1933年建成起,每天都有数十人被用于细菌实验与其他人体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补充。

731部队细菌培养溶液瓶。

摄影/西土

由于这次越狱事件及同年发生的爆炸事故,石井四郎放弃了背荫河基地。与此同时,他在背荫河的“细菌研究”获得了日本高层的支持与认可。1938年,在拉滨铁路沿线的平房镇,一座新的细菌实验基地落成——即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

图/视觉中国

这是二战期间世界上最大规模使用人体进行细菌武器实验和生产的基地,由大量人体实验研究、测试及配套设施构成,如冻伤实验室、瓦斯实验室、动物饲养室、焚尸炉等。

基地的核心区域,最引人瞩目的便是由生物实验室与特设监狱合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人间魔窟”的“四方楼”。

毒气实验室、冻伤实验室。

摄影/西土、张嵩IRONZ

那是一栋三层的建筑,但其总体高度“有现在住宅建筑五层楼那么高”,是广阔的平野上突兀伫立的一座被土墙围在中间的庞然大物。其一层为生物研究、培养和制造的场所,二层则是各种病理研究、血清免疫研究、霍乱研究、冻伤研究的研究室,三层设有标本室与材料室。

731部队实验报告与化学药品。

摄影/西土

被“四方楼”围在内部的,是特设监狱“7栋”和“8栋”,用于关押人体实验受试者,修建得特别坚固,且设有特殊的毒气机关,一旦扳动闸门,整座监狱都会充满氰酸瓦斯。

“四方楼”矗立的时光中,数千名受害者的生命在此湮灭。由于日军严格的保密手段,我们甚至无法完全得知受害者的确切数目与姓名。

陈列馆内的“殉难者名单墙”。

摄影/佟麟

“人间地狱”的模样

731部队的人体实验受试者不全是普通的百姓。其中更多的,是军警宪特抓捕的抗日军民,比如在作战中成为俘虏的八路军战士、参加抗日运动的中国记者、学者、工人,还有身在中国的苏联红军情报军官,其中也有朝鲜的抗日者。

731部队本部一栋旧址。

摄影/西土

这些被逮捕的抗日志士,当然,多经受过严酷的拷打,但无论如何,他们仍是会开口说话的“人”;一旦军警宪特认定他们“再无价值”,而经“特别移送”程序送到石井部队,他们作为“人”的标签便全被抹除了:姓名、年龄、经历全被编号所取代,成为无法生还的实验材料,化作那个冷冰冰的蔑称——MARUTA(圆木)。

与电影中表现的不同,731部队并不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自然也不会耍弄“健康换取自由”的谎言。但受害者们在关押期间确实拥有较为清洁的居住环境,以及馒头、肉汤等在当时看来很有营养的食物。不如说,他们是像动物一样被“饲养”了起来。日本人认真养护着这些“材料”,以便使他们在实验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为了保证“材料”的健康,

731部队也向受害者提供较清洁的居住环境与较好的饮食。

动图来源/电影《731》官方宣传片

那些“实验”,远远超过了“残酷”这个词所能表达意思的极限。

他们测试人体在不同气压下的情况;用抽干血液的方式测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将两个人的手脚截断、交换缝合以测试人体的排异反应能否被克服;将人冰冻在-40℃的低温中,再用热水快速解冻,导致四肢骨肉分离……

陈列馆内对细菌实验与冻伤实验的场景还原。

摄影/林俊威W、张嵩IRONZ

通过“实验”,他们知道了人只喝水、不吃饭能存活60-70天,而不喝水却只能存活5-7天,测试出人体的含水量是78%,而向人体内注射500cc马血会使人直接暴亡……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让人根本不敢深思的炼狱景象。

冰冷的手术器械,背后是令人不敢深思的真相。

摄影/许薇

最常见的还是细菌实验。

测试细菌战武器,并同时研究在细菌战中保存自己的方法,这是731部队成立的主要目的。为了研究这些课题,他们给受试者注射致命的鼠疫、霍乱、梅毒等菌苗,或在他们的饮食中埋入病菌,等受试者感染后,再全力地医治他们,以探究疾病致死与治疗的极限,并从受试者们身上抽取抗体血清。一名受试者往往会经历反复多次的细菌感染,直到身体崩溃为止,而此时等待他们的,往往是不经任何麻醉的活体解剖。

左上:饲养鼠类的铁笼。

右上:鼠疫繁殖坑。

左下:并河才三鼻疽讲义。

右下:鼻疽菌培养器标识牌。

摄影/张嵩IRONZ、许薇、西土

在黑龙江的安达市,还有一座“特别实验场”。在这里,731部队进行鼠疫跳蚤炸弹、炭疽热菌弹等武器效能测试。在靶场上,他们将被实验者绑在十字架形的桩上,身上戴上钢盾(并非为了保护,而是防止受试者被直接炸死),引爆各种细菌武器做测试,观察他们是否会被感染。

用于做户外实验的十字桩。

摄影/张嵩IRONZ

这些实验的“成果”,则成为日军生产细菌武器、进行生化战的“资本”。包括731部队在内的日本细菌战部队曾在中国发起过多次作战——

1939年-1945年之间,仅浙江一省便经历不下于三次的大型细菌战,宁波、金华、衢州、丽水、温州等地是重灾区,共造成全省超过6万人死亡;1941年,731部队与驻扎南京的1644部队在常德撒播鼠疫杆菌,造成大量人员死亡;1942年,日军又在滇西发动细菌战,导致保山等58个县市出现霍乱、鼠疫大流行,造成14万中国同胞死亡;黑龙江、吉林、山东、山西、河北、江西等多个省份也遭受了日军细菌战的攻击。

731部队使用过的各种防毒面具。

摄影/西土

恶魔的踪迹:

侵华日军细菌战不止一支731部队

731部队并非中国境内唯一一支日军细菌战部队。实际上,日本在侵华期间先后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都建立有颇成规模且行动隐秘的部队。在日军战败之际,这些军队的存在往往被有意识地销毁、抹去,但这张巨大的罪恶网络在今天仍保存有痕迹。

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分布图。

制图/夜鸣蝉

在长春,有一支“关东军满洲第100部队”,是与731部队孪生的一对恶魔,始建于1936年。它以家畜和植物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同时研究畜类病菌对活人的杀伤力。在长春以南的孟家屯基地,他们进行了大量人体实验,以找到大批杀伤人命和牲畜的方法。

东北沦陷陈列馆内日军第100部队二部六科实验室场景复原。

摄影/许薇

1939年,日本侵略者又在北京天坛附近设立了一个细菌兵器研究所,隶属“北支甲第1855部队”,对外称“华北军防疫给水总部”,躲在“传染病预防与供水”的伪装下,大量培养鼠疫杆菌的传染媒介物跳蚤。

1855部队曾驻扎在天坛西门南部,

本部设于神乐署内。

图/视觉中国

在南京的中山北路,则有“荣”字第1644部队,是石井四郎亲自组建并兼任部队长的。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抢病患做实验的即是这支部队。

1644部队本部曾设在原中央陆军医院内。

摄影/方飞

1938年,“波”字第8604部队在广州百子路(今中山二路)原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大楼内组建,伪称“华南防疫给水部”,对广东、广西、福建及港澳等地进行细菌作战。

8604部队曾驻扎在这栋图书馆之中。

摄影/李明

这些细菌部队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但在战败之后,日军摧毁了大量建筑与资料,并残忍杀害了幸存者,许多历史真相因此被掩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迅速开展了对731部队及其他细菌战部队所留遗址资料的研究工作。1985年,原731部队本部大楼已作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细菌部队罪证陈列馆”对外开放,当时开放的仅仅有4个大展柜、6个小展柜、93件实物、105张照片、39份日军供词、9份见证人证言等。

1995年,新建馆舍对外开放,2015年则开放了第二次新建馆舍,拥有近十万件罪证文物及史料,全面地展示了日本细菌战、七三一部队整体情况、人体实验、细菌武器研究、实施细菌战、毁证与审判的内容,构成了一条真实而完整的证据链。

新建成并于2015年正式开放的“黑盒”馆舍。

图/视觉中国

冰冷的遗址与泛黄的档案,至今仍无声地诉说着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章。我们凝视历史的伤疤,是为了更清晰地明悟——今日和暖的阳光,曾穿透怎样沉重的黑暗;昔日的牺牲,又该怎样成为构建未来的基石。

再没有哪句话,比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结束语,更适合为这次历史回望画下一个暂时的句点——

“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别忘记,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仇家恨。”

别忘记,来时路。

摄影/小蛋黄猪猪

来源:食戟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