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沂客户端讯“楼道灯亮了,垃圾清运及时了,停车有秩序了,这物业费交得心里踏实!”近日,在临沭县沭河花园小区,业主李女士一边扫码缴纳物业费,一边笑着向物业工作人员说。这一幕,正是临沭县以“府院联动”机制破解物业纠纷、激活基层治理活力的生动注脚。
从矛盾上交到源头化解
临沭“府院联动”绘就社区治理新图景
在临沂客户端讯“楼道灯亮了,垃圾清运及时了,停车有秩序了,这物业费交得心里踏实!”近日,在临沭县沭河花园小区,业主李女士一边扫码缴纳物业费,一边笑着向物业工作人员说。这一幕,正是临沭县以“府院联动”机制破解物业纠纷、激活基层治理活力的生动注脚。
物业法律法规宣传进社区
问题导向:一场破解“物业困局”的基层探索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物业纠纷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老大难”——业主因服务不到位而拒缴物业费,物业因收不到费用而降低服务标准,双方陷入“恶性循环”;而传统调解模式中,行政部门懂政策却缺法律支撑,法院懂法律却难触达一线,导致大量纠纷“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
今年3月,临沭县以“府院联动”为抓手,由县住建局、县人民法院、街道等联合成立物业纠纷调解中心,将矛盾化解阵地前移至社区一线,探索出“小区和解、社区化解、中心调解、司法保障”的梯次过滤机制,让物业纠纷“吸附在源头、化解在诉前”。
法官对物业纠纷常见问题进行解答
机制创新:多方联动激活治理“神经末梢”
“过去调解物业纠纷,最头疼的就是‘专业不对口’——懂政策的不会做思想工作,会做工作的不清楚法律边界。”调解中心负责人高志行坦言。如今,“行政部门统筹+法院专业指导+基层力量落地”的模式彻底打破了这一困局:住建部门负责行业监管,法院提供法律指导,街道社区干部、物业代表、业主委员会委员等一线力量参与调解,形成“法律兜底、情感沟通、服务提升”的综合治理闭环。
在具体实践中,调解中心创新“前端治理”工作法,变被动受理为主动问需。针对某小区41户业主长期拖欠物业费的“硬仗”,调解员没有急于催费,而是带着问卷逐户走访,收集到垃圾清运不及时、停车混乱等40余条意见,形成“问题清单”后督促物业限期整改。当健身器材修复、停车位划设、楼道照明完善等整改措施落地后,业主态度悄然转变——35户业主主动补缴物业费4.8万元,剩余6户业主也在后续沟通中达成和解。
“调解不是‘和稀泥’,关键要找准矛盾症结。”调解员杨会宪举例说,过去业主常以“房屋漏水”为由拒缴物业费,却分不清“公共区域”与“专有部分”的责任划分。如今,调解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物业合同条款,用“案例+法条”讲清责任边界,业主心服口服。
长效治理:从“解决个案”到“规范一片”
为推动物业服务质量持续提升,调解中心建立红蓝档案制度:将履职不到位的物业公司记入“红色档案”,联合住建部门督促整改并通过“红黑榜”进行公示;将无故欠费的业主记入“蓝色档案”,通过法院速裁快审强化履约责任。这一奖惩机制,倒逼物业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服务。
针对部分业主避而不见的沟通难题,调解中心在法院指导下开展向欠费业主下达《缴费告知书》试点,不仅列明业主法律义务、欠费后果,更附上维权渠道;同时制作物业法律知识短视频,在社区微信群、公众号广泛传播,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典型案例庭审,用“身边事”讲“身边法”。数据显示,运行6个月来,调解中心共受理物业纠纷443件,成功调解171件,收回欠缴物业费32万元;进入诉讼的案件同比下降7.14%,更多矛盾在小区楼道、社区广场得到化解。
治理成效:从“矛盾对立”到“和谐共生”
“现在物业费收缴率从60%提升到85%,业主满意度调查从‘勉强及格’到‘普遍好评’。”沭河花园小区物业经理王芳感慨,调解中心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推动了物业与业主的“双向奔赴”——物业主动公开收支明细、定期召开业主议事会,业主则通过“随手拍”小程序反馈问题,形成服务—监督—改进的良性循环。
“社区治理的核心是人,关键在‘有事好商量’。”临沭县住建局局长高冬子表示,“府院联动”机制的本质是将矛盾化解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多元主体协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让社区从“问题场域”变为“温馨家园”。
从憋着气拒缴到心甘情愿补缴,从矛盾上交到源头化解,临沭县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既要接得住群众诉求,更要解得开矛盾症结;既要靠“绣花功夫”做好细节,更要靠系统思维构建长效机制。这一探索,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样本。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秦承军 通讯员 陈秀焘 张忠山
编辑:李婷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