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1年出生的武怀琛,小时候最爱看《三国演义》。书中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端坐城楼悠然抚琴,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场景,让他印象非常深刻,也让少时的他觉得“古琴很厉害,很神奇”。
每晚八点半
在直播间的镜头前
来自辽宁沈阳的00后青年武怀琛
身着一身素雅中式长衫
端坐于古琴前
指尖抚过琴弦
一曲《流水》悠然响起
但武怀琛的直播间不只是单纯的“演奏场”
他用东北人特有的幽默腔调
把琴曲背后的历史典故讲得妙趣横生
原本安静清雅的古琴直播间
变成了一场
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幽默的“文化脱口秀”
让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琴艺术
走进更多当代人的生活
01
少年逐梦,走上古琴学习路
2001年出生的武怀琛,小时候最爱看《三国演义》。书中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端坐城楼悠然抚琴,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场景,让他印象非常深刻,也让少时的他觉得“古琴很厉害,很神奇”。
高中时期,因为嗓音条件不错,他开始学习美声,仅一年就达到中级水平,不过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击——心仪的大学只招男高音。就在他迷茫时,声乐老师的一句建议点醒了他:“要不试试学个乐器?”
“学古琴!” 这个念头几乎是瞬间冒出来的。儿时对古琴的向往重新涌上心头,16岁的武怀琛,第一次真正触碰了琴弦。“像触电一样,瞬间有股能量涌了进来。”
从此,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学琴。自认只有“三分天赋”的他,开始了“七分的拼命”。那时的他,每天放学后,回到家的第一时间就是练琴。高强度练习让他的指甲被磨穿,指尖沟壑纵横,十指连心的疼痛成了家常便饭。他试过贴甲片,很快又被磨穿。后来他自己发明了“胶水铠甲”——滴上速干胶水,吹干继续练,每滴一次能撑一个小时,“不停地滴、练,再滴、再练,就这么磨。”
凭借这份执着,他仅用半年就达到古琴八级(通常需1-2年),最终顺利考上沈阳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古琴传承人。
02
直播“首秀”,推开新世界大门
大学毕业后,武怀琛投身古琴演出。渐渐地,他有了一些名气,举办过音乐会,甚至出了自己的专辑。但他始终感到一种无力:古琴太“雅”了,观众太少,年轻人更难亲近。
直到2025年2月,抱着 “试一试” 的心态,他第一次按下了直播的开启键。
最开始,武怀琛并没有抱太大期待。可没想到,弹了几首曲子后,观众开始陆续涌入,最高时竟有三四百人同时在线,弹幕飞快滚动,武怀琛看得心跳加速:“太不真实了。”
他后来回忆,“这几百人如果坐在线下,就是一个小剧场,对古琴来说,那通常是顶级演奏家才有的场面。”
这些让他意识到:古琴的舞台,或许不该只在音乐厅里。
03
“高冷艺术”变成了“脱口秀现场”
武怀琛开始尝试每日直播,并将时间固定在晚上八点半。在不断尝试和调整中,他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古琴+”风格。
他尝试边弹边唱,得益于早年打下的美声功底,低沉嗓音与悠远琴音相融,别具一格。
他还化身“古琴说书人”,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讲解每首琴曲的历史背景、创作心境和核心思想,东北人天生的幽默,让这些历史典故变成了有情节、有情绪、有笑点的“古代生活剧”。
评论区笑声不断,不少观众直呼过瘾:“会弹琴,还懂历史,讲得真生动,画面感一下就来了!”
但他也清楚,光有娱乐不够,大家还是想看到“真东西”。 于是,他始终保持着 “诙谐但正经” 的风格——琴要弹得专业,曲要讲得透彻,段子要逗乐,知识要落地。
04
新舞台,新路径,新可能
如今,武怀琛的直播间观众稳定在五六百人左右,高峰时也能突破千人。
更让他高兴的是,很多人通过直播了解并喜欢上古琴。有一位妈妈私信,希望他为孩子弹一曲《生日快乐》歌;有高中生每晚蹲在直播间,听琴缓解学习压力;还有人专程赶来拜师学习,也有人在线上请教练琴问题……这让他觉得,直播不只是单向演奏,而是双向交流的通道,让更多人有了认识它的机会——有人因此了解一段历史,有人开始尝试学习,也有人找到了一个能安静下来的角落。
武怀琛说,有前辈用一生守护古琴的传承,而他的责任,“就是成为古琴的使者、媒介,让更多人通过我的直播间,认识古琴、喜欢古琴”。
曾经,他也担心古琴会在数字时代里被遗忘,但如今他笃定:琴弦从未断过,只是换了舞台继续奏响。
在他看来,直播是古琴传承的新舞台,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虽然不是面对面,但胜似面对面,“只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脚踏实地做出真东西,就会吸引更多观众喜欢”。
来源:北极海新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