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春侄女带孩子和彭德怀照相,他却默然走开,说不要影响孩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08:22 1

摘要:1938年4月,彭金华从延安抗大毕业。有一天,彭德怀找到他:“金华呀,听说你毕业后组织上安排你留在延安工作,你有什么想法?”彭金华说:“延安是革命的根据地,能在这里工作锻炼是我最大的愿望,我会珍惜这个机会的。”

彭德怀没有子女,弟兄三人里他排行老大。他二弟叫叫彭金华,三弟叫彭荣华。彭金华的女儿彭梅魁,既是被彭德怀抚养的人,也是在彭德怀晚年照顾和侍奉他的人。

1938年4月,彭金华从延安抗大毕业。有一天,彭德怀找到他:“金华呀,听说你毕业后组织上安排你留在延安工作,你有什么想法?”彭金华说:“延安是革命的根据地,能在这里工作锻炼是我最大的愿望,我会珍惜这个机会的。”

彭德华停顿了一下,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咱们家乡白色恐怖很严重,我们党的工作很薄弱,急需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彭金华说:“你的意思是?”“我希望你能回老家去发动群众,我们共产党员要为劳苦大众着想……”“哥,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我回去。”

就这样,彭金华回到了老家湖南湘潭县乌石村。当年10月,家乡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彭家围子特别支部成立,彭金华是第一任书记,妻子周淑身是第一任妇女主任。

此时,虽然是国共合作时期,但国民党仍限制着共产党的公开活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制造摩擦,捕杀共产党员和破坏党的各级组织。1939年8月,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下令加紧捕杀共产党员,在一份抓捕名单里就有彭金华。

1940年10月4日,正当彭德怀在华北抗击日寇、指挥著名的百团大战时,国民党潭株警备队利用黑夜,于凌晨摸进了乌石村,包围了彭金华家。

农村没有电灯,农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落山后,村里就很少有人走动了。大批潭株警备队员荷枪实弹摸进村,不仅惊醒了全村百姓,连狗也都被惊吓得乱叫起来。

狗的狂叫声让彭金华预感到了事态的紧急,因担心党组织的文件落到敌人手里,他嘱咐妻子照顾好我12岁的女儿彭梅魁和年仅2岁的儿子彭康白,然后快步走进屋后的红薯窖,烧毁了所有党组织的文件、党支部的材料以及党员名单,并从炉灶里铲出灶灰掩埋了遗留的纸灰。

就在他烧毁文件时,东屋外响起了枪声,彭荣华惨遭敌人杀害。当彭金华走进东屋查看情况时,潭株警备队员破门而入……7天后,彭金华等8名共产党员在易家湾凤形山龙古坡被枪杀。

枪杀案后第二天,周淑身和乡亲在荒草中找到了彭金华的遗体,遍体鳞伤,十个手指尖已经被钢针扎得稀烂,手指也被打断。敌人为了让他背叛党组织、背叛彭德怀用尽了酷刑,但最终也没能使他屈服。

本来国民党还打算暴尸示众,但湖南10月份的天气还比较热,加上烈士们被敌人的酷刑折磨得血肉模糊、衣不遮体,招来的苍蝇、蚊虫使遗体很快腐烂。第三天,国民党被迫同意亲属收尸。周淑身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将彭金华的遗体抬回家。3天后,彭金华和彭荣华被合葬在屋后的山坡上。这一年,彭金华40岁,彭荣华年仅37岁。

如果彭金华1938年留在延安,那么他工作的危险程度要相对小很多,但彭德怀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让亲弟弟去了最危险的地方,从事最危险的工作,直至牺牲。他为了党的事业,失去了两位最亲的人。

彭德怀常用“扫把”和“泥菩萨”来形容党和军队与老百姓的关系。他常指着泥菩萨和扫把对身边的人说:“我们共产党员要像扫把一样为人民服务,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泥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它经不起扫把的摔打。扫把虽是小物件,但每一家都离不开它。”

在戎马征战的一生中,无论走到哪里,彭德怀都会和当地老百姓坐在一起唠家常,倾听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在北京西郊的挂甲屯吴家花园居住了6年,在这6年时间里,他关心帮助了很多屯里的百姓,从用电照明到吃水,事无巨细。

一天晚饭后,彭德怀散步到邻居季大婶家,发现她的两个孩子正趴在昏暗的油灯下看书写字,他担心孩子的眼睛会近视,就用火柴棍拨亮了灯花。这件事让他开始惦记村里的照明问题。第二天,两根从吴家花园拉出的电线越墙而过,季大婶家从此有了电灯。后来,彭德怀又自掏腰包买了电线电柱,为周围14户群众装上了电灯。最后,在当地领导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全村人都用上了电。

彭德怀初到吴家花园时,村民喝的是小土井里积存的不洁净的地表水,旱天见井底,雨天见井满。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彭德怀先是招呼村民来吴家花园的机井里接水,但警卫战士考虑到由此会带来安全保卫隐患,很快便不再允许村民进入花园。

不久,彭德怀想出一个好办法,在墙角掏个洞,把水引到墙外,这样大家不用进来也能接水喝。后来,还是在他和当地领导以及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村民吃水难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家喝上了干净的饮用水,再也不用每天排着队来吴家花园接水了。

1961年的夏天,雨水格外得多。一天夜里,暴雨倾盆,彭德怀因为担心村里80多户村民的房子经不起大雨的狂击,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一会儿站起来在屋里来回踱步,一会儿又躺回床上。

一直熬到凌晨三四点钟,再也躺不住了,他穿上雨衣抄起手电,叫上警卫战士拿着草帘子、席子疾步进村查看险情。他一边把住在危房里的老百姓安置到吴家花园,一边指挥着战士和青壮年群众对危房进行紧急加固。老百姓在担心惊恐中看到彭德怀来了,心中顿时燃起希望,自觉地服从指挥并加入到防汛抗灾的队伍中去。

天亮了,雨停了,忙碌了半晚上的彭德怀,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吴家花园看望安置在这里的危房群众。当大家因为把他的房间弄脏弄乱而不停道歉并执意要走时,彭德怀赶紧让战士熬了一大锅姜汤,亲眼看着乡亲们喝完,才让他们回村。这年,他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

1962年后,彭梅魁夫妇为了照顾伯父及减轻他的思想压力,每逢周日和节假日都要到吴家花园看望他。

1963年初春的一个周日,夫妇俩又带着儿子和两个女儿来到彭德怀家。看到几个小孩来了,彭德怀格外高兴,挨着个地逗,挨着个地抱,最后还把小孩搂在一起。

彭梅魁在旁边看着,心里非常高兴,想把这温馨的场景记录下来,就提议说:“伯伯,跟3个孩子合个影吧?”彭德怀高兴地答应:“好呀,要多照几张!”当彭梅魁丈夫准备好相机,彭梅魁帮3个孩子摆好姿势时,彭德怀却突然皱了皱眉头,一言不发地转身走进屋里。

彭梅魁喊:“伯伯你赶紧过来照相呀!”此时,却只听彭德怀在房中隔着纱门说:“孩子们的表情都很好,你快照吧!我现在名声不好,孩子们还小,要让他们健康成长,不要给他们的身心留下阴影。”听了这话,夫妻俩顿时双眼模糊,但彭梅魁的丈夫还是按下快门,留下了那一刻的宝贵瞬间。

后来孩子们懂事后,每每提及这张照片,他们的爸爸总深情地说:“你们的妈妈很坚强,她很小时父亲就被国民党杀害了,可她依旧积极参加革命,从没流过泪。但拍这张照片时,因为你们大外公的一席话,我第一次看见她哭了。”

照片上,彭德怀把明媚的阳光和温暖的春天都留给了孩子们,自己却只剩一个纱门后隐约难辨的模糊背影。正因如此,他的光辉形象和敦实身躯才更显高大,也正因如此,这张照片后来被称为“最美的伟人照”。

动乱期间,专案组多次审查彭德怀和侄女彭梅魁的往来,并追查“万言书”和“八万言翻案书”的下落。为此,彭德怀分别于1969年1月和4月两次作书面交代,但都有意淡化与侄女的往来。

1973年,当彭德怀得知侄女的处境不好时,尽管他自己的处境更难,更需要人照顾,但为了保护她,还是支撑着病体,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封信,并退回了侄女送给他的东西。

有人说彭德怀是李逵张飞式的人物性格,对此彭梅魁并不认同。后来,她应邀在广播电台和报刊上回忆伯父彭德怀生前的点点滴滴,并坚持做连播和连载,她的就是希望让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彭德怀。

来源:晚上没下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