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开空调,邻居来蹭凉,聊天抽烟影响孩子学习,只得闭门谢客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08:45 1

摘要:"大郑,你这空调真舒服啊,比我们单位的还好使。"六月的一个晚上,张大爷不请自来,坐在我新装的空调下,满足地眯起了眼睛。

不得已的决断

"大郑,你这空调真舒服啊,比我们单位的还好使。"六月的一个晚上,张大爷不请自来,坐在我新装的空调下,满足地眯起了眼睛。

那是1998年,夏天的热浪一波接一波地涌来,仿佛要把人的骨头都烤酥了。

我们小区里能装上空调的人家不多,大多数人还在靠电扇度夏,有些甚至只能用蒲扇。

刚刚下过一场雷阵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但丝毫没能带走那股闷热。

我家住在一栋六层楼房的四楼,是单位在九十年代初分的福利房,七十多平米,两室一厅的格局,在当时已经算是不错的条件了。

客厅里那台二十一寸的"长虹"彩电,是我前年花了两千多买的,现在正播着《新闻联播》。

我刚给儿子小峰报完补习班,勒紧裤腰带装了这台"春兰"牌空调。

那时候,一台普通的家用空调要三四千元,几乎相当于我两个月的工资。

正赶上小峰中考,我和妻子李芳商量着得给孩子创造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这才咬牙装了这台当时还算是"奢侈品"的电器。

"张大爷,您尝尝我家新买的茶叶。"我笑着递过去一个带盖的玻璃杯,茶叶是前几天单位发的福利。

张大爷今年六十有五,退休前在市里的钢铁厂做车间主任,在我们小区里算是资格老、辈分高的人物。

他接过茶杯,吹了吹漂浮的茶叶,咕噜咕噜地喝了一大口,然后满足地舒了口气:"啧啧,这日子,比以前强多了,想当年咱们那会儿,别说空调了,电扇都是奢侈品呢!"

我笑着附和,心里却盘算着,今天他应该不会待太久吧?

小峰正在卧室里做题,门虽然关着,但屋子隔音不好,张大爷洪亮的声音肯定会影响到他。

李芳从厨房探出头来,给我使了个眼色。

没想到,这一来就是习惯。

第二天傍晚,我刚下班骑车回家,就看见张大爷和他老伴儿站在楼下东张西望。

一看见我,张大爷就像找到了主心骨,一脸笑容地迎上来:"大郑回来啦!等你半天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硬着头皮问:"张大爷,有事吗?"

"没啥事,就是家里太热了,想上你家坐坐。"他笑呵呵地说,仿佛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他身后的张大妈手里还拎着一个塑料袋:"给你们带了两个西瓜,刚从集市上买的,可甜了。"

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我哪里好拒绝?

就这样,接下来的日子,张大爷和张大妈成了我家的常客。

起初,我和李芳还能笑脸相迎,张大爷也确实带来了不少东西,时而是几个新鲜的黄瓜,时而是刚摘的桑葚,仿佛这样就能心安理得地在我家的空调下消磨大半个晚上。

可随着时间推移,问题渐渐显现出来。

张大爷年轻时在钢铁厂上班,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那时候,厂里经常发"大前门"香烟当福利,一包才一块多钱,比现在的软中便宜多了。

他那"大前门"的烟味,浓烈刺鼻,弥漫在我们不大的客厅里,挥之不去。

李芳是个干净爱清洁的人,每天早晚都要拖地擦桌子,闻不得一点烟味。

她悄悄跟我抱怨:"你说怎么办?小峰中考复习正紧张,这烟味呛得他直咳嗽,窗帘、沙发套都得拿去洗了。"

我试探着提醒过张大爷:"老张啊,家里有孩子学习,能不能少抽点?"

张大爷爽快地答应了,拍着胸脯保证:"行行行,我知道了,为了小峰,我忍着!"

却总是"一时忘了",刚说完没抽,转眼间就又点上了一根,烟灰掉在地上,还得李芳去收拾。

更令人头疼的是,张大爷性格开朗,说话声音特别大,那是在钢铁厂里养成的习惯,不自觉地就把音量提高了。

他讲起当年的故事来滔滔不绝,我不得不一边附和,一边担心打扰到正在学习的小峰。

有时候张大爷还会带两位棋友来,三个老头围着茶几下象棋,烟雾缭绕中,谁赢谁输,争得面红耳赤。

一天晚上,我回到家,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浓重的烟味。

客厅里,张大爷和两位老伙计正杀得热闹,烟灰缸里的烟头堆成了小山,茶几上还放着几瓶汽水和一包瓜子皮。

我环顾四周,没看见小峰,李芳在厨房里做饭,脸色不太好看。

"小峰呢?"我放下公文包,低声问道。

李芳朝阳台的方向努了努嘴:"你自己去看看。"

我走到阳台门口,看见小峰正端着课本坐在狭小的阳台上看书。

初夏的蚊子已经开始活跃,他一边看书一边挥手驱赶,胳膊上已经有了几个包。

阳台上堆着我们的自行车和一些杂物,他只能在一个小角落里挤着。

"怎么在这儿学习?"我问,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客厅太吵了,还有烟味。"小峰小声回答,眼睛却没离开书本。

他已经十五岁了,个子窜得很快,但还瘦瘦的,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学习一直很用功。

那一刻,我的心被刺痛了。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家里条件差,常常是趴在煤油灯下看书,眼睛都熏红了。

那时候,我发誓如果有一天我当了父亲,一定要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

可现在呢?我花了血汗钱装的空调,不是为了让儿子能够安心学习吗?

结果却让他挤在又热又闷的阳台上,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

那天晚上,送走张大爷他们后,李芳在厨房里摔了碗。

"你就不能拒绝他们吗?"她红着眼睛质问我,"装空调是为了谁?是为了那些老头儿来下棋聊天抽烟吗?"

我无言以对。

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两周,小峰的黑眼圈越来越重,期末考试成绩也出来了,较上次下降了不少。

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语气严肃:"郑先生,小峰最近是不是有什么情况?数学退步了十几分,这在他身上很少见啊。"

李芳一听到这个消息,当场就哭了:"都是因为那个老头子!天天来蹭空调,害得孩子没法好好学习!"

我知道事情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在我们那个年代,特别是在小区这种熟人社会里,公开拒绝老人来访是很失礼的行为。

何况张大爷在小区是有威望的人物,曾经帮过很多人。

晚上,我辗转反侧,想着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李芳躺在床上抹眼泪:"小峰上次模拟考试,数学退步了十几分。他班主任说,最后这一个月至关重要。你说,我们省吃俭用装空调是为了啥?却便宜了别人家!"

她说得没错,这台空调花了我们三千多,当时单位里刚发了一笔奖金,本来想存起来给小峰将来上高中用的,但看他学习太辛苦,就先改善了学习条件。

我们家的生活其实并不宽裕,我在一家国企做科员,李芳在百货商店当售货员,两人工资加起来也就两千出头。

九十年代末,国企改革,不少人下岗,我们能保住工作已经是万幸。

小峰从小懂事,知道家里不容易,从不乱花钱,连最基本的零花钱都很少要。

想到这里,我心一横,决定必须采取行动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在门上贴了张纸条:"家有考生,备战中考,暂停来访,敬请谅解。"

贴完纸条,我的心跳得厉害。

这在我们小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几乎等同于公开"断交"。

小区里的人情关系复杂而微妙,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眼里,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人,落下话柄。

果然,不出三天,我就听说张大爷在楼下大声嚷嚷。

"瞧瞧,这些年轻人,有了点儿出息就变了!当初他家孩子发高烧,是谁半夜开车送医院的?我不过是去他家坐坐,至于这样吗?"

张大爷的嗓门很大,站在楼下就能让整栋楼的人都听见。

小区里的邻居看我的眼神都变了,仿佛我成了一个忘恩负义、势利眼的小人。

有几位大妈甚至当着我的面指指点点:"穷人一旦翻身,就忘了自己是谁了。"

"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啊,一点人情味都没有,老人不容易,上他家坐坐怎么了?"

上班路上遇到李阿姨,她是小区里的"活报纸",什么事都知道。

她意味深长地说:"郑啊,别看张大爷就那么回事,他可是我们小区的老好人,当年张大嫂生病,是他一个人背着上医院的呢。那时候没电梯,从六楼一直背到马路上,自己累得差点背过气去。这样的人,你也好意思得罪?"

我心里更不是滋味了。

确实,张大爷人不坏,就是有点儿不懂分寸。

可我也是为了孩子啊,小峰的中考关系到他的前途,我不能因为所谓的"人情"就牺牲孩子的利益。

恰在这时,物业公司来人上门收物业费。

那个小伙子是新来的,不太熟悉情况,闲聊中不经意地提到:"听说您家不让张大爷来了?其实他挺不容易的,老伴儿患了风湿性关节炎,夏天一到,关节痛得厉害。。"

我一愣:"张大妈病了?"

"可不是嘛,"小伙子接着说,"张大爷这些年省吃俭用,就为了给老伴买药。他们家退休金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听说他老伴年轻时为了照顾他和孩子,积劳成疾,现在医药费一个月就得四五百呢。"

听到这里,我心里有些震动。

没想到张大爷家里还有这样的难处。

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

我想起小时候在农村,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情景。

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我家的煤炉子坏了,是隔壁王大爷二话不说,把我们一家三口接到他家住了三天,直到炉子修好。

虽然他家也不宽敞,但那种人情温暖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难道反而变得冷漠了吗?

第二天,我改变了纸条上的文字:"小峰复习备考,恳请安静。欢迎老邻居来纳凉,只是烟请少抽,音量请控制。谢谢理解!"

我想着这样既照顾了张大爷的面子,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应该能两全其美。

出乎意料的是,张大爷再没来过。

开始我以为他是生气了,后来听小区里人说,张大爷拗不过老伴,花了一千多买了台二手空调,安在了他们卧室里。

"那钱可是他攒了好久准备给老伴买药的啊,"邻居们议论纷纷,"都是被郑家逼的。"

听到这些话,我心里五味杂陈。

一方面,我确实有些歉疚;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自己的选择没错——小峰的学习是第一位的。

中考如期而至,考场就设在小峰的学校。

送他进考场那天,我和李芳在校门口碰到了张大爷。

他也是来送孙子的,看见我们,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打了个招呼,但明显比以前冷淡了许多。

我想上前解释,却不知从何说起。

回到家,我和李芳商量了一番,决定还是要找个机会和张大爷好好谈谈。

毕竟是多年的邻居,总这样生分下去也不是办法。

中考结束那天,小峰回来说感觉考得不错。

我们全家都松了一口气,仿佛肩上卸下了一块大石头。

晚饭后,我拿了两瓶啤酒和一盒月饼——是单位刚发的中秋节福利,提前到的——敲开了张大爷的门。

"大爷,小峰考完了,这不,来向您赔个不是。"我站在门口,有些局促地说。

张大爷正在用蒲扇给老伴扇风,他们家的空调看来是坏了,室内温度很高。

张大妈坐在一张竹躺椅上,脸色有些苍白,腿上还搭着一条湿毛巾。

见我进来,张大爷脸上有些尴尬:"郑啊,你这是干啥?"

"大爷,这段时间确实是我考虑不周。"我真诚地说,"小峰中考在即,我太紧张了,怕影响他复习,就……就贴了那张纸条。其实不是针对您老人家,实在是——"

"哎呀,我懂,我懂。"张大爷挥挥手,打断了我的话,"想想也是,孩子学习重要。我那时候气不过,说了些混账话,你别往心里去。"

我这才注意到,他们家的电风扇坏了一个扇叶,转起来"咔咔"直响。

屋子里闷热潮湿,墙角还有些发霉的痕迹。

我从身后拿出一个包装好的盒子:"大爷,这是我家闲置的一台电风扇,虽然比不上空调,但总比没有强。听说您家空调坏了?"

张大爷的眼圈红了,接过风扇,轻轻放在桌上:"你这孩子,还记着我们老两口。是啊,那二手空调没用几天就坏了,修都修不好,算是白花钱了。"

我心里一阵愧疚,想必张大爷为了这台空调花了不少积蓄。

"大爷,您别客气。以后天热了,您和大妈随时可以来我家坐坐,就是希望您能少抽点烟,声音小点,孩子学习要紧啊。"

张大妈在一旁插话:"老张,我早就跟你说了,人家孩子学习要紧,你还非得去打扰人家。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难处,咱老年人要理解。"

"知道了知道了。"张大爷笑着应道,转向我,"小峰考得怎么样?有把握不?"

"他自己说还行,具体得等成绩出来才知道。"

张大爷点点头:"那孩子聪明,肯定没问题。比我家那个强,整天就知道玩游戏,考试从来不及格。"

话匣子一打开,我们就聊起了天。

那天晚上,我们坐在张大爷家的小客厅里,喝着啤酒,吃着月饼,谈起了各自的年轻岁月。

张大爷讲起他当年如何在钢铁厂里当先进工人,如何在困难时期帮助过邻居们。

"那会儿啊,别说空调了,连电扇都是稀罕物。"张大爷回忆道,"夏天热得不行,车间里四五十度,汗水顺着脸往下流,衣服能拧出水来。"

"可不是嘛,"张大妈接话,"那时候厂里的宿舍条件差,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一家三口挤在一起。夏天热得睡不着觉,只能把凉席铺到楼道里,全家老小睡楼道。"

我也讲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如何跟着父母下地干活,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的往事。

我这才明白,张大爷来我家蹭空调,多少也有些自尊心的考量——曾经帮助过别人的人,也会需要被人温暖。

他本是小区里有威望的老人,退休后地位和影响力渐渐下降,加上经济条件不宽裕,这些变化让他有些失落。

听着张大爷讲述那些充满艰辛却又温情的往事,我心里对他多了几分理解和敬意。

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酒也喝完了。

我起身告辞,张大爷把我送到门口,拍了拍我的肩膀:"郑啊,你是个好后生。这次的事,是我不对,以后我会注意的。"

回家路上,李芳挽着我的手说:"其实,大爷人挺好的,就是不太懂得分寸。"

我点点头:"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也需要界限。真正的情谊,不在于无原则的迁就,而是适时的关怀和坦诚的交流。"

小峰的中考成绩很快出来了,比预期的还要好,被市重点高中录取了。

我们全家都很高兴,决定请几位邻居吃顿饭,张大爷和张大妈自然也在邀请之列。

那天,我们在小区附近的一家农家乐聚餐。

桌上摆着家常菜,啤酒和汽水一应俱全,大家吃得兴高采烈。

张大爷穿了件干净的衬衫,看起来精神不少。

他举起酒杯,郑重其事地说:"来,敬小峰一杯,祝贺他考上重点高中!老郑啊,你有个好儿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我连忙站起来回敬:"也谢谢大爷的关心和理解。如果没有您的体谅,小峰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复习环境。"

席间,小峰给张大爷倒了杯可乐,笑着说:"张爷爷,我上高中了,您有空常来我家坐坐,不过——"

他狡黠地眨眨眼,"抽烟得去阳台啊!"

一屋子的笑声,在夏日的晚风中荡漾开来。

那年深秋,我们小区组织了一次公共活动,清理小区内的杂草和垃圾。

张大爷和我被分到一组,负责清理一片荒废的角落。

干活间隙,他递给我一根烟,自己也点了一根,在户外的空气中,烟味似乎也不那么刺鼻了。

"郑啊,"他吐出一口烟圈,"那会儿我天天往你家跑,其实也是有私心的。"

"我知道,家里太热,大妈的关节炎。"

"不光是这个。"张大爷看着远处,眼神有些迷离,"退休后,人就像被社会遗忘了一样。以前在厂里,大家都叫我张主任,走到哪儿都有面子。现在呢?就是个老头子,谁还把你当回事?"

我默默听着,没有打断。

"所以啊,我去你家,一来是为了凉快,二来也是想找点存在感。看到你们年轻人尊重我,我心里就踏实。"

他掸了掸烟灰:"那天你贴了纸条,我气坏了,觉得连你都不尊重我了。后来想想,是我自己不懂事,太自以为是。"

"大爷,您别这么说,错在我,没有考虑您的感受。"

"不,你做得对。"张大爷认真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不该那么自私。现在我明白了,尊重是相互的,我要尊重你们的空间,你们才会尊重我的需要。"

冬天来临前,张大爷的老伴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

我和李芳轮流去医院看望,帮着张大爷照顾老人。

出院后,小峰主动提出,每天放学路过张大爷家,帮他们买些日用品和药品。

春节那年,我们邀请张大爷和张大妈来家里吃年夜饭。

电视里放着春节联欢晚会,屋子里暖洋洋的,张大爷破天荒地没有抽烟,说是新年的决心,戒烟保健康。

看着他们和乐融融的样子,我心里也暖融融的。

有时候,生活中的小摩擦反而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和真实。

人生如此,邻里之间,需要真诚,也需要界限;需要温暖,也需要理解。

在这个日益陌生化的社会里,能有这样的邻里关系,或许已经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了。

来源:那一刻旧时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