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外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5 17:36 1

摘要:在我的记忆深处,总有一段温暖的时光与外婆紧密相连。小时候,过完正月二十九或者三十,也就是正月的最后一天,老家的人们把这天叫做“年经月满”。从那天起,我便盼着农历三月初五的到来,因为那是外婆的生日。每到这一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热闹,而最让我心心念念的,是能吃上一

作者 南佳利

在我的记忆深处,总有一段温暖的时光与外婆紧密相连。小时候,过完正月二十九或者三十,也就是正月的最后一天,老家的人们把这天叫做“年经月满”。从那天起,我便盼着农历三月初五的到来,因为那是外婆的生日。每到这一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热闹,而最让我心心念念的,是能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中午的餐桌上,必定有香喷喷的米饭和平时很难吃到几样美味菜肴——清爽的菠菜炒豆腐、酸菜炒粉条和自家生的鲜嫩绿豆芽(因为临近清明节,也叫寒食节,习俗吃绿豆芽)。

明天就是三月初五了,在这寂静的深夜,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外婆的身影在我眼前愈发清晰。她是一位裹着小脚的老太太,虽然不识字,却有着超乎常人的精明和能干。外婆出生在民国四年,十三岁就嫁给了外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历经艰辛,一生养育了六个孩子,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只留下了舅舅和妈妈。即便外公是个郎中,也没能阻挡死神带走其他孩子的脚步。外婆常感叹自己命苦,可她从未被生活的苦难打倒,始终善良、勤劳。虽然不识字,却有着淳朴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用一生书写着坚韧与爱的篇章。

我的童年,大部分时光是在外婆家度过的。还记得上小学第一天,放学后我一路小跑,迫不及待地回到外婆家。那时,我和妹妹年龄相差两岁多,爸爸常年在外打零工,妈妈既要操持家里的大小事务,又要照顾年幼的妹妹,实在分身乏术,便把我送到外婆身边。后来妈妈生了弟弟,她要去上班,爸爸又在县城做建筑活,照顾我们姊妹三个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外婆柔弱却坚强的肩上。除了秋麦两季农忙时,外婆需要回舅舅家帮忙料理庄稼,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她都住在我家,这一照顾,就是十六七年。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春天总是青黄不接,食物并不充裕。但外婆总有办法,她用仅有的简单食材,为我们变出花样繁多的三餐。早上,可能是香甜的玉米糁煮红薯片,或者是热气腾腾的玉米面窝窝头;中午,有时是浓稠的糊汤面,有时是爽滑的玉米面鱼鱼;到了晚上,一碗暖暖的玉米面拌汤,总能让我们吃得心满意足。

夏天的夜晚,是我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外婆会在院子里铺上凉席,我们几个孩子围坐在她身边。外婆一边轻轻摇着蒲扇,为我们驱赶蚊虫,带来丝丝凉风,一边教我们唱民谣、讲故事。她教我们唱二十四节气歌,让我们知晓时节的变化;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让我对银河两岸的两颗星星充满了遐想;讲《张连卖布》,让我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讲《算黄算割鸟》,提醒着人们把握农时;还有《哪吒》的英勇故事,让我心中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拜。

小时候,我对外婆讲的“天狗吃月亮,天狗吃太阳”深信不疑,长大后才明白,那其实就是科学上的月食和日食现象。这么多年过去了,外婆教唱的民谣、讲述的故事,依旧在我耳边回荡,仿佛从未远去。外婆虽然不识字,可她算账却很厉害,还教给我们独特的“老婆算账法”——整数和整数相加减,零头和零头相加减,她还耐心地教我们认识杆秤。毫不夸张地说,外婆就是我人生路上的启蒙老师。

农闲的时候,外婆也从不闲着,她会坐在纺车前,熟练地纺线织布。外婆对时令把握地十分精准,还会指导我们做农活、种庄稼,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她都了如指掌。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外婆最开心的时候。看着院子里堆满了金灿灿的玉米棒子、饱满的黄豆荚、红彤彤的柿子,还有几大麻袋的红薯,外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像个孩子似的,不停地念叨着:“丰收了,丰收了!今年冬天肯定好过,来年也不用愁吃的啦。”丰收的秋天,不仅意味着生活有了保障,也让家里充满了温暖和希望。冬天到了,虽然寒冷,却也是我记忆中最幸福的时光。

每天清晨,外婆总是早早起床,为我们准备好小火炉。我们裹上妈妈织的围巾,戴上手套,穿上外婆亲手做的棉鞋,暖暖和和地去上学。晚上,外婆会提前生好一盆旺旺的疙瘩柴火,让我们在灯下看书学习时,不会被寒冷侵袭。外婆虽然不识字,却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她总是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常说:“读书才能有出息,你们可要好好读书啊!”每当我拿着优异的成绩单回到家,外婆的脸上就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还会特意煮个鸡蛋奖励我。现在回想起来,外婆的爱,就藏在那一个个带着温度的鸡蛋里,藏在那一声声充满期待的鼓励中。

后来,我去了县城上高中,学校离家二十多里地。每个星期六,无论天气如何,外婆都会拄着拐杖,早早地来到村口等我回家。看到我远远走来,她的眼睛里就会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回到家后,周日这一天,外婆会在厨房里忙碌不停,做上满满一桌我爱吃的饭菜。外婆是小脚,走路不方便,脚也常常疼痛,站不稳。即便如此,她还是会跪在柴火灶前,为我烙馍、蒸馍,准备下周的干粮。每次送我回学校的时候,外婆总是满脸的不舍,她会一直把我送到村口,看着我渐渐远去的背影,久久不愿离去。直到她觉得我差不多到学校了,才一步一回头地往家走。就这样,外婆坚持了四五年,从未间断。

1991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那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当时我满心憧憬着未来,想着等毕业后挣了钱,一定要好好孝顺外婆,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命运却如此残酷,1994年农历正月十六,在我即将毕业的前夕,外婆因为一场感冒,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时我刚开学回到学校,正忙着准备毕业论文答辩。听到外婆去世的噩耗,我心急如焚,连夜赶回老家。当我看到外婆静静地躺在又硬又冷的木板上时,泪水瞬间决堤。我拼命地哭喊着:“外婆,您醒醒啊!”我拉着外婆冰冷的手,一遍又一遍地问妈妈:“我怎么暖不热外婆的手呀?给木板上铺个褥子吧,多生几盆炭火呀!” 在外婆的灵堂前,我守了三天三夜,哭得声嘶力竭,甚至在地上打滚,可外婆再也不会回应我了。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和无奈。

外婆去世后,我常常想起她教给我的那些民谣,讲过的那些故事。那些充满童趣的歌谣和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陪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更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外婆虽然离开了我,但她的精神、她的爱,永远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从未离去。在她去世后的前三年,我还时常在梦里与她相见,在梦中,外婆还是穿着深蓝色的大襟上衣,黑色的裤子扎着裤脚,拄着拐杖,渐渐的小脚,迈着蹒跚步子,还是那样的慈祥,微笑着看着我,就像从前一样。可这些年,我却再也没有梦到过她。听老人们说,人去世三年后就成仙了,不会再打扰亲人,说明她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很好,她在天上默默地守护着我们。我愿意相信这个美好的说法,希望外婆在天堂一切都好。虽然每逢清明、十月一等传统节日,我都会按照习俗给外婆烧纸钱,寄托我的思念,但心中的遗憾却怎么也弥补不了。

外婆的一生,是那个动荡、艰苦年代中国女性的真实写照。她经历了战乱的纷扰、饥荒的折磨,又承受了丧子的巨大痛苦,可她始终坚强地面对生活,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外婆的爱,是无私的,是默默的,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她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

如今,我也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女儿。女儿是我妈妈帮忙带大的,妈妈是一位退休教师,她用丰富的知识和无尽的爱,成为了女儿当之无愧的启蒙老师。每当看到女儿给她外婆买好吃的、漂亮衣服和新鞋子时,我心里既欣慰又有些羡慕,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起我的外婆。我想,等将来我也当了外婆,我一定会像我的外婆、我的妈妈一样,把几代外婆的故事讲给我的外孙听,让这份爱,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外婆,您永远活在我的心里,从未离开。我会永远铭记您的教诲,铭记您给予我的无尽的爱。愿您在天堂安息,若有来世,我还想做您的外孙女。

来源:胖胖的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