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科技启动,加仓+创新药配置,这波行情普通人咋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06:18 1

摘要:最近,投资圈被一张“恒生科技启动,加仓,创新药也加了一点”的截图刷爆了(就像你看到的这张)。有人拍大腿懊悔“早没多买”,有人犯嘀咕“现在加仓会不会站山顶”,还有人好奇“这俩板块为啥突然一起动?”。

最近,投资圈被一张“恒生科技启动,加仓,创新药也加了一点”的截图刷爆了(就像你看到的这张)。有人拍大腿懊悔“早没多买”,有人犯嘀咕“现在加仓会不会站山顶”,还有人好奇“这俩板块为啥突然一起动?”。

作为深耕港股、A股十年的财经博主,我想说:这次恒生科技的“启动”,绝非“一日游”,背后是政策松绑、业绩超预期、资金抢筹的三重共振;创新药的同步上涨,也不是巧合,而是“高弹性+稳增长”资金配置的必然选择。今天咱们把这两个方向从“底层逻辑”到“实操方法”拆透,让你看清现在该不该跟、怎么跟。

一、恒生科技:从“跌麻了”到“领涨”,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政策底:高层喊话+真金白银,打消市场顾虑

今年以来,针对港股科技企业的利好持续释放:

监管定调: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彻底扭转了“平台经济被打压”的市场预期;

制度优化:8月香港证监会、港交所联动,简化中概股回归港股的流程(如小鹏、理想这类企业,回港二次上市更便捷),降低了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

资金托底:国家队(外汇局旗下中投公司、社保基金)通过港股通持续增持腾讯、美团等核心标的——腾讯前十大股东中,国家队持股比例已从去年的12%提升至15%。

这些政策不是“口头利好”,而是真金白银的支持,直接让市场对“平台经济监管”的担忧落地,资金敢大胆进场了。

(二)业绩底:巨头财报“打脸”看空者,证明“仍有增长”

过去市场认为互联网企业“增长见顶”,但最新财报却给出“反转信号”:

腾讯:二季度营收1546亿元,同比增11%;游戏业务因《黑神话:悟空》《王者荣耀》海外版爆发,增速超18%;广告业务受益于电商复苏,同比增15%;

美团:二季度外卖订单量同比增20%,到店酒旅业务营收增30%,核心本地生活基本盘愈发稳固;

阿里巴巴:国际电商(速卖通、Lazada)营收增25%,云计算业务在大模型(如通义千问)加持下,政企订单量环比增40%。

巨头们用财报证明:“不仅没倒,还在AI、国际业务等新领域找到增长曲线”,这让机构彻底改变对“恒生科技=夕阳行业”的认知,开始重新配置。

(三)资金底:北向+外资+杠杆资金,三路资金集体抢筹

资金流向是行情的“温度计”:

北向资金:8月以来,通过港股通净买入恒生科技ETF超50亿元,创今年单月净买入新高;

外资机构:高盛、摩根士丹利纷纷上调恒生科技指数目标价(从3800点上调至4500点),旗下基金加仓腾讯、小米的比例环比增30%;

杠杆资金:香港市场孖展(融资融券)余额中,恒生科技成分股占比从7月的12%升至18%,短线资金加杠杆博弈的意愿强烈。

三路资金同时进场,直接推动恒生科技指数从6月低位(3500点)涨至目前4200点,且成交量持续放大——这是“趋势性行情”的典型特征,而非短期反弹。

二、创新药:跟着恒生科技“喝汤”,还是自身有硬逻辑?

(一)“高弹性+稳增长”,成资金配置“最优解”

恒生科技涨,创新药也涨,看似巧合,实则是资金“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选择:当市场风险偏好提升(恒生科技代表高弹性),但资金又想“守住基本盘”,创新药的“双属性”就成了首选——

成长属性:老龄化加剧(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2.8亿)+创新药出海(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海外年销超10亿美元),行业长期增长确定;

避险属性:药品是“刚需”,即便经济下行,肿瘤、糖尿病等大病用药需求也不会减少,且医保托底(创新药进医保后销量暴增)。

比如8月市场波动时,恒瑞医药、百济神州逆势小涨,就是资金在“高弹性(恒生科技)”和“稳增长(创新药)”间做配置的体现。

(二)创新药自身的“三大催化剂”,推动行情爆发

创新药能涨,更核心是自身逻辑够硬:

政策红利:医保谈判从“一刀切砍价”转向“分层博弈”——真正创新的“全球首创(First-in-Class)”药物,医保给出“合理溢价”(如荣昌生物ADC药物进医保后,年销售额从5亿跳升至20亿);

出海突破:中国创新药不再是“仿制药换皮”,而是“全球同台竞技”——恒瑞PD-1通过授权给美国药企,拿到10亿美元里程碑付款;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在欧盟获批用于食管癌治疗;

技术突围: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中国企业与全球同步甚至领先——科伦博泰的TROP2-ADC,临床数据比国际药企Immunomedics更优,已授权给默沙东,拿到13亿美元预付款。

这些变化让创新药企业从“烧钱研发”进入“盈利兑现期”——恒瑞医药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35%,百济神州二季度由亏转盈(净利润5亿元),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机构仓位变化:从“低配”到“标配”

公募基金二季报显示:对创新药的持仓比例从一季度的5.2%提升至7.8%,对恒生科技的持仓从8.5%提升至10.2%——机构在同时加仓这两个方向,说明它们是“同源资金”驱动(即追求“高弹性+稳增长”组合),并非偶然联动。

三、现在加仓,是机会还是陷阱?(附实操策略)

(一)恒生科技:分批布局,盯紧核心标的

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众多,但真正具备“定价权”的是以下几家:

腾讯:社交(微信、QQ)+游戏(全球TOP3游戏公司)+云服务(国内政企市场份额第二),港股“压舱石”,适合长期持有;

美团:本地生活绝对龙头(外卖+到店酒旅市占率超80%),受益于消费复苏,弹性最大;

小米集团:AI手机(小米14系列搭载澎湃OS+大模型)+智能汽车(SU7量产在即),新业务想象空间足,波动也大;

中芯国际:半导体制造核心(14nm工艺成熟),受益于国产替代,业绩周期属性明显。

操作策略:

定投党:每周定投恒生科技ETF,分摊成本,持有周期3-6个月;

波段党:等指数回踩10日均线(当前约4100点)时加仓,若跌破20日均线(约4000点)则减仓,做波段;

个股党:逢低买入上述核心标的,设置10%止损位(若买入后下跌10%,果断止损)。

(二)创新药:选龙头+看管线,长期持有

创新药是“长坡厚雪”赛道,适合长期布局,核心看三点:

研发管线:是否有“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或“同类最佳(Best-in-Class)”药物——如恒瑞的双抗药物SHR-1701(用于肺癌)、百济的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用于卵巢癌);

商业化能力:能否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收入——恒瑞有国内最强的销售团队(超1万人),百济在海外(美国、欧洲)布局了超300人的商业化团队;

估值水平:目前创新药龙头PE(动)在30-50倍,处于历史中位数附近,不算高估也不算低估。

操作策略:

长期持有:配置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三家龙头,各买1/3,组成“创新药组合”,持有1-3年;

定投基金:定投创新药ETF,或主动管理型医药基金(如中欧医疗健康混合);

短线博弈:不建议!创新药短线波动小,赚的是“企业成长的钱”,而非“题材炒作的钱”。

四、风险提示:这两个“雷”,千万别踩

(一)恒生科技的潜在风险

美股波动传导:恒生科技成分股多为中美双重上市,美股科技股的波动会直接影响港股(如美联储超预期加息,美股大跌,恒生科技可能跟跌);

监管政策反复:平台经济监管虽缓和,但不排除对某类业务(如直播带货、数据安全)出台新政,影响企业业绩。

(二)创新药的潜在风险

研发失败风险:创新药研发成功率不足10%,若某款寄予厚望的新药临床三期数据不及预期,股价可能“腰斩”(如2023年某药企PD-1海外临床失败,股价单日跌20%);

医保谈判超预期压价:若医保谈判对创新药“砍价幅度过大”,会直接压缩企业利润(如某ADC药物原本预期年销30亿,医保砍价后年销仅15亿)。

恒生科技和创新药的上涨,是政策、资金、业绩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瞎涨”。但投资从不是“别人说加仓就冲”,得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能拿3年以上,多配创新药(赚“成长的钱”);

想赚波段收益,做恒生科技(赚“趋势的钱”);

既想要弹性又想要稳,两者各配一部分。

最后问问大家:你现在持有恒生科技或创新药吗?这次会加仓还是观望?评论区聊聊~点赞最高的3条评论,我会私信送《恒生科技+创新药核心公司研报合集》,咱们一起把钱赚明白!

来源:黑玫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