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军:畜力犁地:二牛抬杠走,悠悠耕田新(告别时代的农耕劳作之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00:49 6

摘要:上世纪六十年代链轨拖拉机已投入农业生产。应该是当时拖拉机拥有量太少,而且拖拉机牵引农机具适合于平坦和缓坡地带作业。对于山旱陡坡地带,农田耕翻还是依赖古老的“二牛抬杠”。所谓“二牛抬杠”,是指由两头体壮的耕牛(也包括:耕马、耕骡)架起木制老式犁铧套件,在人的驾驭

告别时代的农耕劳作之二
畜力犁地:二牛抬杠走,悠悠耕田新

作 者 |马振军(青海)

上世纪六十年代链轨拖拉机已投入农业生产。应该是当时拖拉机拥有量太少,而且拖拉机牵引农机具适合于平坦和缓坡地带作业。对于山旱陡坡地带,农田耕翻还是依赖古老的“二牛抬杠”。所谓“二牛抬杠”,是指由两头体壮的耕牛(也包括:耕马、耕骡)架起木制老式犁铧套件,在人的驾驭下耕翻农田的劳作方式。

“二牛抬杠”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受地域、耕牛品种、作物类型、土壤条件及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各地的“二牛抬杠”犁铧套件样式大同小异,各有特色。以我的家乡为例,一套“二牛抬杠”套件的大小部件多达十余件。首先是架在两头牛脖颈上的木杠,家乡人称之为“隔子”,隔子通常带有一定的弯曲度(近似于M型,长约1.3米)的桦木或质地细腻的其它木料做成,隔子两头各凿两个眼,每个眼里插入一根上端粗下面细的木棍(用带有丫杈的一段木棍做成,形状呈丫字形,插入隔子眼里不会滑落),称为“隔齿”;隔齿下端系有活扣细绳,称作“斗绳”。

犁地时先把隔子抬起横架在二牛的脖子上,二牛的脖子分别处在隔子两头的隔齿中间,用斗绳把两隔齿下端连接一起,形成一个闭合圈,使得隔子正好处在二牛的脖颈与肩上不滑落、不移位,也保证两头耕牛平齐,二者之间也保持合理的间距。这样耕翻时两头耕牛牵引犁铧时受力均匀、行走平稳一致。隔子正中心平凿一方孔,是插入一块两头凿有孔的木块,叫“隔窝子”,这样隔窝子一端与隔子连接,另一端与两根较长、呈回字型的木棍的连接,这两根木棍叫“大牵棍”,大牵棍另一端套在回字型的“小牵棍”,小牵棍用较粗一点、韧性好的嫩桦树枝条或阴干柔化的牛鞭做成,它另一端扣在犁头前弯曲的“犁辕”底部的“挂把”上。

犁辕与犁头通过榫卯呈大于90度的夹角,夹角间用“顶棍”对顶着犁沿与犁头。犁沿、犁头、顶棍在此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顶棍是一截直木棍,调整顶棍与犁辕、犁头连接处缝隙的木楔,使犁沿、犁头间的夹角发生变化,由此调整耕翻深浅。犁头呈汤匙形,一般选用质地紧密的桦木做成,长一米多,下端安装着铸铁的铧尖,上端凿一眼,横穿一截木棍,木棍露出两边约三四寸,称为“拐把”(扶犁的手柄),同时在拐把两端分别系上两头耕牛的缰绳,称为“偏缰”,拉扯偏缰绳,对牛发出指令,引导耕牛前进、后退、停步,向左、向右、折返等。

犁地时,犁地人抬起犁铧将铧尖插入地表土里,一手扶着拐把,一手执鞭轻驱耕牛。牛行犁进,铧尖向两边翻起土塄,地面翻起一道道犁沟,往复穿梭间,田块逐步被犁沟切割。如此一来,地面的作物根茬被翻埋,下层的土被翻至表面,原本僵硬板结地,变得黑亮松软。一块田耕翻完成后,还有最后一道工序——“扯边沟”,即沿着田塄边缘再犁一圈。这不仅标志着耕作结束,更能切断耕地与田埂边杂草的根系,有效防止根系繁殖的杂草蔓延到田中。

犁地看似轻松,实则是耕牛、农具与犁地人默契配合的艰辛劳作。生产中,“二牛抬杠”多选用去势的犍牛,因其体格健壮、性情温顺,便于驯服。木制犁铧套件虽无严格制作标准,但必须牢固耐用、结构合理。而犁地人需稳健有力,腿脚不灵便或性子急躁的人难以胜任。真正的犁地“好手”,既要熟练掌握扶铧技巧,确保犁铧直线行进、不偏不漏;又要熟悉耕牛习性,让它们稳当耕作、不怠工;还得了解犁铧特点,练就犁地本领,灵活避让石块、僵土和盘根,避免损坏农具。行进中,犁地人需不断向耕牛发出指令:遇到阻力时,挥鞭轻打,喊出“太世巧、太世巧”的吆喝,耕牛便奋力前行;若犁沟走偏,拽动偏缰并高喊“犁沟!犁沟!”,耕牛即调整方向;如需停歇,用力拽紧偏缰,发出“昂、昂、昂”的口令;耕至田头,提起犁头,拽动偏缰并喊“昂儿回,昂儿回”,耕牛便听从指令回转。此时,犁地人会用鞭柄捣去铧尖的泥土,露出锃亮的金属面,随即开始下一轮耕作。

每两头耕牛搭配一套犁铧,被称为“一对牛”。一个耕地面积800亩的生产队,至少需要“十对牛”,才能完成耕作任务。犁地按生产季节和目的,可分为秋翻、春翻和翻歇地三种。农谚道:“早翻一架田,赛过货郎跑半年”,足见及早犁地的重要性。八九月份是秋收与秋翻的黄金时期,此时气温高,翻埋的作物残枝易腐烂成肥;雨量充沛,能让土地充分蓄水,为来年春播储备墒情,正是“秋水春用、春旱秋防”的传统智慧。秋收时,人们往往“黄一片,收一片,翻一片”,同步推进收割与秋翻,俗称“双秋”。春翻讲究“顶凌耕翻”,需赶在土壤解冻前完成,避免水分蒸发或播种过深;种子播于表土与冻土层间,待气温回暖,水分便能快速被种子吸收,利于生根发芽。翻歇地则在夏季进行,至少翻耕两次,将茂盛的杂草翻压入土,转化为腐殖质,既能熟化土壤、增强透气性,又能抑制杂草生长,歇地次年往往迎来丰收。

犁地人通常清晨六七点出工,十一点左右收工卸铧,每日耕作四五个小时。一对耕牛一小时差不多能耕翻一亩地。犁地劳作,多由上了年纪的老农承担。一来他们在长期劳作中熟练掌握了犁地技巧;二来经岁月的洗礼,让他们磨砺出如老黄牛般踏实坚韧的品格。犁地人驾驭耕牛,不紧不慢、沉稳细致,犁出的地深浅均匀、土块细碎,为来年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回望,犁地绝非想象中那般轻松。犁地人每日跟随耕牛步行按4小时,每小时行走4公里计算,总行程超16公里;其间还要不断吆喝、操控,手脚不停。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劳作,极易使人疲惫不堪,甚至未老先衰。近二十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延续千年的“二牛抬杠”,道别时代,逐渐远去。尽管部分地区仍偶见其身影,却仅在小块田地中辅助使用。这古老的耕作方式,如同暮色中的背影,终将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文作者简介:

马振军,男,回族,青海门源人,从事农科三十五载。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签约摄影师,门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热爱生活与大自然,喜欢文学与摄影。《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来源:村民本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