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田六担谷——一代农人的坚守与艰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00:07 1

摘要:天未亮时,年迈的父母便已下田割稻。中午时分,81岁的父亲和快70岁的满叔合力将沉重的打谷机抬进田里。烈日当空,两位老人弓着背,在山路中艰难移动,耗时半小时才将打谷机安置妥当。随后,他们开始收割稻谷,金黄的稻粒簌簌落下,汗水早已浸透衣衫。

秋意初显,稻浪金黄。在山区层叠的梯田间,一年一度的中稻收割悄然开始。今日清晨,父母用最传统的方式开启了丰收季的第一天。

天未亮时,年迈的父母便已下田割稻。中午时分,81岁的父亲和快70岁的满叔合力将沉重的打谷机抬进田里。烈日当空,两位老人弓着背,在山路中艰难移动,耗时半小时才将打谷机安置妥当。随后,他们开始收割稻谷,金黄的稻粒簌簌落下,汗水早已浸透衣衫。

“山区田窄路陡,机器进不来,只能靠人力。”母亲一边捆扎稻穗一边感慨。收割完五分工田(约0.5亩)后,老两口将稻谷装入箩筐,一担一担挑回家中。山路崎岖,挑担行走尤为艰难,稍有不慎便可能滑倒。六担沉甸甸的稻谷,每一步都踏得格外小心。

“孩子们都在外,我们还能动,就自己种点口粮。”父亲抹去额头的汗珠,笑容朴实而坚韧。尽管年事已高,他们仍坚持耕种家中有限的田地,只为收获一季安心粮。

山区农耕的艰辛远超常人想象。这里田块分散、坡度大,现代化机械难以施展,许多环节仍需依靠最传统的人力劳作。一位村民表示:“如今留在村里种田的大多是老人,年轻人很少愿意回来干这苦活。”

夕阳西下,金色的稻谷铺满院坝,两位老人的身影在余晖中显得格外瘦小,却撑起了一片丰收的天空。他们的劳动不仅是对土地的深情,更是一代农人刻在骨子里的坚韧与尊严。

每一粒米,皆来之不易。在这片远离城市的山区里,老人们的汗水与坚守,值得我们致以最深的敬意。珍惜粮食,莫负耕耘。

八旬老父与古稀之弟,在烈日下弓背抬打谷机,挥汗打谷;年迈的父母沿着崎岖的山路,将沉甸甸的稻谷一担担挑回家中。五分田,六担收成,数字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汗水。

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收割日记,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首深沉的田园诗。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广袤乡村,粮食究竟是如何从田间走到我们的餐桌。它并非理所当然的工业流水线产品,其背后是农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坚韧,是与陡峭地形抗争的体力极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真实写照。

这两位老人的身影,是千千万万留守老农的写照。他们的儿女辈大多已走入城市,在另一条轨道上为生活奔波。而他们,则选择了坚守。这份坚守,源于对土地刻骨铭心的热爱,是一种“自己能动,就不给儿女添负担”的倔强,更是守护传统农耕方式和乡村生活图景的最后一搏。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守护着国家的“米袋子”,也守护着一种即将逝去的田园牧歌。

然而,这幅画面在令人敬佩之余,也充满了沉重的现实叩问。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趋势已然触目惊心。“七十八十岁的老父老母成为种田主力”的现象,凸显了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山区地形限制了大型机械的普及,种粮的比较效益偏低难以吸引年轻劳动力回归。我们不禁要问,当这一代彻底老去,谁再来耕耘这片梯田?山区农业的未来之路在何方?

这艰辛的“六担稻谷”,更是一面映照我们生活的镜子。它照见了每一粒米饭的真正分量。在餐厅食堂,我们丢弃的或许只是半碗剩饭,但倒掉的可能是山区老人一整天的辛劳汗水。他们的劳动,赋予了“珍惜粮食,杜绝浪费”这八个字最为具体和沉甸甸的意义。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劳动者最基本的尊重。

因此,山间那挑稻谷的背影,恰恰是我们整个社会立身的根基。他们值得我们投去的,不应仅仅是同情的目光,更应是崇高的敬意、切实的关注和有力的支持。我们期待,科技的进步能让小型化、智能化的农具更快地走入山区梯田;我们期待,政策的扶持能更好地改善老农的福祉,提高种粮的收益;我们更期待,全社会能形成惜粮爱农的良好风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向每一位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老农致敬!也愿他们的汗水,能浇灌出更加值得期待的未来。

来源:三湘发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