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第一次阅读沈括,真的有点震撼。没想到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位伟大的学者,默默无闻。大部分人仅知道他是《梦溪笔谈》的作者,并不清楚他在科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一
当我第一次阅读沈括,真的有点震撼。没想到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位伟大的学者,默默无闻。大部分人仅知道他是《梦溪笔谈》的作者,并不清楚他在科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至于《梦溪笔谈》就更少有人阅读了。可是这本书在英国学者李约瑟笔下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并说沈括是“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
我后来成了“梦粉”,开始研究沈括。第一次知道被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古代四大发明”有两项与沈括的记录与实践有关。在他的科学贡献里,有十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有西方学者评价沈括是最具文艺复兴精神的全才学者(埃里克 韦纳《天才地理学》)。认为沈括的《梦溪笔谈》堪比达芬奇的手稿。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觉得有必要将沈括这位卓越的历史人物传播出去。于是写下了《漫谈沈括》《〈梦溪笔谈〉解读》两本书。
沈括(1032-1096)是杭州人,他是杭州的骄傲,他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与杭州这座创新之城特别契合。
基于这种认识,有一次我撰文向杭州市政府建议:为了更好地传承沈括的创新精神,营造城市创新文化的氛围,杭州可以推出“沈括文化节”。
没想到这篇文章引起很多人的不满。有人在文后留言:“沈括是什么人?人品这么差。如果杭州设立沈括文化节,那是杭州的耻辱。”
在网上,总有人吐槽沈括的人品。我自己写的文章,也有人跟帖吐槽沈括。这么多人吐槽沈括,可见沈括在众多读者的心里是多么不堪。
类似的文字见的太多了,见怪不怪。但是见到有人把沈括视为杭州的耻辱,还是第一次,心里非常难过。
如果沈括人品真的很差也就算了,问题是沈括是一位高尚的人,吐槽他人品问题的观点找不到历史依据。
我同杭州几位知名的历史学家讨论过这件事。他们都说沈括人品没有问题,这是历史学家的主流观点。网络上的事不用回应,只会越描越黑。
但是,当我看到沈括是杭州的耻辱,我坐不住了。我觉得自己有必要站出来追溯历史真相,还沈括以清白。
二
说沈括人品有问题,最早出自余秋雨先生的《黄州突围》(余秋雨《文化苦旅》)
他说沈括告密苏轼,是苏轼“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余先生还分析了沈括告密苏轼的动力,一是因为嫉妒苏轼才华,二是为了讨好王安石。
由于余先生在中国读者心中广泛影响力,沈括告密苏轼的解读被大众普遍接受。这就是网络吐槽沈括人品的主要文字来源。
我看过余秋雨先生的很多文章,认同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之一,他的学术水平我远远不及。但是,仅“沈括告密苏轼”这件事上,我判断他是真正误读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让我们来阅读一下余先生的资料来源。
沈括集云,括素与苏轼同在馆阁,轼论事与时异,补外。括察访两浙,陛辞,神宗语括曰:“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括至杭,与轼论旧,求手录近诗一通,归则签帖以进,云词皆讪怼。轼闻之,复寄诗。刘恕戏曰:“不忧进了也?”其后,李定、舒亶论轼诗置狱,实本于括云。元祐中,轼知杭州,括闲废在润,往来迎谒恭甚。轼益薄其为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首先,这段文字是李焘引用王铚的《元祐补录》。李焘虽然引用了这段文字,但他对这段文字的真实性还是有顾虑的。在引录《元祐补录》记述后,又十分谨慎地加了一句话,认为王铚所记,“恐年月先后差池不合”,即时间对不上,存疑。
余秋雨先生可能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那么,李焘的顾虑是否多余呢?让我们继续来分析。
1,“括至杭,与轼论旧,求手录近诗一通,归则签帖以进,云词皆讪怼。轼闻之,复寄诗”。
且不说,沈括是否“签帖以进,云词皆讪怼”,这个无法考证,就“轼闻之,复寄诗”这个细节,就非常奇怪。如果苏轼知道“签帖以进”对自己是一种伤害,为什么还要“复寄诗”?如果乌台诗案与沈括递交苏轼诗作“云词皆讪怼”真有关联,那么根据这个细节,苏轼是清楚沈括在害他。苏轼回顾自己的案件起源时,必然提到沈括。事实上,苏轼也好,他的弟子们也好,都未提及沈括。
2,刘恕戏曰:“不忧进了也?”
刘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即今江西高安)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47岁。《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刘恕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熙宁三年(1070)年以奉养母亲病重为由,出监南康(今江西九江)酒务。一边当着监酒的小官,一边进行《资治通鉴》的写作。根据《宋史 刘恕传》,熙宁三年后,刘恕有两次离开南康。一次是熙宁七年(1074)的正月十五日前后,到润州探望也正在当地赈灾的苏轼。还一次,是在熙宁九年(1076),赴洛阳与司马光进行修书的工作交流。
先说第二次出南康,1076年4月,刘恕到达洛阳,见到了司马光。回途中得中风之疾,半身瘫痪,还未到家,又闻母亲钱氏就去世了,于是抱病守孝,两年后,自己病逝,再没有出南康。所以,假如真有“轼闻之,复寄诗。刘恕戏曰:‘不忧进了也?’”对话场面,只能发生在熙宁七年(1074)。这时候,沈括还在两浙,并没有回到京城,根本就无从“签帖以进”,又怎么可能有后面的“轼闻之,复寄诗”,以及“刘恕戏曰”呢?
3,“李定、舒亶论轼诗置狱,实本于括云。”
但乌台诗案的卷宗显示:苏轼的呈堂罪证,就是他本人在市场上刻印出售的文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全册,由苏轼好朋友,也是神宗妹夫王铣编辑。
沈括察访两浙熙宁六年(1073)到熙宁七年(1074)。乌台诗案在元丰二年(1079),时间间隔少说五年。
这五年,苏轼不断升职,从杭州通判升任了密州知州,这才写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而且当时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经常对左右夸苏轼这人这好那也好。苏轼晚年给哲宗写奏折说:“而先帝眷臣不衰,时因谢贺表彰,即对左右称道。”(苏轼《登州谢宣召赴阙表》)相反,沈括的政治生涯在在熙宁十年(1077)发生突变。他因为提出免役法修正案,被戴上政治投机的帽子。六月,沈括被免去三司使、翰林学士、起居舍人,贬到宣州当一个地方官,脱离权力中心。也就是说,乌台诗案发生时,沈括人在宣州,京城的事情根本不知道。所以,无论怎么追溯“轼诗置狱”,都不可能“实本于括云”。
4,“元祐中,轼知杭州,括闲废在润,往来迎谒恭甚。轼益薄其为人。”
这一段更是莫名其妙。元祐间,苏轼知杭州,沈括在润州,如何“往来迎谒恭甚”?他们唯一见面的机会,就是有可能苏轼去杭州途中路过润州,去看望沈括,而不可能相反。因为苏轼的行踪沈括不可能掌握。
苏轼曾写文称赞过沈括石墨:“沈存中帅鄜延,以石烛烟作墨,坚重而黑,在松烟之上。”(苏轼《东坡志林卷五》)苏轼是怎么得到沈括石墨的呢?史学界有两种意见,一是沈括把石墨寄给苏轼,欲获名人效应;二是沈括居润州,苏轼知杭州,路过润州,两人见面获得。元丰三年(1080)沈括帅鄜延,同年苏轼谪居黄州,居无定所,沈括不可能知道他的地址。把石墨寄给苏轼,几乎不可能。元祐四年(1089),苏轼知杭州 ,沈括已居润州。苏轼路经润州访问沈括,至少时间上是可能的。在这之前,沈括要么在延州作战,要么贬居随州、秀州,两人无见面可能。如果真是在润州见面,那在苏轼心中,沈括分量很重,根本不存在“轼益薄其为人”。
综上分析,王铚《元祐补录》的内容,是令人质疑的。
三
其实,“乌台诗案”真正的背景有据可查。
元丰二年(1079),一纸调令,将苏轼从密州改知湖州。虽然是平调,但苏轼心里不爽。苏轼刚到湖州上任,他写一封《湖州到任谢上表》,以示感恩。按惯例苏轼只需例行公事,表示一下谢意即可。但是苏轼偏写:“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新进”一词,在当年是有固定意思的,代表突然晋升而无能的新党人士,暗讽他们在朝廷生事。
新党早就对苏轼藐视朝廷看不惯了。既然你来招惹我,我就办理你。他们疯狂收集证据,最后在王诜编辑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中找到苏轼讽刺朝廷的诗句作为确切证据。
六月底御史何正臣上疏,指责苏轼藐视朝廷,七月初御史舒亶、李定、李宜之等人接连上奏,七月底,以诗文涉嫌讪谤逮捕苏轼。
“乌台诗案”本质上说,还是苏轼自己惹的祸。当然,背景是朝廷党争,整个过程与沈括风马牛不相及。 南宋学者宋人编写的《东坡乌台诗案》(一卷,旧题宋朋九万编),通过整理、编纂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弹劾苏轼的原始案卷,详细记录了苏轼因“谤讪朝政”被捕入狱的过程,成为解密乌台诗案主要的史料来源,也没有与沈括沾边的内容。相关内容与《宋史 苏轼传》《续资治通鉴长编》相关内容一一对应,具有可靠依据。
以上所提史料,均没有提及“乌台诗案”与沈括有关。
四
最后,我们说说苏轼及家人、弟子记录的“乌台诗案”。
前面说了,深受案件打击的苏轼本人,在回忆案件过程中只字未提沈括。他的家人、弟子亦如此。
1,苏辙(1039–1112)苏辙作为乌台诗案亲历者,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详述案情,却未提沈括:“(轼)徙知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擿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狱具,上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苏辙《栾城后集·卷二十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苏辙明确将“言事者”指向御史台官员(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未提及沈括参与,间接否定王铚之说。若沈括确为告密主谋,苏辙作为至亲不可能隐去其名。
2,黄庭坚(1045-1105)“苏门四学子”之一的黄庭坚,元祐初参加《神宗实录》的编辑。此时旧党掌握着历史的书写权,但他并未在《神宗实录》里留下沈括告密苏轼的记载。明确记载核心人物为李定、舒亶、何正臣等。苏轼其他弟子,也均未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及沈括。如果沈括真如王铚所言“签帖以进,云词皆讪怼”导致乌台诗案,苏门弟子会放过沈括?
综上所述,王铚《元祐补录》关于沈括告密苏轼的记载,经不起史料推敲,且描述的内容为历史孤证,是不能采信的。
五
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一件事,余秋雨先生对沈括人品真的误读了。
需要说明的是,他对沈括的误读并不影响他在中国文化界的崇高地位和我个人对他的尊敬。
只是这种误读,大大影响了沈括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国人心中的好感度。我们需要有学术意义上的拨乱反正,还一位伟大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我对沈括的研究其实就是追溯沈括人品开始的。我在自媒体上连续发表“沈括溯源”的文章,最终成为我《漫谈沈括》一书的主要文字来源。我在研究沈括的时候发现,沈括不仅不是网络上认为的“小人”,相反,他是一位具有优异品格的古代知识分子。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是什么呢?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沈括身上,恰好体现了这一点。
1、他是一位对自然和社会都充满好奇并探究其奥秘的人, 并且善于用技术手段去破解现实问题的人。不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他都会首先考虑提供技术上的解决方案,成就了著名的“沈氏思维”。比如治水,他创“分层筑堰测量地形法”,要快速解决材料计量和地面丈量问题,他创造了“隙积术”、“会圆术”等数学公式。为了解决天文观察的准确性问题,他改造浑仪,提出了《浑仪》《浮漏》《景表》三仪。这些例子都说明沈括是一位勤奋好学,致力于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实干家。
2、他是一位对新事物非常敏感,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任何新东西一旦到了他手上,他就会通过创新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他对“指南针”、对“活字印刷术”的改进推广就是这样。他的创新,不但在技术层面,也体现在经济领域和社会制度上层面。他在权三司使的职务上,虽然时间不长,对官盐、茶法、改善货币流通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3、他是一位务实又体恤下层百姓的人。他看到皇帝要征用民车,西蜀禁盐,担心扰民,便大胆进言,分析利弊,让皇帝撤销了扰民政策。他看到“免役法”部分条款对贫困百姓造成伤害的时候,提出了降低平民“免役钱”的建议,甚至提出实施“差雇并行”方案,不惜为此丢了官,被贬谪地方。
4、他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人。在与辽国的外交斗争中更是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坚定维护国家的利益,寸土必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1对沈括使辽写的介绍详细。熙宁八年,沈括将出使辽国,“客皆为括危之,括曰:‘顾才智不足以敌忾为忧;死生、祸福,非所当虑也。’即日请对,上谓括曰:‘敌情难测,设欲危使人,卿何以处之?’括曰:‘臣以死任之。’”其气节,其胆略,和献身精神,被人敬重。
5、他还是一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人,即使是在谪居的日子里,也心系国家,绘制出最精确的全国行政地图《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使命。
6、他也是一位豁达的人,在人生的至暗时刻,他放下不公人生,把自己的一切所学,都投入到《梦溪笔谈》的创作上,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为后人留下那个时代的智慧成果。
一句话,他是一位希望为社会贡献创意,且能造福桑梓的人。
《宋史 沈括传》讲述了沈括大量的政绩:疏浚河流,救济灾民,编校书籍,删定条例,修起居注,研究天文,改进历法,巡查州县,废除苛政,严惩逃将,出使番邦,加强边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勤勤恳恳、恪尽职守、仗义执言的好官员。
《宋史 沈括传》还对沈括的博学做了概括:“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在正史上,沈括是多么优秀的存在。一位科学家的能力,一位古代官员的优秀品质跃然纸上。
这才是真实的沈括。
读到这里,沈括是杭州的耻辱,还是杭州的骄傲,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了吧。
来源:历史追寻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