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无数企业老板手握新媒体平台的账号,如同握着一张通往财富新大陆的船票。他们兴奋地登船,指令明确而单一:“开足马力,直接开往销售的彼岸!” 于是,我们看到了直播间里声嘶力竭的叫卖,账号内容里生硬突兀的购买链接,以及每一条视频都恨不得直接变现的急切。这种将自
在当下,无数企业老板手握新媒体平台的账号,如同握着一张通往财富新大陆的船票。他们兴奋地登船,指令明确而单一:“开足马力,直接开往销售的彼岸!” 于是,我们看到了直播间里声嘶力竭的叫卖,账号内容里生硬突兀的购买链接,以及每一条视频都恨不得直接变现的急切。这种将自媒体纯粹视为企业产品销售重要渠道的认知,在表面逻辑上看似无错——做生意最终就是为了卖货。然而,这种理解的偏差,恰恰源于对“自媒体”这三个字中最核心一词的忽视与误读——“媒体”!
一、认知的偏差:错把“媒体”当“渠道”
“渠道”是什么?是高速公路,是输油管道,它的核心功能是高效运输,追求的是物流、资金流的高速流转。其逻辑是“货找人”,核心动作是“分发”和“触达”。而“媒体”是什么?是报纸,是电视台,它的核心功能是信息传播与价值传递,追求的是影响力、公信力和认同感。其逻辑是“信息影响人”,核心动作是“宣传”和“沟通”。将自媒体视为渠道,老板们思考的是:“我如何把货摆上去,让更多人看到并下单?” 这是一种收割逻辑,意图直接将流量(用户)转化为销量(金钱)。
而正确理解自媒体是媒体,老板们则应思考:“我如何通过持续的内容,让更多人认识我、信任我、甚至喜欢我?” 这是一种播种逻辑,旨在先在用户心智中培育土壤。之所以叫自媒体,就是因为其“媒体”属性决定了,宣传和传播是其与生俱来的第一功能,而非销售。 强行让一个本该建立信任的“媒体”去承担最终端的“销售”任务,无异于让一个新闻主播在播报完时政要闻后立刻开始兜售商品,其效果必然适得其反,损害的是媒体最珍贵的资产——公信力!
二、正本清源:自媒体的核心功能是“宣传”与“建构”
那么,我们通过自媒体这个“媒体”“宣传”什么?答案绝非产品的价格和购买链接,而是产品的口碑、品牌的故事、企业的价值观和创始人的魅力。
1. 宣传口碑,而非宣传产品本身。产品的功能参数是冰冷的,但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好评是鲜活的。自媒体是展示用户如何用你的产品解决了痛点、提升了生活品质、获得了愉悦体验的最佳舞台。它不是在说“我的手机像素1亿”,而是在展示用户用这款手机拍出的动人照片和背后的故事。这种基于第三方视角的“口碑”宣传,远比王婆卖瓜式的自夸有力得多。
2. 建构认知,而非仅仅追求曝光。每一次内容发布,都是一次为用户心智“打分”的过程。你是在为用户提供价值(知识、欢乐、情感共鸣),还是在粗暴地索取(要关注、要点赞、要下单)?长期的价值输出,是在为用户心智中“这是一个专业的、可靠的、有趣的品牌”的认知一点点加分。当分数累积到一定程度,信任便得以建立。此时的品牌,在用户心中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商标,而是一个拥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朋友”。
三、正确的路径:从“信任工厂”到“自然销售”
理解了自媒体是“媒体”和“信任工厂”,我们便能描绘出正确的作用路径:
宣传传播 → 建立知名度与信任度 → 引发用户兴趣与体验欲望 → 水到渠成的销售转化 → 验证并强化信任 → 形成品牌忠诚
这个链条的起点是“宣传”,终点是“销售”,但核心驱动力是“信任”。自媒体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前两个环节。
· 让大家都记住你(知名度):通过持续输出有价值、有风格的内容,让你的品牌名称、Logo、Slogan反复出现在目标用户视野中,形成记忆点。
· 让大家都信任你(美誉度):通过展示专业实力、透明生产过程、真诚沟通、积极处理售后问题,来积累你的信任分数。
· 让体验印证承诺:当用户因为信任而选择购买你的产品后,产品本身的品质和体验就成为了验证你自媒体所有宣传的终极环节。
如果体验良好,便形成了“承诺-验证”的完美闭环,用户会从“一次性顾客”变为“忠实粉丝”,甚至会主动成为你口碑宣传的一部分,形成裂变。
总结:从“推销员”到“布道者”
对企业而言,扭转对自媒体的认知偏差,是一次关键的思维升级。老板们需要将自媒体部门的KPI从“本月带来多少销售额”调整为“本月我们的内容触达了多少新人”、“用户互动率和口碑评价提升了多少”、“品牌搜索指数有何变化”。
请将自媒体视为一座需要精心经营的“信任工厂”,而非一条可以随意开采的“销售渠”。它的任务不是直接卖货,而是耕种人心的土壤。当你停止用话筒叫卖,开始用话筒讲述动人的品牌故事时,你会发现,听众会自然而然地走向你,询价、体验、并最终成为你的客户。这才是自媒体之于企业,最正确、也最强大的力量。
来源:悦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