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亏不是亏”?创新药投资的执念,是掘金还是填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09:21 1

摘要:“今天又加了10万创新药ETF,浮亏35%又怎样?筹码越多,未来赚得越多!浮亏不是亏,我的执念就是创新药!”

前言:一位创新药“死忠粉”的加仓独白,刺痛了多少投资者?

“今天又加了10万创新药ETF,浮亏35%又怎样?筹码越多,未来赚得越多!浮亏不是亏,我的执念就是创新药!”

凌晨三点,投资者老周在他的“创新药信仰群”里甩出这句话时,群里瞬间炸了锅。有人附和“药茅总会回来的”,有人质疑“别当接盘侠了”,还有人默默晒出自己连续定投500天的账单……

如果你也在投资创新药,或是对“越跌越买”的逆向操作心存疑惑,那这篇文章绝对能给你答案。我们将从下跌根源、长期价值、执念边界、实操策略四个维度,把创新药投资的底层逻辑扒个底朝天。

创新药板块的调整,绝非“市场瞎折腾”,而是多重逻辑共振的结果:

1. 政策之刀:医保集采的“降价冲击波”

从PD-1抑制剂到ADC药物,医保集采让创新药的“暴利时代”一去不返。以某款国产PD-1为例,集采前年销售额超50亿,集采后价格砍半,市场份额却没保住——这种“价量齐跌”的案例,让资本对创新药的盈利预期大打折扣。

更关键的是,集采常态化+医保谈判透明化,让创新药企业的“定价权幻觉”彻底破灭。投资者开始担忧:一款新药投入数十亿研发,最后却可能因医保谈判被压到“成本线”,这生意还怎么做?

2. 研发之痛:“九死一生”的产业魔咒

创新药研发从来是“烧钱无底洞”。某biotech公司为研发一款阿尔茨海默病新药,投入超30亿美元,耗时12年,最终因III期临床失败宣告破产——这种“全军覆没”的案例,在创新药行业并不鲜见。

更让资本焦虑的是研发同质化:国内超60%的创新药是“me-too”(跟随创新),真正的“first-in-class”(全球首创)不足5%。当赛道挤满了“仿创新”玩家,资本自然用脚投票。

3. 资本退潮:从“疯狂押注”到“用脚投票”

2020-2021年,创新药是资本宠儿,一级市场融资额年增超80%;但2022年至今,融资额腰斩,不少初创药企因“断粮”被迫卖身或关停。

资本逻辑很现实:前几年投的项目要么商业化不及预期,要么被集采打趴,再投新企业?先看看回报再说。

4. 全球联动:海外巨头的“估值压制”

美股创新药指数(XBI)从2021年高点下跌超60%,国内创新药企业的海外管线、license-out(对外授权)收入直接受冲击。更要命的是,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创新药的“信任阈值”提高——没有硬通货(全球多中心临床数据、欧美获批),休想获得高估值。

但在“惨跌”表象下,创新药的长期逻辑非但没被破坏,反而在“下跌中沉淀价值”:

1. 需求端:老龄化催生的“刚性刚需”

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5%,到2035年将突破20%。肿瘤、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基数呈“爆炸式增长”——以肺癌为例,每年新增患者超80万,而国产创新药的渗透率不足30%,空间多大?

更关键的是支付能力提升:居民医疗支出占比逐年提高,医保基金对创新药的“战略性投入”也在增加(2024年医保谈判新增创新药数量创历史新高)。

2. 技术端: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

ADC药物: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是全球首个国产ADC,目前在多个癌种适应症上攻城略地;

双抗药物: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的PD-1/CTLA-4双抗,开创肿瘤治疗新范式;

基因治疗:诺思兰德的血友病基因治疗药物已进入III期临床,一旦获批将填补国内空白。

这些“真创新”药物的出现,让市场看到中国创新药从“量变”到“质变”的可能。

3. 政策端:从“砍价”到“扶持”的底层逻辑转变

医保局的逻辑很清晰:压制“伪创新”,扶持“真创新”。对me-better、first-in-class药物,医保谈判给出“合理溢价”;对同质化严重的me-too药物,坚决“砍到地板价”。

这种“政策筛选”反而让优质创新药企脱颖而出——恒瑞医药的创新药收入占比已超40%,百济神州的海外收入占比超50%,这些企业正是政策红利的受益者。

4. 产业链端:CXO的“全球竞争力”撑腰

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CXO企业,在靶点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等环节的能力已对标全球顶级水平。它们不仅是国内创新药企的“研发后盾”,更是海外药企的“合作伙伴”——这种“全球产业链地位”,为创新药行业提供了“隐形背书”。

老周们的“浮亏不是亏”,本质是逆向投资思维。但逆向投资不是“闭着眼抄底”,我们得用“案例+数据”分清“真价值”和“伪执念”:

1. 先看“惨烈板块飞升”的共性:为何有些板块能逆袭?

光伏板块:2018年因“531新政”暴跌后,靠技术迭代(PERC→TOPCon)+成本下降(硅料价格腰斩)+全球需求爆发,3年涨幅超5倍;

新能源汽车板块:2019年因补贴退坡下跌后,靠技术突破(续航超600km、快充15分钟)+政策扶持(双碳目标)+产业链全球化,4年涨幅超10倍;

这些板块的“飞升”,都符合“需求真实+技术落地+政策长期支持”的铁律。对照创新药:

需求:老龄化是“不可逆”的真实需求;

技术:ADC、双抗等技术已进入“商业化收获期”;

政策:医保对真创新的支持是长期方向。

逻辑上,创新药具备“飞升”的底层条件。

2. 再看创新药的“执念陷阱”:哪些坑会让你“死扛到死”?

伪创新陷阱:某药企宣称“全球首创”,实则是对海外已淘汰靶点的“翻新”,这类企业在行业洗牌中必然被淘汰;

管线断层陷阱:某药企靠一款“爆款PD-1”打天下,但后续管线全是“me-too”药物,一旦PD-1专利到期,业绩必然“断崖式下跌”;

国际化失败陷阱:某药企花重金做海外临床,却因“数据不达标”被FDA拒之门外,数亿投入打了水漂。

作为普通投资者,要在创新药赛道赚钱,需构建“选标-择时-风控”的闭环体系:

1. 选标:从“押个股”到“布局产业链”

个股选择:

看管线厚度:恒瑞医药在研管线超100个,涵盖肿瘤、代谢、自身免疫等核心领域;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已在全球40+国家获批,是“真·全球化”药企;

看商业化能力: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年销售额超40亿,是国产PD-1的“盈利标杆”;

看国际化进展: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在海外获批,license-out收入超10亿美元,是“出海成功典范”。

ETF/基金选择:

创新药ETF:覆盖恒瑞、百济、信达等龙头,分散个股风险;

主动基金:关注基金经理对创新药产业链的“细分赛道挖掘能力”,比如是否布局CXO、创新器械等“第二增长曲线”领域。

2. 择时:“慢慢加”的正确姿势

定投策略:将资金分成12-24份,每月定投。当创新药指数PE(市盈率)处于历史10%分位以下时,可“加倍定投”;

左侧布局+右侧确认:

左侧:基于“估值底部+政策底”逢低建仓,比如2024年医保谈判后创新药的“错杀区间”;

右侧:等待“技术突破消息(如某新药III期临床成功)、订单放量(如某ADC药物销售额超预期)”等信号确认后加仓。

3. 风控:牢记“浮亏不是亏,但死扛会亏死”

设置止损线:若买入后行业逻辑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医保政策转向“全面压制创新”、出现“颠覆性技术替代”),必须止损;

仓位管理:创新药属于“高风险高波动”板块,总仓位建议不超过投资组合的20%;

分散配置:可搭配CXO、创新器械等“创新药产业链”标的,进一步分散风险。

结语:在“执念”与“理性”间寻找平衡

老周的“浮亏不是亏”,是对创新药长期价值的“信念坚守”,但这份坚守必须建立在**“行业真有前景、标的真有竞争力、操作真有章法”**的基础上。

创新药的“飞升”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前提是你能在“泥沙俱下”的下跌中,分辨出“真金”与“黄沙”。

最后,不妨参与一个互动:你对创新药的“执念”有多深?是“定投躺平派”,还是“择时博弈派”?

(本文数据截至2025年9月,行业政策、企业管线请以最新公告为准。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来源:星愈情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