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农药出海乱象,中国企业的自律与自强之路怎么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21:06 1

摘要:2024年,中国农药出口量(折百)达205万吨,在全球粮食安全需求增加和农业生产刚性需求支撑下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2%;出口金额达159亿美元,同比增长8%。这片繁荣背后,是中国农药产业从量到质的艰难蜕变。

2024年,中国农药出口量(折百)达205万吨,在全球粮食安全需求增加和农业生产刚性需求支撑下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2%;出口金额达159亿美元,同比增长8%。这片繁荣背后,是中国农药产业从量到质的艰难蜕变。

尽管近两年国际贸易市场低迷,但从长时间线来看,我国农药出口量(折百)从低谷期80多万吨增长到2024年突破200万吨,实物量接近400万吨。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农药行业整体基础雄厚、地位稳固,印证了产业升级换代和技术改进提质的显著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国际市场对中国农药产品的青睐与依赖,对中国企业稳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药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随着制剂加工技术的持续升级和创新能力的增强,附加值更高的制剂产品出口占比越来越高,终端市场占比和国际品牌认可度不断提高,制剂出口已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动力。2024年我国农药制剂出口量(折百)占比54.08%,首次超越原药成为出口主力,标志着中国农药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

然而,行业繁荣背后仍隐藏着严峻的挑战。整体来看,中国农药产业以占全球50%以上的产量和高达85%以上的出口依赖度,深度融入全球市场,已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一环。但在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产业政策演进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农药主要生产地的地位正逐步调整:跨国公司正积极寻求更具成本优势的生产基地,将产能转向印度、东南亚等关税更低、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中国农药企业也加快海外建厂步伐,以规避国际政策风险、提升资源协同与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中国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竞争持续加剧,供应链韧性仍有待提升等这些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正推动全球农药供应体系发生深刻变革,对中国农药产业而言,这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农药以仿制药为主,部分制剂产品在药效本质、配方技术及剂型创新等方面,与原研药仍存一定差距。随着中国农药制剂加速开拓海外市场,部分关键区域市场逐渐出现“内卷化”竞争态势,一些企业为争夺订单采取低价竞标、偷工减料、擅自更改配方,甚至直接使用母药配制等不当手段,导致产品药效不佳、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巴西、美国等重要海外市场,中国农药制剂曾因药效问题受到质疑,终端采购商通过对比试验发现,部分产品与原研药存在一定效果差距,不同年份、批次之间的药效一致性也有待提高,制剂实际成分与标签标注不符、有效成分含量超标等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中国农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整体品牌形象。

这些乱象不仅使相关企业面临高额罚款,短期内对“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造成损害,降低了终端用户的信任度与产品品牌价值,甚至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农化产品的信任危机。长期来看,违规产品及杂质含量过高等质量问题,还可能带来严重的环境风险,加重环境负担,并对生态环境与公众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在当前严峻的发展形势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农药企业应如何强化自律、苦练内功,以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农药出口领域的乱象又将对我国制剂出海战略带来怎样的长期影响?面对政策合规、国际竞争和供应链风险,中国农药该如何与全球市场协同发展?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定于10月14日在上海市召开第二十五届全国农药交流会——第二十届市场采购与服务国际研讨会,特邀禾金正生物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效禹先生,以“与时偕行:中国农药与全球市场的协同”为题,为我们带来深入剖析和经验分享。

李效禹先生深耕农化行业十余年,在供应链战略与全球市场拓展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曾任职于拜耳作物科学(中国)市场部及三菱商事(中国)商业有限公司,长期负责全球农化市场开发工作。作为AgriBusiness Global 中国专栏作家,他将立足行业痛点,从市场秩序、品牌建设与国际化路径等多个维度,为中国农药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度把脉、建言献策。

来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