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7年秋,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余部抵达井冈山时,面临的是极为悬殊的敌我力量对比:红军初期仅有千余人,装备多为步枪、梭镖甚至农具,且缺乏后勤补给;而国民党军队凭借正规编制、精良武器(迫击炮、机关枪)和充足粮弹,频繁对根据地发动“进剿”“会剿”。
第四章 井冈山时期的游击战术体系:以弱胜强的军事智慧创新
1927年秋,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余部抵达井冈山时,面临的是极为悬殊的敌我力量对比:红军初期仅有千余人,装备多为步枪、梭镖甚至农具,且缺乏后勤补给;而国民党军队凭借正规编制、精良武器(迫击炮、机关枪)和充足粮弹,频繁对根据地发动“进剿”“会剿”。
在这种“敌强我弱”的绝境下,毛主席摒弃了照搬苏联“城市中心论”的军事教条,立足井冈山的地形特点(多山地、密林、峡谷)与群众基础,创造性地构建起一套以“灵活机动、依托群众”为核心的游击战术体系。这套战术不仅让红军在两年多的井冈山斗争中屡次以少胜多、化险为夷,更成为中国革命战争“人民战争”思想的源头,为后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军事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以下从六大核心维度,结合具体历史实践展开详细阐述:
一、“十六字诀”:游击战的灵魂与基本原则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是毛主席在1928年春总结井冈山多次战斗经验后提出的游击战术总方针。这十六字并非抽象理论,而是针对红军“兵力弱、装备差、无固定后勤”的实际,精准破解“如何在强敌围剿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核心难题,每一字都凝结着实战的血泪经验。
1. 敌进我退:避其锋芒,保存有生力量
当时红军若与国民党正规军正面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毛主席提出“敌进我退”,核心是“不与强敌争一时之短长”,通过主动撤退将敌人引入对我方有利的战场。1928年2月,国民党军第27师师长杨如轩率两个团进攻宁冈,红军当时仅能集结三个营的兵力,且半数士兵手持梭镖。毛主席果断下令:“放弃宁冈县城,撤至井冈山腹地的砻市、茅坪一带。”敌军占领宁冈后,因不熟悉山地地形不敢深入,只能在县城及周边驻扎;而红军则在山区休整、补充兵力,待敌军锐气消磨后再寻战机。这种“退”并非溃败,而是“以退为进”——既避免了红军在不利条件下的伤亡,又为后续反击预留了空间,正如毛主席后来所说:“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
2. 敌驻我扰:以小打大,瓦解敌军士气
敌军进驻根据地后,往往因“水土不服”(不熟悉地形、缺乏群众支持)陷入被动。毛主席抓住这一弱点,提出“敌驻我扰”,通过小规模、高频次的袭扰,让敌军“睡不好、吃不安”,逐渐消耗其战斗力。1928年5月,国民党军一个团进驻永新县城,红军派出多个10人左右的游击小组,夜间绕到敌军营地外围:有的用鞭炮冒充枪声,在东门外燃放;有的袭扰敌军后勤仓库,点燃仓库外围的草垛;有的在城墙下喊话,宣传“红军为穷人打仗,缴枪不杀”的政策。连续三夜的袭扰后,敌军士兵疲惫不堪,甚至出现逃兵;负责后勤的士兵因害怕被袭,不敢外出采购粮菜,只能靠随身携带的干粮充饥。这种“扰”看似规模小,却精准打击了敌军的心理防线与后勤保障,为后续集中歼敌创造了条件。
3. 敌疲我打:抓准战机,集中兵力歼敌
当敌军因长途奔袭、频繁被扰而疲惫时,毛主席强调“敌疲我打”,此时红军迅速集中分散的兵力,以“局部优势”打击敌军的薄弱环节。1928年6月,国民党军杨如轩部再次“进剿”井冈山,敌军两个团从吉安出发,长途行军三天抵达龙源口,此时士兵已人困马乏,且因沿途群众坚壁清野,只能靠少量干粮充饥。毛主席判断“敌军已疲”,立即下令分散在永新、遂川的红军迅速集结,共集中四个营的兵力,在龙源口峡谷设伏——这里两侧是高山,中间仅有一条小路,适合伏击。当敌军进入峡谷后,红军从山上发起猛攻,敌军因疲惫不堪、队形混乱,根本无法组织有效抵抗,最终被歼灭一个团,缴获步枪数百支、迫击炮两门,这就是著名的“龙源口大捷”。此役正是“敌疲我打”的经典实践:通过消耗敌军体力与意志,将“敌强我弱”转化为“局部我强敌弱”。
4. 敌退我追:乘胜追击,扩大作战成果
敌军撤退时,往往因士气低落、队形松散,成为红军扩大战果的最佳时机。毛主席提出“敌退我追”,要求红军不恋战、不松懈,趁敌军撤退时果断追击,夺取物资、俘虏敌兵,进一步削弱敌军实力。1928年8月,国民党军因“围剿”井冈山失利,从宁冈向吉安撤退。毛主席下令红军分两路追击:一路沿赣江支流追击敌军主力,另一路袭扰敌军后卫部队。追击过程中,红军不仅缴获了敌军携带的粮食、弹药,还俘虏了百余名敌兵——这些俘虏经教育后,不少人加入红军,成为补充兵源的重要来源。毛主席后来总结:“追击战的关键是‘快’,不给敌人重整旗鼓的时间,让胜利成果最大化。”
“十六字诀”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军事辩证法:既承认“敌强我弱”的现实,又不被动妥协,通过灵活转换“退、扰、打、追”的战术,将敌军的“强”转化为“疲、乱、弱”,将红军的“弱”转化为“灵、快、聚”。这一战术后来不仅成为红军的核心作战原则,更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解放战争时期的“运动战”中不断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军事思想的重要基石。
二、“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军事与群众的辩证统一
在井冈山斗争中,毛主席深刻认识到:游击战争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群众工作的延伸——没有群众的支持,红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若只做群众工作、忽视军事斗争,根据地又会被敌军摧毁。因此,他提出“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战略思想,实现了“军事斗争”与“群众动员”的有机结合。
1. 分兵以发动群众:把革命火种播撒到乡村
井冈山根据地初期,许多农民对红军并不了解,甚至因国民党的宣传而心存畏惧。毛主席提出“分兵发动群众”,要求红军在无战事时,分散成若干小分队,深入乡村开展工作,将“军事存在”转化为“群众认同”。1928年1月,红军进驻遂川后,毛主席将部队分成六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由一名党员干部带领,分别前往草林、大坑、于田等乡镇。小分队的任务有三项:一是宣传革命道理,通过贴标语、开群众大会,用方言讲解“打土豪、分田地”的意义,比如在草林镇,红军干部用“地主有千亩田,农民无立锥地”的对比,让农民明白革命的目的;二是组织农民协会,选拔当地贫苦农民中的积极分子,成立乡农会,比如在大坑乡,帮助农民李四保成立农会,领导农民斗争当地地主;三是开展土地革命,丈量地主土地,按人口分给农民,比如于田乡共分田3000多亩,800多户农民获得了土地。
分兵发动群众的效果极为显著:仅一个月,遂川就有2000多名农民报名参加赤卫队(根据地的地方武装),为红军提供粮食5万多斤;许多农民主动为红军传递情报、掩护伤员,比如草林镇的农妇王桂英,多次冒风险将情报藏在鞋底,送到红军驻地。毛主席后来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分兵的意义,在于让红军与群众‘零距离’,群众从‘怕红军’变成‘爱红军’,这才是游击战争最坚实的基础。”
2. 集中以应付敌人:以“聚”破“散”的战术转换
当敌军发动“进剿”时,分散的红军小分队必须迅速集中,形成拳头力量——这是“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核心。1928年7月,国民党军调集六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七月会剿”,敌军分三路进攻永新、宁冈、遂川。当时红军的小分队还分散在各地开展群众工作,毛主席立即下达“集中令”:要求草林的小分队1日内赶到永新县城附近,大坑的小分队2日内赶到五斗江,于田的小分队3日内赶到龙源口。为确保集中速度,群众主动提供帮助:有的农民用自家的扁担帮红军挑武器,有的用渔船接送红军渡过赣江支流,有的充当向导,带领红军走山间近道。短短3天,分散的红军就集中了四个营的兵力,在五斗江首先击溃敌军一路,随后又转兵进攻永新,打败敌军另一路,最终粉碎了“七月会剿”。
这种“分兵—集中”的灵活转换,既保证了群众工作的深度——红军能深入每个乡镇动员群众,又确保了军事斗争的强度——面对敌军时能形成局部优势。正如毛主席所说:“分兵是为了更好地集中,发动群众是为了更好地打仗,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后来发展为“人民战争”理论的重要内容:军队既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宣传队,军事斗争与群众动员相辅相成。
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战略依托”
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明确反对“流寇主义”——即不建立根据地、靠劫掠为生的游击方式。他认为:“游击战争必须有巩固的根据地,就像人要有家一样,有家才能休整、补给、发展,否则就会像无根的浮萍,迟早会被风吹散。”因此,他在领导游击战争的同时,全力建设井冈山根据地,使其成为红军的“后方基地”“补给站”“练兵场”。
1. 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为游击战争提供“政治支撑”
1928年5月,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在宁冈茅坪成立,这是井冈山根据地的最高政权机关,由农民代表、工人代表、红军代表共同组成。政权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在政治上,废除国民党的保甲制度,实行工农兵民主选举;在经济上,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取消苛捐杂税;在文化上,开办列宁小学,免费让农民子女读书。这些政策让根据地群众真正感受到“自己当家作主”,比如宁冈县大陇乡的农民李开昌,过去因交不起地租被地主逼得家破人亡,分田后不仅有了土地,还被选为乡农会主席,他逢人就说:“红军来了,我们穷人才有了活路。”
政权建设的意义在于:它让游击战争从“红军的单独行动”变成“根据地军民的共同行动”。当红军外出作战时,根据地政权组织群众支援前线——农会负责筹集粮食,妇女会负责缝补衣物、护理伤员,少先队负责站岗放哨。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时,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组织了2000多名群众,为红军运送弹药、设置障碍,正是这种“政权组织群众、群众支持红军”的模式,让红军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仍能获胜。
2.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为游击战争提供“物资保障”
井冈山根据地地处山区,经济落后,红军初期面临“缺粮、缺盐、缺药”的困境——有时士兵只能靠红米饭、南瓜汤充饥,伤员因缺乏药品只能用草药治疗。为解决这一问题,毛主席领导根据地开展经济建设:一是发展农业生产,组织红军帮助农民耕种、收割,比如1928年春耕时,红军抽出一半兵力,帮助永新县农民开垦荒地2000多亩,还推广了水稻增产技术;二是开办合作社,成立“井冈山供销合作社”,组织群众将多余的粮食、茶叶集中起来,与外界交换盐、布、药品等物资——当时合作社通过秘密渠道,从湖南衡阳换回了300多斤盐,缓解了红军的“盐荒”;三是创办军工企业,在茨坪建立了红军修械所,修理缴获的步枪、制造梭镖、手榴弹,虽然设备简陋,但每月能修理20多支步枪,为游击战争提供了武器补充。
这些经济建设措施,让根据地逐步实现了“自给自足”:1928年下半年,红军的粮食基本能满足需求,盐、布等物资也有了稳定来源;伤员在根据地的小井红军医院得到护理,治愈率达到60%以上。正如红军战士回忆:“有了根据地,我们打仗时心里就有底,知道打完仗后有地方休整,有群众照顾,不像以前那样东奔西跑、没着没落。”
3. 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建设:为游击战争提供“兵力补充”
毛主席深知:仅靠红军正规军无法应对敌军的频繁“围剿”,必须建立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形成“正规军+地方武装+群众武装”的三层军事体系。在他的指导下,井冈山根据地成立了赤卫队(由青壮年农民组成,配备步枪、梭镖)、少先队(由青少年组成,负责站岗放哨、传递情报)。这些地方武装平时从事生产,战时配合红军作战:赤卫队熟悉地形,能为红军带路、侦察;少先队则负责封锁消息、监视敌军动向。1928年6月,国民党军进攻龙源口时,宁冈县赤卫队200多人配合红军作战,在山间设置竹钉阵、滚石,迟滞敌军进攻;遂川县少先队则在敌军后方燃放鞭炮,冒充红军主力,迷惑敌军。
地方武装不仅是红军的“助手”,更是红军的“兵源储备库”——许多赤卫队员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后来加入红军,成为正规军的骨干。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共发展赤卫队1.2万多人,少先队8000多人,其中有3000多名赤卫队员加入红军,使红军的兵力从初期的千余人发展到5000多人,为游击战争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兵力保障。
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巧”破“强”的实战智慧
在井冈山的游击战争中,毛主席始终强调“灵活机动”,反对“死打硬拼”,主张“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通过“避实击虚”“诱敌深入”“声东击西”等战术,将地形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作战优势。1928年8月的黄洋界保卫战,就是这一战术思想的经典实践。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侧,是井冈山的重要哨口,这里地势险要:两侧是悬崖峭壁,中间仅有一条狭窄的石阶路,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1928年8月,毛主席、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前往湘南,井冈山仅留下红三十一团一营(不足500人)驻守,国民党军趁机派出一个团(约1000人)进攻黄洋界,企图一举占领井冈山。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留守红军按照毛主席“诱敌深入、利用地形”的战术部署,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设置障碍,在石阶路两侧的山林中埋下竹钉(将竹子削尖,用火烤硬,插入土中,顶端露出地面),在悬崖边堆放滚石、原木,当敌军进攻时,可通过推滚石、原木迟滞其行动;二是分兵防守,将部队分成三个小组:一组在哨口正面防守,用步枪、手榴弹打击敌军;一组在两侧山林中游击,用冷枪袭扰敌军;一组负责与山下群众联系,获取情报、接收支援;三是巧用武器,红军仅有一门迫击炮,且只有三发炮弹,战士们将迫击炮架在哨口附近的制高点,瞄准敌军可能集结的区域。
8月30日清晨,敌军开始进攻:先头部队刚进入竹钉阵,就有几十人被竹钉扎伤,队形大乱;随后红军推下滚石、原木,敌军又伤亡数十人,进攻被迫暂停。中午,敌军集中兵力再次进攻,红军正面部队顽强抵抗,两侧游击小组则从山林中射击,敌军始终无法靠近哨口。下午,红军战士将仅有的三发迫击炮炮弹装入炮膛,第一发炮弹因受潮未炸,第二发炮弹落在敌军队伍中,炸伤数人,第三发炮弹则精准击中敌军设在山下的指挥部——敌军误以为红军主力已返回井冈山,害怕被包围,当晚就下令撤退。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不仅靠红军的英勇抵抗,更靠“灵活机动”的战术:通过“诱敌深入”,将敌军引入地形复杂的哨口,使其优势兵力无法展开;通过“避实击虚”,不与敌军正面硬拼,而是用障碍、冷枪消耗敌军;通过“巧用武器”,以少量迫击炮打击敌军要害,瓦解其士气。正如毛主席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所写:“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正是对灵活战术的生动写照。
除了黄洋界保卫战,毛主席还在草市坳战斗中运用“声东击西”的战术:1928年6月,国民党军一个旅驻守吉安,毛主席假装派红军进攻吉安城,吸引敌军主力回防;实际则率红军主力隐蔽行军,进攻吉安附近的草市坳——这里是敌军的后勤基地,仅有少量兵力防守。红军一举攻克草市坳,缴获粮食20万斤、步枪100多支,随后又趁吉安敌军回防不及,主动撤退,既夺取了物资,又避免了与敌军主力决战。这种“声东击西”的战术,让敌军“疲于奔命”,始终无法掌握红军的真实动向。
五、重视情报与群众支持:游击战争的“生命线”
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多次强调:“游击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两件事:一是准确的情报,二是群众的支持。没有情报,就像瞎子走路;没有群众,就像鱼儿离水。”因此,他始终将“情报工作”与“群众工作”作为游击战争的重要保障。
1. 依靠群众构建情报网络
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了一套以“群众为主体”的情报网络:每个村都设有情报员,由当地贫苦农民担任,他们熟悉地形、了解民情,能及时掌握敌军的动向。情报员传递情报的方式极为隐蔽:有的用“鸡毛信”(在信上插一根鸡毛,表示紧急),有的用暗号(比如在村口的老槐树上挂一个篮子,篮子里有鸡蛋表示“敌军没来”,没鸡蛋表示“敌军来了”),有的则假装走亲戚,口头传递情报。
1928年9月,国民党军计划从湖南茶陵进攻井冈山,茶陵县的情报员得知后,连夜赶路,翻山越岭来到井冈山红军指挥部,报告了敌军的兵力、行进路线、出发时间。毛主席根据这一情报,立即调整部署,派红军在敌军必经的坳头垅设伏,最终击溃敌军,缴获步枪200多支。事后,毛主席说:“这次胜利,首先要感谢情报员,是他们让我们提前知道了敌军的底细,才能打有准备之仗。”
除了固定情报员外,根据地的群众也主动为红军提供情报。比如永新县的农民刘老汉,一次在山上砍柴时,看到敌军的侦察兵在勘察地形,他立即放下柴刀,抄近路跑到红军驻地报告;还有遂川县的妇女张二嫂,敌军士兵向她打听红军的位置,她故意指错方向,将敌军引到深山里,为红军转移争取了时间。正如毛主席所说:“群众是最好的情报员,他们遍布根据地的每个角落,敌军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2. 群众支持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在井冈山斗争中,群众不仅为红军提供情报,更在物资、人力上全力支持。红军缺粮时,群众将自家的粮食捐出来,甚至自己吃野菜;红军缺盐时,群众将藏在地下的盐挖出来,送到红军驻地;红军伤员需要护理时,群众主动腾出房屋,用草药为伤员治疗。
小井红军医院是井冈山时期的重要医疗机构,共有30多名伤员在这里治疗。医院的药品极为匮乏,群众就上山采草药,比如用金银花消炎、用艾草止血;伤员的饮食需要照顾,群众就轮流为伤员送饭,有的送鸡汤,有的送鸡蛋;敌军搜查医院时,群众将伤员转移到山洞里,用稻草覆盖洞口,保护伤员安全。1928年12月,国民党军进攻小井红军医院,30多名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被俘虏,但群众始终没有透露伤员的藏身之处,最终这些伤员虽然牺牲了,但群众保护伤员的精神却永远流传。
毛主席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写道:“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在井冈山,红军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红军帮助群众耕种、收割,群众帮助红军缝补、运输;红军保护群众的利益,群众支持红军的斗争。这种“军民鱼水情”,成为游击战争最坚实的基础——敌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始终无法深入根据地,因为他们走到哪里,都受到群众的抵制;而红军虽然装备简陋,却能在根据地内自由行动,因为他们走到哪里,都能得到群众的支持。
六、政治建军与军事民主:打造“新型人民军队”
毛主席深知:游击战争的胜利,不仅需要灵活的战术,更需要一支有信仰、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军队。因此,他在井冈山时期通过“政治建军”与“军事民主”,将秋收起义余部改造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为游击战争提供了组织保障。
1. “支部建在连上”: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年9月的三湾改编中,毛主席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在连队建立党支部,班排建立党小组,营以上建立党委,连以上配备党代表。这一制度从组织上确保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过去,军队的指挥权集中在少数军官手中,士兵缺乏思想引领;而“支部建在连上”后,党员深入基层,既能传达党的政策,又能在战斗中带头冲锋,成为士兵的榜样。
在井冈山的战斗中,连队党支部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红三十一团一营二连,在黄洋界保卫战中,党支部组织党员成立“冲锋队”,带头冲向敌军;党员战士王占元,在弹药打光后,用梭镖与敌军搏斗,最终牺牲;党支部还在战斗间隙开展思想工作,鼓励士兵克服困难。正如二连的士兵回忆:“有党支部在,我们就有主心骨,哪怕兵力再少,也有信心打赢。”
“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彻底改变了旧式军队的弊端,使红军成为“党指挥枪”的革命武装,为游击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保证。后来,这一制度成为人民军队的根本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2. 官兵平等与军事民主:激发士兵的战斗力
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坚决反对军阀习气,实行“官兵平等”:军官与士兵同吃同住,没有特殊待遇;士兵有发言权,对部队的作战、生活有建议权。红军还成立了“士兵委员会”,由士兵选举代表组成,负责监督军官、讨论部队事务。
在生活上,毛主席、朱德等领导人与士兵一起吃红米饭、南瓜汤,一起挑粮——井冈山有一条“挑粮小道”,毛主席、朱德经常与士兵一起,从宁冈挑粮到茨坪,每次挑着几十斤的粮食,走十几里的山路。士兵们看到领导人这样,都深受感动,纷纷表示:“首长和我们一起吃苦,我们更要好好打仗。”
在军事上,红军实行“军事民主”:每次战斗前,连队都会召开“诸葛亮会”,让士兵一起讨论作战方案。比如在进攻遂川县城前,红二十八团召开会议,士兵们提出“先袭扰敌军后勤,再攻城”的建议,被指挥员采纳,最终顺利攻克遂川。这种“军事民主”,让士兵感受到“自己是军队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战斗力。
3.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赢得群众的信任
为了规范军队行为,赢得群众信任,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些纪律看似细微,却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利益:“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些规定让群众感受到红军是“为穷人打仗的军队”,而不是像国民党军那样“抢、拿、卡、要”。
有一次,红军战士小李在帮群众收割水稻时,不小心损坏了一把镰刀,他立即用自己的津贴赔偿了群众;还有一次,红军部队借住群众的房屋,离开时不仅打扫干净,还将门板、铺草归位——群众看到后,感动地说:“红军真是仁义之师,比自家孩子还贴心。”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不仅规范了红军的行为,更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正如毛主席所说:“纪律是军队的命脉,也是军民关系的纽带。有了严明的纪律,群众才会信任我们、支持我们,游击战争才能开展下去。”
总结
井冈山时期的游击战术体系,是毛主席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这一体系以“十六字诀”为核心,以“分兵发动群众、集中应付敌人”为战略,以“巩固的根据地”为依托,以“灵活机动的战术”为手段,以“情报与群众支持”为保障,以“政治建军”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游击战争思想。
这套战术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迷信“武器决定论”,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敌强我弱”的劣势转化为“灵活机动、群众支持”的优势;它不仅关注“如何打仗”,更关注“为谁打仗”,通过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让游击战争成为“人民的战争”。正是依靠这套战术思想,红军在井冈山的两年多时间里,屡次粉碎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在绝境中站稳了脚跟,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珍贵的火种。
井冈山时期的游击战术思想,不仅指导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更成为中国革命军事思想的重要源头。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提出“持久战”战略,进一步发展了游击战理论;在解放战争时期,这套思想又演化为“运动战”的重要原则。即使在今天,井冈山时期的战术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所蕴含的“实事求是、灵活创新、依靠群众”的精神,仍是我们应对复杂挑战、实现目标的重要启示。
井冈山的星火,不仅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征程,更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智慧与精神财富。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的实践探索,向我们证明: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依靠群众、灵活创新,就能在看似不可能的条件下,创造出以弱胜强的奇迹。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来源:閠芝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