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三线建设——甘肃天水:长城精密电表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4-10-12 15:46 1

摘要:“三线建设”开始于1964年,结束于1980年,横跨了三个五年计划,共历时17年,它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大规模国防工业建设。它是在严峻的国际局势之下诞生的,当时我国同时面对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为加强备战、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由平原

“三线建设”开始于1964年,结束于1980年,横跨了三个五年计划,共历时17年,它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大规模国防工业建设。它是在严峻的国际局势之下诞生的,当时我国同时面对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为加强备战、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由平原向山区转移的战略调整。期间共有400多万工人、知青、转业军人参与,在大后方建成1100多个大中型战略工厂,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甘肃省位于我国大西北,黄河上游,占据承东启西的战略要地,三线建设期间,是继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后最重点的省份之一。1964年9月28日,甘肃省成立三线建设小组,负责全省的三线建设具体事项。甘肃的三线项目为“九点一线”布局,即:酒泉、张掖、永登、红古、靖远、临夏、定西、天水、平凉,一线为白银至靖远宝积山铁路沿线。1964年底,大批来自东北、华北、华东的骨干工厂在整体搬迁或一分为二内迁甘肃,天水长城精密电表厂就是在那个时期诞生的。

1965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响应毛主席“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决定将部分生产车间和职工分迁到甘肃天水,建立长城精密电表厂,主要生产精密电表、汽车坦克仪表等产品。1965年9月,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的297名骨干职工告别亲人和朋友,离开优越的城市,携带78台援建设备奔赴大西北。当时的哈尔滨的城市化水平非常高,医疗、教育等方面在省会城市中非常靠前,这297名职工前往大西北参与三线建设,他们舍弃了太多,他们满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豪情离开松花江畔,来到西北高原的。

天水长城精密电表厂位于天水市秦城区精表路40号(今南廓路50号),长城精表厂的建设经历了一波三折,1966年底开始,受一些情况影响,转业的施工队伍撤离,直到1969年5月才逐渐恢复建设。当时甘肃省的大三线建设项目众多,导致专业施工队伍和建筑材料、生活物资紧缺,建设者们咬紧牙关战胜一切困难,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席棚子大通铺,从事着超强的体力劳动,到1973年时,完成了机加车间、胶木车间、合金车间、工具车间、动力车间、仪表装配大楼,厂区建设初见端倪,具备试生产能力。

1973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各类汽车里程表、拖拉机仪表、软轴、T51精密电表、8151C里程表等,为了对抗苏军装备的T64中型坦克,我国针对性的研发了122TM-704中型坦克,704坦克的主要仪表就是长城精密电表厂提供的,1982年2月704坦克仪表通过验收。另外还为59-2A型坦克提供仪表。伴随着生产产品的定型,长城精密电表厂的扩建一直持续到1976年,陆续又增建了厂房11栋、扩充了各型设备558套/台。

1975年6月,天水成立甘肃长城电器仪表工业公司,统一管理天水长城控制电器厂、天水长城开关厂、天水长城低压电器厂、天水长城精密电表厂、天水长城电工仪器等7家工厂。1980年,国际形势好转,三线建设结束,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各地的三线企业开启了军转民,此时拥有在册职工1165人。长城精密电表厂在保障军工订单的同时,开始探寻民品市场。然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艰难的,1985年后,长城精密电表厂始终没有形成拳头产品,难以立足于市场经济,出现连年亏损的局面。

80年代天水

1990年,划归到甘肃长城电器工业公司,1993年对1000多名职工进行分流。2002年9月4日进行重组改制,成立天水长城精密电表有限责任公司。

来源:高明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