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莲感叹:要是按照陈永贵书记的设想继续发展,大寨会走向何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6 00:04 1

摘要:"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就在这山下边..."这首传唱半个多世纪的民谣,至今仍在太行山深处回响。虎头山脚下的这片土地,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却承载着中国农业史上最浓墨重彩的篇章。180多户人家,520余口人,在贫瘠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用铁锹和扁担书写了改变命

"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就在这山下边..."这首传唱半个多世纪的民谣,至今仍在太行山深处回响。虎头山脚下的这片土地,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却承载着中国农业史上最浓墨重彩的篇章。180多户人家,520余口人,在贫瘠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用铁锹和扁担书写了改变命运的传奇。

1964年,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夜成名,成为那个火红年代的精神图腾。三战狼窝掌、修建梯田、引水上山...大寨人战天斗地的故事通过报纸、广播传遍大江南北,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参观者跋山涉水前来取经。

从领导人到普通农民,从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到非洲留学生,不同肤色、不同身份的人们在这里寻找着改变农业面貌的答案。如今,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已化作博物馆里的老照片,但虎头山上的层层梯田依然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走在石板铺就的村道上,供销社门楣上褪色的标语、礼堂里斑驳的奖状,都在提醒着来访者:这里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代人共同记忆的载体。

太行山腹地的大寨村,静静地卧在虎头山脚下,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岁月的沧桑。站在村口放眼望去,七沟八渠一面坡的地形尽收眼底,那些挂在陡坡上的梯田,像是一道道刻在山体上的年轮。老人至今还记得,当年村里的700亩耕地被分割成4700多块,最大的不过三亩,最小的只能种下几棵玉米。这些支离破碎的"巴掌田"、"簸箕地",在干旱时节黄沙漫天,雨季来临又会被山洪冲刷得面目全非。老人们常说,那时候种地就像在石头缝里抠粮食,辛苦一年打下的粮食还不够填磨盘眼儿。

1953年的春天,刚当选村支书的陈永贵带着党支部成员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沟。他们在狼窝掌的乱石滩上蹲了整整一天,看着这条三里长、两丈多宽的山沟在暴雨季节变成吞噬庄稼的"恶龙"。村里的老人们说,这条沟之所以叫狼窝掌,不仅因为常有野狼出没,更因为它的凶险堪比饿狼。每当山洪暴发,湍急的水流能把磨盘大的石头抛上山梁,这样的地方根本没法耕种。

第一次向狼窝掌宣战是在1955年冬天。天还没亮,全村男女老少就扛着铁锹、背着箩筐来到沟里。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里,人们的手冻裂了,就用布条缠上继续干;石头太重抬不动,就用木杠一点点撬。整整一个冬天,他们在沟里垒起了25道石坝,填进去几万方黄土,硬是在乱石滩上造出了30亩梯田。

来年春天,新垦的土地上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村民们高兴得在田间地头唱起了梆子戏。可惜好景不长,盛夏的一场暴雨让所有人的希望都化为了泡影。山洪像脱缰的野马冲垮了石坝,新造的梯田被撕得粉碎,连地里的庄稼苗都被冲得干干净净。

望着满沟的狼藉,有些社员蹲在地头直掉眼泪。但陈永贵带着党支部成员仔细查看了每一处被冲毁的坝体,发现失败的原因是石坝根基太浅。第二年冬天,他们改良了施工方案,把坝基挖到冻土层以下,用石灰掺黏土夯实基础。这次他们在沟里建起了38道石坝,每道坝都像城墙一样坚固。然而老天爷似乎存心要考验大寨人的意志,1957年的暴雨来得更加凶猛,新修的工程再次毁于一旦。

接连的失败让部分社员打起了退堂鼓。村里开始流传"狼窝掌是龙王爷的饭桌,凡人动不得"的说法。关键时刻,党支部在打谷场上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陈永贵指着被冲垮的坝体说:"大家看看这些石头,洪水能冲走它,却冲不走它身上的棱角。我们大寨人,就要做这样的石头!"

第三次治理狼窝掌的战斗打响了。这次他们请来了县里的水利技术员,采用拱形坝设计增强抗洪能力。数九寒天里,社员们把家里的门板都拆下来挡风,妇女们把热乎的玉米面饼子揣在怀里送到工地。经过测量,他们发现前两次失败是因为低估了山洪的冲击力,这次每道坝都加厚了基础,坝与坝之间还设计了缓冲池。1958年夏天,当暴雨再次来袭时,新修的42道拱形坝稳稳地守住了阵地。洪水过后,沟里的梯田完好无损,金黄的谷穗在阳光下泛起波浪。

十年造地规划期间,大寨人总共治理了7条山沟,搬掉了1200多个土包,砌起了1800多道石坝,把4700多块零散土地连成了800多块梯田。最令人称奇的是他们发明的"海绵田"——在土层下铺设秸秆和农家肥,既保墒又增肥。

到1962年,大寨的粮食亩产从不足10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这个数字在当时贫瘠的太行山区堪称奇迹。虎头山上的层层梯田,不仅改变了大寨人的生存条件,更成为那个艰苦奋斗年代的精神象征。如今,站在狼窝掌的观景台上俯瞰,那些历经风雨的石坝依然坚固如初,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战天斗地的往事。

1978年12月的北京,寒风凛冽中透着一丝春意。郭凤莲裹着厚厚的棉袄,坐在人民大会堂的座位上,作为中央候补委员参加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里回荡着关于改革开放的讨论,她却不知道,就在这个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已经偷偷按下红手印,把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中国农村即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而曾经作为农业标杆的大寨,却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1980年的秋天来得格外早。9月的一天,郭凤莲收到了昔阳县委组织部的调令,白纸黑字写着让她离开大寨,去晋中果树研究所报到。这个在虎头山下长大的铁姑娘,第一次在人前落泪。她收拾行囊时,把当年修梯田用过的铁锹擦了又擦,最终还是没有带走。离开的那天清晨,她独自在狼窝掌的梯田上走了很久,看着那些亲手垒起的石坝,十七年的青春岁月就像昨夜的露水,在朝阳下渐渐蒸发。

九十年代的春风终于吹进了太行山深处。1991年11月15日,离开十一年的郭凤莲重新站在了大寨村委会的院子里。当年的"铁姑娘"已经鬓角染霜,但眼神依然锐利。她带回来的不是红旗和标语,而是一摞沿海地区的经济报道。当她读到《东方风来满眼春》里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述时,窗外的夕阳正照在虎头山上,那些梯田的轮廓在光影中格外清晰。

转变的路比想象中更难走。郭凤莲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试图给华西村吴仁宝写信请教致富经验,可每次写完又撕得粉碎。大寨的荣耀成了包袱,当年全国各地来取经的人潮早已退去,如今要反过来向别人学习,这种心理落差让很多老社员难以接受。村里的老党员贾承富说得实在:"过去咱们是教别人种地,现在要学别人做生意,这张老脸往哪搁?"

市场经济的浪潮不会等待任何人。郭凤莲带着村干部南下考察,从温州的小商品市场到深圳的工业园区,这些见闻冲击着他们的认知。回到大寨后,他们办起了第一个村办企业——大寨羊毛衫厂。开工那天,老支书宋立英带着一群老太太在车间里转来转去,她们怎么也想不明白,过去用来记工分的小本本,现在要用来算成本利润。

大寨的二次创业史

1991年的冬天,郭凤莲重新踏上大寨的土地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心头一紧。村委会的账本上,集体存款只剩下不到五万元,曾经红火的村办企业早已关门大吉。她站在虎头山上往下看,那些曾经让大寨人引以为豪的梯田里,年轻人越来越少,只剩下几个佝偻着腰的老人在侍弄庄稼。当年"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红旗还插在村委会门口,旗角已经磨出了毛边,在寒风中无力地飘动着。

转过年来开春,郭凤莲带着村干部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从江苏华西村的高楼厂房,到天津大邱庄的现代化农场,再到浙江鄞县的家庭作坊,外面的世界让这些太行山里的庄稼汉看得目瞪口呆。在华西村的村办企业里,吴仁宝指着自动化生产线告诉他们:"这些机器一天生产的羊毛衫,够你们全村人穿三年。"

回到大寨后,党支部连夜开会。会计贾春生把算盘打得噼啪响:"咱村现有劳动力320人,光靠种地,人均年收入撑死800块。"第二天清晨,郭凤莲带着这个数字去了县信用社。当她拿着50万元贷款回到村里时,第一件事就是把村委会的牌子换成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这个决定在村里掀起了轩然大波,老支书宋立英拄着拐棍来找她:"凤莲啊,咱大寨的根在土地上,搞什么公司?"郭凤莲没说话,只是把在华西村拍的照片一张张摊在炕上。

创业的艰难超出想象。第一批羊毛衫出厂时,郭凤莲亲自带着样品去省城推销。在太原百货大楼的采购科,人家听说"大寨"两个字直摆手:"你们会种地我信,做衣服还是算了吧。"最后是靠着老劳模的面子,才勉强同意试销。谁也没想到,这批带着虎头山商标的羊毛衫因为用料实在,三个月就卖断了货。工人们至今记得,当第一笔货款到账时,郭凤莲蹲在车间门口,把汇款单看了又看,泪水把纸上的字迹都洇湿了。

随着水泥厂、酒厂、制衣公司相继投产,大寨的集体经济像滚雪球般壮大起来。2003年建成的工业园区里,现代化厂房取代了昔日的打谷场,流水线上的年轻工人多半是村里走出去又回来的大学生。最让老辈人感慨的是"大寨"这个品牌的价值——现在光是品牌使用费,每年就能给集体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那些印着虎头山标志的核桃露、金鹿酒,沿着当年运送公粮的公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生活变了模样。村里修起了全县第一个康乐广场,早晚时分,老人们在这里打太极、跳广场舞。72岁的贾承富是当年的"铁肩膀",现在每天都要来活动腿脚。他总爱指着健身器材对年轻人说:"这玩意儿比我们那会儿抬的石头轻省多了。"村里的柏油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过去雨天一身泥的情形再也看不到了。不少人家开起了农家乐,把当年的知青宿舍改成了特色民宿。

2010年春节,村里给60岁以上老人发了第一笔养老金。发放仪式上,当年修狼窝掌的"铁姑娘队"成员们相约穿上了红棉袄。80岁的宋立英摸着崭新的存折,对郭凤莲说:"没想到咱大寨人也能领上退休金。"只有虎头山上的层层梯田,还在默默诉说着那段战天斗地的岁月。这个曾经创造农业奇迹的村庄,正在书写着新的传奇。

时光流转,夜深人静时,郭凤莲也会发出疑问:“要是按照陈永贵书记的设想继续发展,大寨又会走向何处?”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