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黄道婆》沪浙巡演收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09:14 1

摘要:“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9月19日21时许,在上海市艺海剧院,一首松江童谣旋律渐歇,琼剧《黄道婆》落下帷幕。为期近两周的琼剧《黄道婆》赴沪浙演出交流活动正式画上了句号。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9月19日21时许,在上海市艺海剧院,一首松江童谣旋律渐歇,琼剧《黄道婆》落下帷幕。为期近两周的琼剧《黄道婆》赴沪浙演出交流活动正式画上了句号。

9月7日至19日,13天,上海、浙江两地,170多位演职人员,4场演出,4场交流活动,站上白玉兰奖、中国戏剧节两个重量级舞台。用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的话说,这是该院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长时间、意义深远的演出交流活动。

琼剧《黄道婆》是省琼剧院“三年磨一戏”“十改剧本”的精良之作,编剧、导演、演员等阵容“大咖”云集。此次沪浙之行,是“黄道婆”的回乡之旅,也是琼剧的“破圈”探索。

《黄道婆》实现琼剧发展史上的两大重要突破:一方面,它代表琼剧首次参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这一中国戏剧领域的权威奖项,为琼剧争取到全国性艺术评价体系的关注;另一方面,它继琼剧《王国兴》之后,阔别十年再度登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续写了海南地方剧种与国家级戏剧盛会的渊源。

完整看完《黄道婆》演出后,上海市民陈翠新直言既感动又震撼:“今天的演出太精彩了!剧情好看、唱腔有韵味,希望以后能在上海看到更多这样精彩的琼剧。”

在13天的交流演出活动中,对于琼剧,许多上海、浙江的观众都给出了像陈翠新这样评价——感动、震撼、好看、期待。

作为一门扎根海南的地方剧种,即便全程用海南方言演绎,琼剧不仅不会让观众感到理解隔阂,反而因这份浓郁的地域特色更添独特韵味。

“一开始听海南方言确实需要适应几分钟,但很快就被紧凑的剧情、婉转的音乐勾住了注意力。况且现场有字幕辅助,理解起来一点不费劲。” 浙江观众肖雯雯分享观剧感受,说这场演出彻底为她打开了“戏曲新世界”,期待有更多琼剧走出海南,让更多人看到这门艺术的精彩。

琼剧《黄道婆》以元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生平为蓝本,七百多年前,黄道婆远赴海南研习黎锦技艺,带回江南后改良当地棉纺技术,极大推动了全国纺织业的发展。因此,此行不仅剧中融入大量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元素,在舞台之外,更主动走进学校、社区,展示琼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海南非遗,与大中小学学生、上海市民近距离互动,传播海南特色文化。

“戏曲和非遗的搭配展示,能产生1+1>2的传播效果。”参加此次活动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说。这几天走下来,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黎锦人气特别旺,不管是学校、社区、文化场馆,都有很多人愿意了解黎锦,主动问怎么织、怎么买。

在杨济铭看来,白玉兰奖、中国戏剧节等国家级平台,是检验戏剧艺术水准的“试金石”。琼剧作为海南本土文化的“活化石”,以《黄道婆》为载体站上这些高规格舞台,既能让全国观众领略琼剧的独特韵味,更能让剧种知名度与剧目影响力实现质的提升。

“这是海南文化主动‘走出去’的关键一步。”杨济铭说,这次演出交流活动已超越琼剧艺术本身,延伸至非遗保护、文旅融合、教育传承等多个领域,建立起长三角与海南自贸港的文化交流通道,展示了自贸港的文化自信名片。下一步,省琼剧院将继续推动琼剧走向全国、迈向世界,让这门“小剧种”持续在更广阔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