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一词是怎么诞生的?它真的和洛阳没有任何关联性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06:22 1

摘要:“丝绸之路”一词是怎么样诞生的?很多人都知道“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首先提出的,但是李希霍芬是在什么情形下使用“丝绸之路”这个词汇的具体情况,可能就有人不太了解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丝绸之路”一词是怎么样诞生的?很多人都知道“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首先提出的,但是李希霍芬是在什么情形下使用“丝绸之路”这个词汇的具体情况,可能就有人不太了解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马利奴斯是一位生活在公元1世纪的地理学家,他记录了一条从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向东前往赛里斯国(即中国)的商路。这条商路经过了一个叫“石塔”的中转站,最终到达赛里斯国都赛拉(即东汉首都洛阳)。关于“石塔”的位置,经过考证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它位于今天的塔什库尔干附近。

托勒密(约公元98-168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数学家。他的著作《地理志》(Geographia)对这条商道的路线进行了详细记录和描绘。托勒密依据前人如马利奴斯的资料,系统地整理了从地中海地区通往东方的商路,包括从幼发拉底河渡口向东至赛里斯国(中国)的路线。托勒密提到的路线中首次明确标注了中国的敦煌和洛阳,这表明这条商路已经延伸到了中国内地。

马利奴斯和托勒密记录下来的这条为丝绸而前往丝国的商道,后来成为创造“丝绸之路”一词的基础。这条商道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也推动了文化、宗教和技术的传播。

亨利·裕尔(Henry Yule)的著作《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中世纪关于中国的记录汇编》(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Being a Collection of Medieval Notices of China)是19世纪西方汉学和丝路研究的奠基性文献。裕尔的著作汇集了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约公元前1世纪至15世纪)西方文献中关于中国(即“赛里斯”,Seres)的记载,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 地理路线:详细收录了托勒密《地理志》中引用的马利奴斯记录的丝绸之路路线,明确标注了敦煌(Sera Metropolis)和洛阳(Sinae Metropolis)等中国城市,证明公元2世纪西方对丝路东段的认知: 即从幼发拉底河渡口向东延伸,经中亚“石塔”(今塔什库尔干附近)抵达赛里斯国(中国)的敦煌、洛阳等城市。

- 贸易核心:强调丝绸作为东西方贸易的核心商品,记录了西方世界如何通过商路获取中国丝绸,并由此形成对“丝国”(Serica)的命名。

-路线修正: 整理了《帕提亚驿程志》(公元1世纪)等文献,记载了从中东经伊朗高原至中亚的陆路商道,补充了丝路西段的细节。

-中世纪旅行家见闻: 汇编了马可·波罗、鄂多立克等旅行家的行纪,描述元朝时期丝路沿线的贸易枢纽(如撒马尔罕、喀什)及海上贸易港口的繁荣景象。

-宗教传播:记载了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沿丝路传入唐代中国,以及佛教经中亚东传的历程。

- 技术交流:提及中国造纸术、印刷术通过丝路西传的早期线索。

- 神话与误解:梳理了西方对“赛里斯人”(中国人)的想象(如“丝绸生于树上”的传说),分析其背后的文化隔阂。

- 纠正历史偏见:通过严谨的文献考据,驳斥了“张骞首通西域前东西方无联系”的旧论,证明丝路早在公元前已存在民间商贸往来。

裕尔的著作直接促使了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第一卷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德文:Seidenstraßen)这一术语。

在李希霍芬的《中国》第一卷中,“丝绸之路”一词共出现了 4次,具体位置如下:

-目录页:标题为“马利奴斯的丝绸之路”(Die Seidenstraße des Marinus);

-正文第496页:提到“早期丝绸之路中这一条路径的西线部分”;

-第499页页眉:再次标注“马利奴斯的丝绸之路”;

-第500-501页之间的《中亚地图》说明文字:标注“马利奴斯的丝绸之路”并绘制了一条加粗的红线,但该路线与实际丝绸之路的曲折走向不符,仅是李希霍芬基于托勒密文献的理论构想。

李希霍芬引用马利奴斯和托勒密的记载,首次系统梳理了古代中国与中亚、欧洲之间的交通网络,并赋予“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框架。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丝绸之路研究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概念迅速被东西方学界接受,并成为研究古代欧亚大陆交流的核心术语,得到东西方学术界共同认可。这就是“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产生的前世今生。

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路线推演多基于文献而非实地勘察,仅认识到西汉张骞凿通西域后的东西交通线,即自东汉开始以后的丝绸之路商贸往来,未涵盖更早的民间商贸往来,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是存在不同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官方文件对丝绸之路的定义,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跨亚欧非大陆的综合性交流通道,主要活跃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始于中国长安/洛阳,经中亚、西亚延伸至地中海,覆盖中国、中亚、波斯、阿拉伯、罗马等地。承载文化、宗教、技术及艺术的双向传播,推动了跨区域文明互鉴,"不仅是贸易路线,更是文化、科学和艺术交流的载体,塑造了现代社会"。

从“丝绸之路”诞生的前世今生不难看出,那些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事实、扭曲历史真相的人传播的“丝绸之路与洛阳没有一点关系”、“丝绸之路只有长安-罗马”、“河南洛阳和丝绸之路的概念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性”等等奇谭怪论是多么的无知、澹妄! 恰恰相反,从最早的公元一世纪的丝路记载一直到近代,所有西方文献中关于丝绸之路的中国目的地都是洛阳。洛阳是中国东汉至北魏时期丝绸之路上最大的国际商贸中心,洛阳出土的文物包括波斯银币、拜占庭金币、粟特文契约等实证了洛阳在丝绸之路上无可辩驳的东方起点地位。

网络截图

网络截图

来源:浪漫的不羁飞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