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美术评论家濑木慎一将自己对美术史赝品事件的观察、研究、思考娓娓道来,宛若一位侦探在迷宫中的破案,更是一位艺术社会学实践者在“为艺术真伪问题的社会传播”贡献力量。
无论你是否了解艺术,抑或是热爱艺术,这本引人入胜的讲述美术史赝品事件的书都能带给你阅读的乐趣——
日本美术评论家濑木慎一将自己对美术史赝品事件的观察、研究、思考娓娓道来,宛若一位侦探在迷宫中的破案,更是一位艺术社会学实践者在“为艺术真伪问题的社会传播”贡献力量。
从日本的美术圈到西方的美术圈,作者还原了十多起名人名画赝品事件的始末,其中的来龙去脉让人震惊,让人捧腹,让人唏嘘,也给人带来启发和反思。
雪舟的《山水长卷》、写乐的真迹、葛饰北斋的浮世绘,梵高的自画像,罗丹的素描,毕加索的画作都是高仿的对象,艺术家/美术馆的鉴定结果也经常在是真迹,还是复制品之间反复横跳。
有趣的是,不堪重负的毕加索不得不采取了自卫手段——发表自己的作品目录。并在自己鉴定出的伪作上画上大叉符号,写上“faux”(赝品)字样。
作者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复制品和衍生品多达61幅,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令人玩味的是,住在弗洛伦萨小镇上名不见经传的巴斯蒂尼尼,仿造的文艺复兴时期克雷蒂的雕像《贝尼费尼的胸像》居然被毕恭毕敬地请进卢浮宫。
即使在巴斯蒂尼尼称是自己创作的仿品之后,法国著名雕塑家莱奎斯仍坚持卢浮宫的那件作品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像。让人哭笑不得。
世界级的大型博物馆就能火眼金睛排查出美术作品的赝品吗?
并不。因为鉴别难度极大,作者身份识别和作品的真伪判断常常引起争议,触发众多的话题。
即便如此,无论日本还是在西方仍有美术鉴定家在真迹的鉴定上精益求精,比如伯纳德.贝伦森,一位普通市井学者。
他在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美术研究起了先锋作用,被赞誉为“艺术鉴定之神”。
作者认为,伪造是自古以来的大问题,起源于古代尼罗河地区,并与美术的发展如影随形。
赝品的产生是因为人类天生就对模仿有一种原始的本能冲动。但是,伪造是一种有意识的犯罪行为。
模仿不同于伪造,它不是美术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而是美术的一种属性。无论多么有才华的人,都无一例外是从模仿开始的。所谓天才,或许就是那些在模仿之路上捷足先登者和刻苦钻研者。
模仿、剽窃、创造之间的撕扯与张力都给艺术品的研究和鉴定带有一些推理的成分。
20世纪之后,艺术投资和收藏已演变为一门牟利的生意,金钱的游戏。艺术史也因为画商、掮客、拍卖行的加入使其叙事变得精彩纷呈,富有戏剧性。
这本书收录的是作者20世纪60年代的撰文。虽然半个世纪已过去,但仍值得艺术爱好者一读。因为,从“真赝”角度来阅读美术史,新的角度能带来新的体悟。
来源:知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