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李涉的五首诗作:《失题》借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描绘仙鹤降临又飞走的缥缈情景,带着时光流逝的感慨。《再宿武关》语言朴素,抓住关门锁不住溪水、潺潺水声伴客愁的细节,真切表现了旅途的孤寂。《看射柳枝》则画面感十足,描写了敕赐弓的精良、射手的矫健和百步穿杨的高超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因战乱避居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任幕僚。
本文李涉的五首诗作:《失题》借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描绘仙鹤降临又飞走的缥缈情景,带着时光流逝的感慨。《再宿武关》语言朴素,抓住关门锁不住溪水、潺潺水声伴客愁的细节,真切表现了旅途的孤寂。《看射柳枝》则画面感十足,描写了敕赐弓的精良、射手的矫健和百步穿杨的高超技艺,场面热闹,充满动感。
《逢旧二首》运用乘槎、支机石等多个典故,将与旧友的重逢写得如同仙人奇遇,充满惊喜和浪漫色彩。《题五松驿》从眼前的万千松树,联想到秦始皇封赏一棵松树的偶然,引发了对人生机遇和命运无常的思考,朴实中见深意。
华表千年一鹤归,丹砂为顶雪为衣。
泠泠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这首诗没有留下题目,但诗里的故事却很引人入胜。它讲的是一只仙鹤归来的情景。开头就说“华表千年一鹤归”。华表是古代立在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前的柱子,有标志和纪念的作用。
传说中,汉代有个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后变成一只鹤飞回了家乡辽东,落在了城门前的华表上。他说:“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意思是城墙样子没变,但人都不是原来那些人了,为什么不学仙呢,你看地上的坟墓都堆起来了。李涉这句诗显然是化用了这个典故。千年之后,仙鹤回来了,这本身就带着一种物是人非、时光流转的感慨。
接着诗人描绘这只鹤的样子:“丹砂为顶雪为衣”。丹顶鹤的头顶是红色的,就像涂了丹砂。它的羽毛是白色的,像雪一样洁白。丹砂在古代道教炼丹术里很重要,是炼制长生不老药的材料。雪象征着纯洁、高洁。这样的描写,不仅写实,更突出了这只鹤的仙气,它不是普通的凡鸟,而是来自仙界的生灵。这只鹤的外形就透着一股不凡的气质。
然后写鹤的叫声:“泠泠仙语人听尽”。泠泠是形容声音清脆悦耳。仙鹤的叫声清亮,诗人觉得这简直就是神仙的语言。地上的人们都听到了,似乎也听懂了它鸣叫中包含的深意,也许是丁令威那种沧桑的感慨,也许是来自仙界的问候。这个“听尽”用得很有意思,好像人们都聚精会神地听,想要理解这来自遥远时空的声音。
但就在人们似乎有所领悟的时候,结尾却是:“却向五云翻翅飞”。五云,指五彩的云霞,常常用来指代仙境。这只仙鹤并没有在人间停留太久,它传递完信息,或者说完成了它的回归仪式后,又拍拍翅膀,飞向了云深之处。它最终还是要离开这个尘世,回到属于它的地方去。这个结局带着一种飘逸,也带着一种人仙殊途的怅惘。人们虽然听到了仙语,却留不住仙鹤。
整首诗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典故,营造了一种神秘、缥缈的意境。它写的是仙鹤,或许也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或者对道家超脱思想的一种向往。诗的语言很简洁,但意境很深远。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
一夜潺湲(yuán)送客愁。
李涉这首《再宿武关》,写的是旅途中的感受,尤其是在一个关隘夜晚的愁绪。开头两句交代了行程和地点。“远别秦城万里游”,秦城一般指长安,唐朝的都城。诗人离开了繁华的长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可以说是“万里游”了。这个“远”字和“万里”都强调了旅途的漫长和艰辛,也暗示了离家的愁绪。
“乱山高下出商州”,写的是沿途所见。一路上经过了很多高低起伏的山峦,刚刚走出了商州地界。商州在长安东南,说明诗人是往东南方向走。这里的“乱山”不仅是写实景,也烘托出旅途的荒凉和不容易。这两句简洁交代了背景,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重点在后两句。“关门不锁寒溪水”,武关是古代一个重要的关隘,在陕西东南部,是从关中去往东南的要道。按理说,关门晚上是要关闭的,象征着阻隔和界限。
但是,诗人巧妙地说,这关门虽然能锁住人,却锁不住旁边那条冰冷的溪水。这个“寒”字用得好,既写出了溪水的温度,也暗示了诗人当时凄冷的心境。溪水是流动的,是自由的,和被关门所困的旅人形成了对比。这个发现,是诗人触景生情的关键。
最后一句“一夜潺湲送客愁”,是全诗的精华。潺湲是形容水流的声音,哗啦哗啦,不大但持续不断。诗人夜宿武关,本来就因为离家远行而心怀愁绪,现在整夜听到这溪水流淌的声音,更觉得无法安眠。这潺湲的水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它好像在陪伴着诗人,又好像在替他诉说着绵绵不绝的愁绪。
这个“送”字用得非常传神。可以理解为溪水把客人的愁绪伴随着水流送走,有种排遣的意思;但更多的是理解为,这潺湲的水声整夜萦绕在耳边,一声声都像是敲在心头,反而加重和渲染了客愁。它把无形的愁绪化作了有声的溪流,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这首诗语言非常朴素,就像是随口说出来的一样。但它抓住了一个很小的细节——关门锁不住溪水,以及溪水的声音,就把旅人那种难以言说的孤独和愁苦,表达得非常真切动人。它没有直接喊苦,却让人深切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客愁”。
玉弝(bà)朱弦敕(chì)赐弓,
新加二斗得秋风。
万人齐看翻金勒,百步穿杨逐箭空。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射柳表演。“射柳”是古代的一种娱乐活动,尤其在军队中很流行,要求骑马射中柳枝,甚至射断后再用箭接住。李涉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热闹紧张的场面。
“玉弝朱弦敕赐弓”,开头就点明了所用弓箭的非同凡响。玉弝,是说弓把是用玉装饰的。朱弦,是红色的弓弦。这样的弓,本身就显得华贵精良。更重要的是,它是“敕赐弓”,是君王赏赐的。这不仅说明了弓的珍贵,也暗示了射箭者的身份可能不一般,或者是这次表演活动的规格很高。
“新加二斗得秋风”,这句是说弓的力道。古代用“斗”或“石”来衡量弓的拉力。“二斗”是相当大的力量了。说“新加”,可能是指这把弓是新得到的,或者刚刚调试好,力量强劲。“得秋风”三个字用得极妙。秋风在古诗中常有肃杀、劲疾的意象。这里说弓力强劲,能引得秋风,或者说像秋风一样迅猛有力,一下子就把弓箭的威势写出来了。
接下来两句描绘表演的场景和射手的技艺。“万人齐看翻金勒”,场面非常壮观,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观看。射手骑在马上,马匹配着金光闪闪的马勒(马嚼子和缰绳)。“翻金勒”可能指骑手控马急停、转向的动作,姿态矫健,引人注目。这句写出了现场观众之多,气氛之热烈,以及骑手驭马的娴熟。
“百步穿杨逐箭空”,这是对射手高超技艺的直接描写。“百步穿杨”是个著名的典故,出自《战国策》,说的是楚国神射手养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柳叶。这里用来形容射手的箭法精准无比。更厉害的是“逐箭空”,意思是射出去的箭快得好像追着目标而去,一眨眼就射中了,目标处就空了。这强调了箭的速度和力量,以及命中的准确性。
整首诗四句,分别写了弓、力、场面、技艺。语言凝练,节奏感强。通过对弓箭的描绘、力量的形容、观众的烘托以及射击动作的特写,成功营造了一个激动人心、技艺高超的射柳场面。充满了阳刚之气和动态美感。
(其一)
碧落高高云万重,当时孤鹤去无踪。
不期陵谷迁朝市,今日辽东特地逢。
(其二)
将作乘槎(chá)去不还,
便寻云海住三山。
不知留得支机石,却逐黄河到世间。
这两首诗是写与一位旧友久别重逢的惊喜和感慨。诗人运用了神话传说和典故,使得这次重逢充满了传奇色彩。
第一首诗,首先回忆了友人的离去。“碧落高高云万重”,碧落是指青天,道家认为是天最高的地方。这里形容友人当初离去时,像是飞向了高远的天际,被重重白云遮蔽,显得飘渺而遥不可及。
“当时孤鹤去无踪”,把友人比作一只孤高的仙鹤,独自远去,踪迹全无。鹤在古代常与隐士、仙人联系在一起,这里暗示友人可能也是一位志向高远、不合于俗或者去隐居的人。这两句写出了分别时友人去向的神秘和彼此的遥远。
“不期陵谷迁朝市”,陵谷迁变,就是沧海桑田的意思,高山变成深谷,深谷变成高山,比喻世事变化巨大。朝市,指朝廷和市集,代表着纷繁复杂的尘世。
诗人没想到,经历了如此巨大的世事变迁之后,竟然能在人间再次相遇。“今日辽东特地逢”,辽东这个地名,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前面提到的丁令威化鹤归辽东的典故。丁令威是千年后才回来,而诗人与友人的重逢,也仿佛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个“特地”用得很有意味,好像这次相逢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特意的安排,充满了宿命感和惊喜。
第二首诗,继续用典故来形容友人的经历和这次重逢。“将作乘槎去不还”,槎是木筏。传说汉代张骞为了寻找黄河的源头,曾乘木筏一直漂流到了天河,见到了牛郎织女。这里是说,当初以为友人就像张骞乘槎一样,一去不复返,到仙境去了。
“便寻云海住三山”,三山是指传说中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诗人想象友人是去了云海深处的仙山居住,彻底脱离了凡尘。这进一步渲染了友人离去后的神秘和超凡脱俗。
“不知留得支机石”,传说张骞从天河回来时,带回了一块织女用来垫织布机的石头,叫做支机石。这块石头成了他到过天河的凭证。
“却逐黄河到世间”,没想到友人并没有永远留在仙境,他(或者他的信物、消息,就像那支机石一样)竟然又顺着黄河回到了人间。这句与第一首的“今日辽东特地逢”相呼应,强调了重逢的意外和不可思议。友人就像是从仙界返回凡间一样。
这两首诗通过运用孤鹤、辽东、乘槎、三山、支机石等一系列与仙话传说相关的意象和典故,将一次普通的旧友重逢写得如同神仙际遇一般。既表达了久别重逢的巨大惊喜,也暗示了友人可能经历过非同寻常的遭遇,或者本身就是一位有着隐逸情怀的人。诗歌想象奇特,意境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云木苍苍数万株,此中言命的应无。
人生不得如松树,却遇秦封作大夫。
这首诗是李涉路过五松驿时写的。五松驿这个地方,名字就带着松树。诗人到了这里,首先看到的就是一片松树林。
开头一句“云木苍苍数万株”,就把这片松林的景象写出来了。高大的松树,多得数不清,成千上万株连成一片,颜色苍翠,树冠高耸入云。“云木”两个字,既写出了树的高大,也可能带着点云雾缭绕的朦胧感。“苍苍”是形容颜色深绿,也透着一股古老、沉稳的气息。“数万株”则直接点明了数量的庞大。眼前这景象,是很有气势的,一片生机勃勃又沉静的自然画面。
面对这成千上万、几乎一模一样的松树,诗人心里有了想法。“此中言命的应无”,他说,在这么多松树里面,按理说,应该没有哪一棵是被特别赋予了某种“命运”或者注定要出名的吧。“言命”可以理解为被谈论的命运,或者说是命中注定要如何如何。这么多树,长得都差不多,在大自然里默默生长,谁会去特别关注某一棵呢?它们似乎都是平等的,没有哪棵天生就比别的更高贵或者更幸运。
但是,诗人马上笔锋一转,想到了人,也想到了一个关于松树的典故。“人生不得如松树”,人的生命,没办法像松树那样长久,那样在山林里静静地生长,不求闻达。人生充满了变数,短暂而且常常身不由己。这句感慨,是以松树的稳定、长寿来反衬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却遇秦封作大夫”。这句诗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传说秦始皇当年登泰山,途中遇到大雨,在一棵大松树下避雨。秦始皇觉得这棵松树有功,就封它为“五大夫”。大夫是古代的一个官爵等级。
你看,那么多松树,偏偏就是那一棵,因为偶然被君王碰到,躲了一下雨,就得到了封号。这完全是运气,是机遇。诗人用这个典故,巧妙地回应了第二句的“此中言命的应无”。本来以为这些松树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命运,结果呢?就有一棵因为一次偶然的“遇”,被帝王加封,成了“大夫松”,从此名声大噪,和其他默默无闻的同伴命运截然不同。
这首诗通过眼前看到的万千松树,联系到秦始皇封松的典故,引发了对命运和机遇的思考。它表达了一种感慨:世事难料,命运无常。
就像那棵被封为大夫的松树一样,它的“成功”并非因为它本身比其它松树更优秀,而仅仅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这对于汲汲于功名利禄、努力奋斗却未必能成功的人来说,或许会带来一些无奈和思考。
诗人可能是在感叹自己的人生际遇,也可能是在观察评论世态人情。整首诗语言平实,但寓意深刻,对比鲜明,读来让人回味。
来源:一品姑苏城