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端伟ll 幕将落 之 瞑想(六)——我也幕一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6 16:27 1

摘要:当时的主币是银元,俗称“大洋”,主要是民国初期铸造的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袁大头”也就成为了银元的代名词。当时还有清代铸造的“龙洋”,墨西哥的“鹰洋”等外国银元,根据各种银元规定的含银量,互相有较固定的比价。后来又有国民党铸造的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元,头像较小,所

幕将落 之 瞑想(六)

《我也幕一幕》

作者:汪端伟 (原创)

看了公仆的“幕将落 之5 -谈钱”,我也忍不住随手写上几句。

上世纪20、30年代我们没有经历过,或我们还在幼年,知道的不多。我最近整理我爷爷的日记时,看到了一些记录。

当时的主币是银元,俗称“大洋”,主要是民国初期铸造的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袁大头”也就成为了银元的代名词。当时还有清代铸造的“龙洋”,墨西哥的“鹰洋”等外国银元,根据各种银元规定的含银量,互相有较固定的比价。后来又有国民党铸造的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元,头像较小,所以叫“孙小头”。主要的纸币是什么样子的,我没有查找有关的资料,我只知道当时有些外国银行发行的纸币,和银元是等价的,可以上发行行兑换成银元。例如清华学校发工资就是给法国银行的支票,到法国银行可以支付纸币或银元。当时的辅币是铜元(单位为“枚”),按规定一银元等于100枚铜元,而实际上兑换比例是1比200左右,随行就市,时有波动。还有一种辅币是制钱“孔方兄”(单位是“文”),大约1枚等于10 文。

当时的物价,听说直到七七事变前,面粉大约两块多大洋一袋(50斤),我爷爷1918年初到清华学校(清华大学早期)任国文教员,每月薪金100大洋,几年后升至180 大洋。同期的留美归国教员薪金大约200-300大洋,外国教员薪金300-400大洋。而杂役等的薪金大约10 多元。买晚香玉二株,铜元4枚(相当于2分钱)。乘人力车到校(南城宣武门外至西郊清华园)30枚(相当于1角5分钱)

日伪时期北京用的是“联合准备银行”发行的纸币,物价飞涨,在1944年左右发行了面值500元的大钞,正面有孔子和天坛的像,当时就有一句顺口溜“孔子拜天坛,五百当一元”,说明物价已经涨了500倍。

1945年抗战胜利后,就是“中央银行”的“法币”,还有一种叫“关金券”,关金券和法币的兑换比例是1 :20。1945年后物价也是飞涨成千上万倍,纸币不断发行“十万”大钞、“百万”大钞。1948年夏,废止了“法币”,发行了“金圆券”,300万元法币兑换1元金圆券。记得当时好像是规定了一元金圆券含金量若干,可兑换真金白银,并规定了禁止物价上涨。

当时我是初中生,对社会根本不太懂,对这样的“金融改革”还真抱有一种乐观的幻想。可是没出一个月,物价又开始飞涨。1948年12月份,北京城已被围,我的父母在城外的清华园,我和爷爷、姐姐住在城内的老宅,生活来源断绝了。幸亏清华大学校友会在城内,给我们送来了一笔钱,可以够我们大约一个月的生活费,买了一些米面后,把剩下的所有现金,在宣武门外铁路道口的银元黑市上,买了一块袁大头。不久北平就和平解放了,又到银元黑市上卖出了银元,略有升值,总算起到了保值的作用。

北平解放后,钱就都换成解放区的钱了。当时人民币刚发行不久,市面上还流通着东北解放区、冀南解放区、晋察冀解放区等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相互兑换的比例也不同,不久后才统一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我从小学时期就喜欢收集货币,发现家里有不同品种的货币我就收集起来,都是面值较低的品种,1949年时就有了上百张日伪时期的、国民党时期的和各解放区的纸币。1949年时还被我的邻居小孩顺走了一些 面值较大的。不久我家搬到了清华园,我住在了学校宿舍,这些纸币的下落就不得而知了。

解放初期物价还是涨得很猛,记得当初一个烧饼是人民币5元,后来涨到了500元,两三年期间涨了100倍。我爷爷的日记中记载了1949年4月30日“大米73元”,5月22日“大米125元”,8月1日“买大米,每斤270元”。1953年冬开始粮食等统购统销等一系列的改革,物价涨势嘎然而止,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好像物价基本没变,我至今也不清楚为什么物价可以这样来控制。解放初期因为物价不稳,职工的每月薪金都不是用多少钱计算的,而是多少斤小米,每月公布当月小米的平均价,再折合成多少钱。后来薪金数额从“小米-斤”改为计算更为复杂的“工资分”。例如我爷爷日记中1952年10月24日日记中记载了,一位朋友“在太谷省立师范教授博物学中动物学,每班三课时,六班共十八课时。月薪二百三十五分,每份约值2151元,约合每月五十万元。”

物价平稳后,1955年3月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新币),以1比1万的比例更换旧币。一直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前,一个烧饼都是5分钱,我的工资(助教)一直是每月62元。以后烧饼涨到了5毛钱、1块钱甚至2块钱,涨了三、四十倍,而工资涨到了几千元(助教),甚至一、二万元(教授),涨了近百倍,人民的生活还是大幅提高了。

2025年4月15日 于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1963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1987年发行第四套人民币。1999年发行了第五套,即现在流通的人民币。----公仆K注

【作者简介】汪端伟,男,1934年6月生,北京市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 ----本学子群成员,现年91岁)

【注】汪端伟先生与公仆K先生是微信“学子群”成员,现有14位,都是91-95岁的老同学、同窗。他们活在当下,活跃在微信群中,相聊甚欢。此篇由公仆K先生转来,同意分享。

来源:萨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