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看到有学者说 “中国文科学者对现实的影响基本为 0”,还惋惜 “怎么没像鲁迅、萨特那样,当社会的良心、青年的导师”。
文科的本质,是调查型学术,要出成果,就得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还得淡泊名利。
最近看到有学者说 “中国文科学者对现实的影响基本为 0”,还惋惜 “怎么没像鲁迅、萨特那样,当社会的良心、青年的导师”。
这话乍一听有点扎心,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先不说 “影响为 0” 是不是真的,就算文科学者没那么 “显眼”,这事反而可能是个好事 —— 因为这背后藏着文科研究的 “进阶”,也藏着我们对 “影响现实” 的误解。
一、先别骂文科学者 “没作用”:影响小,真不是他们的锅
有人一看到 “文科学者影响小”,就觉得是学者 “没水平”“不关心社会”。
可稍微想想就知道,这事没那么简单:文科学者真的不想帮着解决现实问题吗?未必。关键是 “能不能说”“有没有人听”。
就拿社会学学者来说,很多人想研究 “社区养老难”“农民工子女入学” 这些民生问题,可做研究需要什么?要跑遍十几个社区做田野调查,要找政府要数据,要访谈几十上百人 —— 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条件,不是想做就能做。
就算做出来了,写了篇几万字的论文,普通人会看吗?现在大家刷短视频都嫌长,谁会去翻学术期刊?
反而一个短视频博主拍个 “社区老人吃饭难” 的片段,点赞量比论文下载量高几百倍。
这不是学者没话说,是传播的土壤变了:不是 “呐喊” 没人听,是 “深度研究” 没人看。
还有更现实的:有些话题,文科学者就算想谈,也得有合适的方式。
比如法学学者想讨论 “法律修订”,总不能像网上那样随便喊 “这个法条不对”,得查案例、找依据、写论证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 —— 这个过程安安静静,不像 “热点评论” 那样热闹,可一旦被采纳,影响的是法条本身,比喊几句口号实在多了。
所以 “影响小” 不是学者的错,是我们把 “影响” 想成了 “热闹的呐喊”,忽略了 “安静的专业工作”。
二、“影响现实” 不是只有 “鲁迅式呐喊”:大众的期待早过时了
很多人觉得 “文科学者没影响”,其实是把 “影响现实” 的标准定得太旧了 —— 总觉得得像鲁迅那样,写文章骂醒世人,才算 “有影响”。
可现在的社会早就不是一百年前了,问题更复杂,需要的不是 “热血呐喊”,而是 “专业解法”,而文科的影响,早就藏在这些 “不显眼的解法” 里了。
比如历史学学者,可能花几年整理一个地方的族谱、挖掘一座古墓,看起来和 “现实” 没关系,可这些研究帮当地搞清楚了文化根源,后来地方作文旅开发、非遗保护,都靠这些资料 —— 你说这算不算影响现实?
再比如教育学学者,研究 “农村师资流失”,不是简单说 “要重视农村教育”,而是用数据算出 “哪些地区流失最严重”“流失原因是工资还是编制”,给政府提建议调整政策,最后真的有地方涨了农村教师工资,留住了人 —— 这种影响不 “热血”,但真的改变了别人的生活。
大众期待的 “鲁迅式影响”,本质是 “文人式的影响”:靠文笔和激情打动人。可现在文科早成了 “专业学科”,比如社会学要学抽样调查,政治学要学政策分析,这些都不是 “写文章” 能搞定的。
就像以前谈 “贫富差距”,可能只是感慨 “不公平”;现在经济学和社会学学者会算基尼系数,分析税收政策对贫富的影响,甚至模拟不同政策的效果 —— 这种影响更深入,只是不那么 “抓眼球” 而已。
三、哪些 “热血导师” 的误区:自恋又不专业,不如扎实研究有用
为什么大家总怀念 “鲁迅式文科学者”?
其实很多时候,这种怀念背后是对 “知识分子当导师” 的执念,可这种执念,反而有不少问题。
首先是太自恋。
有些所谓 “文科学者”,总觉得自己掌握了 “真理”,动不动就说 “我认为这就是对的,不认同的就是蠢或坏”。
比如谈教育公平,没做过一天田野调查,就敢说 “所有学校都该一样好”,可真去农村看看就知道,有些地方连教室都不够,怎么 “一样好”?
反而那些蹲在农村半年的学者,会说 “先解决师资和财政投入,再谈公平”,这种话没那么 “响亮”,但更靠谱。
这种 “导师式” 学者,着迷的是 “思想领袖” 的光环,不是真的关心社会问题。
其次是不够专业。
很多人觉得 “文科就是谈观点”,其实不是。
比如法学学者谈 “正当防卫”,得背熟法条、分析几十个案子,才能说 “这个情况算不算正当防卫”;而 “导师式” 学者可能只看了个新闻,就喊 “这就是正当防卫”,完全不管法律细节。
现在的社会问题,不是 “对不对” 的简单判断,是 “怎么办” 的复杂解法,需要专业知识,不是文人式的呐喊能搞定的。
四、“影响小” 是好事:文科研究深入,就得耐住 “不显眼” 的寂寞
其实文科学者 “影响看起来小”,反而可能是文科研究变深入的证明 —— 因为真正的专业研究,需要沉下心,不追求短期的 “热闹影响”。
你想啊,如果一个历史学学者,为了 “有影响”,天天写 “怎么用古诗教孩子” 的短文,那他就没时间去研究某个朝代的诗歌流派,也没时间整理濒危的古籍 —— 而这些 “不显眼” 的工作,才是文科的核心价值。
比如有些学者花十年整理地方史,最后编成了《地方文化志》,虽然没多少人看,但帮当地留住了文化根脉,未来的人研究这段历史,都得靠它。这种影响,是长期的,不是短期的 “热点” 能比的。
还有哲学学者,研究 “AI 时代的隐私边界”,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影响,可再过十年,当我们制定 AI 相关法律时,这些研究可能就是重要依据。
如果他们现在为了 “影响现实”,去写 “怎么防 AI 骗钱” 的短文,就没时间做这种长远研究了。
文科就像社会的 “基础桩”,看不见,但撑起了很多上层建筑 —— 法律、文化、教育,这些都需要文科学者的扎实研究,而不是表面的 “影响”。
别用 “显眼不显眼” 评判文科学者
说 “中国文科学者对现实影响基本为 0”,其实是没看到文科真正的价值。
文科学者的影响,不是写文章骂醒世人,不是当热血导师,而是用专业知识,一点点解决社会问题,一点点夯实社会的 “文化和制度基础”。
这种影响,可能不显眼,可能没多少人知道,但很重要。
就像一棵树,大家只看到枝叶(显眼的影响),却没看到地下的根(文科学者的研究)—— 没有根,树怎么长?
所以 “影响看起来小” 不是坏事,反而说明文科学者在耐住寂寞做深入研究,而这,才是文科对现实最珍贵的影响。
来源:科学屎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