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先抛来橄榄枝的是一家外地电气公司,可这份机会从一开始就透着“错位感”——我学的不是电气专业。面试时我反倒先“自卖自夸”,跟HR掰着手指头说:“我能抽烟喝酒陪客户侃大山,开车稳当还不晕车,没对象没牵挂,长期出差完全扛得住。你们可别招市场营销的,他们连断路器、漏
十多年前在青岛找工作,差点被虐哭。
1.海尔,面试没要我。
2.海信,简历都没过。
3.软控,说是让我去胶州市胶东镇小麻湾村干活,市北区的总部没有我的一席之地,拒绝。
4.海克斯康,听说出差很多,想着在崂山区,总有不出差的时候,结果,简历都没过。
5.潍坊歌尔声学青岛分公司,当时想着这个企业,不就是一个生产耳机子的嘛,办公地点竟然在崂山丽达,一看就没实力,拿它练练手,结果面试没过。
6.青岛酒店管理职业学院,想着一个专科,咱应该能行,根本不搭理我。
7.恒星科技学院,这个真要我,但听人说,当老师,没有暑假,暑假都要去高中帮学校招生去,一个民办,能得不行,事真多,不去。
8.公务员,事业编。多次应考,全部失败,连一个进面试的都没有。
最先抛来橄榄枝的是一家外地电气公司,可这份机会从一开始就透着“错位感”——我学的不是电气专业。面试时我反倒先“自卖自夸”,跟HR掰着手指头说:“我能抽烟喝酒陪客户侃大山,开车稳当还不晕车,没对象没牵挂,长期出差完全扛得住。你们可别招市场营销的,他们连断路器、漏电保护器的原理都搞不明白,我不一样,这些东西我看一遍就会。”一番“豪言壮语”下来,HR还真动了心。可后来一打听,这家公司一年要出差200多天,相当于大半年都在外面飘着,我心里顿时打了退堂鼓,最终还是被我婉拒了。
紧接着,某外地县级市的一家企业向我递了橄榄枝,这次终于“对上了胃口”——专业方向严丝合缝,而且那年企业正处在快速扩张期,急着招人,面试时我发挥得不算出彩,却还是顺利拿到了OFFER。可兴奋劲儿没持续多久,我就犯了“小毛病”:总觉得县级市的发展格局不够大气,少了点年轻人想要的活力。纠结了好几天,还是咬咬牙放弃了这份“专业对口”的机会,心里想着再等等,或许有更合适的。
真正让我“主动出击”的,是外地一家国企。当时这家企业来我们学校开宣讲会,我偏偏因为一场临时的面试错过了。后来听同学说“这家国企待遇好、稳定性强”,我当即决定“追”过去——他们下一场宣讲在山东科技大学,我第二天一早就爬起来,坐第一班公交到火车站,转乘隧道1路公交到终点站,离学校还有几百米时,怕赶不上笔试,我拎着包一路狂奔,冲进校门后又像无头苍蝇似的找笔试教室,刚踏进教室门,考试铃声就响了。笔试、面试都很顺利,面试官看着我的简历,笑着问:“你是青岛科技大学的,怎么来这儿面试了?”我把“狂奔赶考”的经历一说,打趣道:“这大概就是缘分吧!”聊到签约时,我忍不住问HR:“咱们有违约金吗?”那位大姐乐了,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这小孩,还没来上班呢,就想着违约了?想好了再签!”我红着脸点头,当场签下了这份“追来的OFFER”。
签完国企的协议后,我歇了两个多月,没再跑过一场面试,以为求职路就此画上句号。直到青岛一家企业的招聘信息弹出来,我心里的“执念”又冒了出来——在青岛读了本科和研究生,我早就把这座城市当成了第二故乡,总想着能留在这里。于是我又重新收拾好简历,坐绿皮火车去济南总部参加笔试和面试。面对“职业规划”的提问,我没说什么华丽的辞藻,坦诚地说:“我现在还是职场小白,没真正走上社会,现阶段就想多学东西,领导让干啥就干啥。我在青岛学习待了七年,特别想留在这里工作、生活。”或许是这份真诚打动了面试官,我又顺利拿到了OFFER。
四份OFFER,四种选择,有冲动的争取,有理性的放弃,最终还是跟着心走,选了最想留下的城市。现在回头看,那些求职路上的小插曲,都成了最珍贵的回忆——毕竟每一次选择,都是向理想生活靠近的一步。
来源:青岛大超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