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即将亮相上海仲轩春拍的珍品中,一件清乾隆窑变釉杏元贯耳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藏界瞩目的焦点。此瓶高29.5厘米,器型承袭上古青铜礼器之庄重,口部微撇,颈部两侧饰以贯耳,腹部下垂且两面凸起杏圆,下承圈足,整体造型挺拔而不失灵动,尽显乾隆时期
清乾隆 窑变釉杏元贯耳瓶
在即将亮相上海仲轩春拍的珍品中,一件清乾隆窑变釉杏元贯耳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藏界瞩目的焦点。此瓶高29.5厘米,器型承袭上古青铜礼器之庄重,口部微撇,颈部两侧饰以贯耳,腹部下垂且两面凸起杏圆,下承圈足,整体造型挺拔而不失灵动,尽显乾隆时期瓷器"师古而不泥古"的创新精神。
瓶身通体施窑变釉,釉色如熔岩流淌,红蓝交织间迸发出灿若星河的瑰丽光泽,恰似将"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的诗意凝固于器物之上。瓶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笔力遒劲,为乾隆官窑典型款识,更添历史厚重感。
窑变釉的诞生堪称清代御窑工艺的里程碑。雍正七年(1729年),唐英出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这位兼具学者与艺术家气质的官员,在深入研究钧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奥秘后,创造性地将铜红釉与多种金属元素融合,经1300℃高温还原烧制,使釉料在熔融中自然流淌、交融,形成千变万化的色彩奇观。此瓶釉色中朱砂红的浓烈与孔雀蓝的幽邃相互渗透,釉面流淌的丝状纹理犹如星河轨迹,正是乾隆窑变釉"三分人力,七分天工"的绝佳诠释。
贯耳瓶器型可追溯至宋代官窑,其端庄古朴的造型暗合儒家"礼乐"思想。乾隆皇帝对古器的痴迷推动着御窑厂的创新——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仅乾隆三年至二十一年间,景德镇就烧造各式贯耳瓶达数百件。本品杏圆凸起的腹部设计,既延续了宋代瓷器"仿生"传统,又以饱满造型彰显乾隆朝"浑厚华滋"的审美取向。瓶身釉色如晚霞映江,恰与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的意境相契,足见帝王对窑变釉的偏爱。
近年来,乾隆窑变釉在拍卖市场持续走俏,成为藏家竞相追逐的热点:
价格标杆:2014年北京东正秋拍中,一件相似器型窑变釉贯耳瓶以138万元成交;202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乾隆窑变釉双耳瓶更以287.5万港元易主,五年间价格涨幅逾100%。
稀缺性溢价:据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统计,乾隆朝窑变釉精品存世量不足百件,且多藏于两岸故宫、大英博物馆等机构,民间流传者凤毛麟角。
学术赋能:随着《清代御窑厂考》《乾隆朝瓷器工艺考》等专著的出版,窑变釉"天人合一"的艺术哲学得到学界深度阐释,进一步推动市场认知提升。
这件凝聚着乾隆朝工匠智慧与帝王审美的杏元贯耳瓶,不仅是窑变釉工艺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陶瓷史上"技与道"完美融合的典范。其流淌的釉色中,既见钧窑遗韵,更显乾隆盛世的气象万千。在当今艺术品市场回归文化价值的趋势下,此类承载着深厚历史文脉的珍品,必将续写新的收藏传奇。
来源:龙翱凤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