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其数字化转型对提升保教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蒙正幼儿园作为渝中区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单位,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推动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关键引擎。近年来,该园积极响应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
“你真棒!这本书里有只神奇的恐龙哦!”
“恭喜小朋友,借阅成功,明天继续哟!”
在重庆市渝中区蒙正幼儿园(以下简称“蒙正幼儿园”)的智能化图书借阅平台上,听着系统的语音播报,看着屏幕同步绽放的鼓励动态手势,孩子们笑开了花。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其数字化转型对提升保教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蒙正幼儿园作为渝中区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单位,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推动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关键引擎。近年来,该园积极响应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要求,创新引入智能化图书借阅系统,将“人工智能+”理念融入学前教育日常,用科技为幼儿阅读插上翅膀,更探索出一条数字技术与保教实践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赋能幼儿:让借阅成为“会说话的魔法”
文章开头呈现的幼儿自主借阅场景,已经成为该园的日常。但在2023年系统启用前,手工登记、查找困难的流程,曾让幼儿的阅读热情屡屡碰壁。
因此,蒙正幼儿园开始尝试引入数字化借阅系统,并将其打造成幼儿的阅读伙伴:不仅实现刷脸借书、扫码还书的全自主操作,还嵌入游戏化互动设计。借阅成功时,终端会播放定制化鼓励语音,屏幕上展示动态手势,让借书变成一场拆盲盒式的快乐体验。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年系统启用后,幼儿园日均借阅量从12册跃升至40册,增长率达233%;自主借阅占比从35%提升至100%,越来越多孩子主动走进图书角,把找书变成盼书。
“孩子每天回家都追着我看钉钉消息,说‘妈妈你看,我今天借了鲨鱼的书’。”中班幼儿乐乐(化名)妈妈的反馈,道出了系统的另一重价值:幼儿借阅信息会实时通过钉钉推送给家长,原本被动的睡前阅读,变成了亲子间期待的日常。2024年2-7月,幼儿园收到的亲子共读反馈从每月47份增至215份,增长率达357%。数字技术悄然织起了“园所阅读-家庭延伸”的纽带。
解放教师:从忙碌登记员到“智慧引路人”
“以前每天要花半小时登记借还信息,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数据看板,省心多了。”提及数字化系统带来的改变,幼儿园图书管理员倩倩老师(化名)深有感触。在传统模式下,教师需手工记录借阅数据、统计热门书籍、盘点库存,烦琐的事务性工作挤占了观察幼儿、设计阅读活动的时间;而数字化系统启用后,自动化借还、实时数据统计功能,让每位教师日均节省30分钟,得以将精力聚焦于保教核心。
系统生成的数据看板,更成为教师的“育人罗盘”:通过手机钉钉,教师能实时查看班级借阅总量排行、图书类型热力图、幼儿个人借阅TOP10等数据;识别出连续借阅恐龙系列的幼儿,就为其推荐相关绘本,实现个性化引导。倩倩老师的角色也随之转变:从埋头登记的管理员,变成了懂数据、会引导的阅读伙伴。
这种转变,正是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生动实践。教师们不仅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学会了用数据解读幼儿需求、优化教育决策,从事务执行者成长为专业研究者。
智慧共育:数据打通家园协同“最后一公里”
每到月末,蒙正幼儿园的家长都会收到一份孩子的个性化阅读报告。这份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报告,不仅包含阅读量、偏好类型、借阅频率等信息,还附带园所提供的家庭阅读建议,让家长不再盲目陪读。
这一举措旨在打通家园沟通壁垒,推动实现“数据多跑路、共育更精准”,让家庭阅读指导与园所教育同频共振,真正落实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家园共育的要求。
蒙正幼儿园的实践,远不只是一套借阅系统的升级,更是重庆学前教育拥抱“人工智能+”的缩影。从幼儿自主借阅习惯的养成,到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再到家园协同模式的创新,这所幼儿园用行动证明:智慧教育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是能落地到一本书、一次互动、一份报告中的温暖实践。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点亮幼儿成长的“第三只眼”;数据不是数字的堆砌,而是精准育人的“导航仪”。
文/邓琢琳
来源:灿妈育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